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课堂实录大禹治水一、复习第一段——创设情境激起情感老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四课,读——生(齐答):大禹治水老师:这里的水指的是什么,生(齐答):洪水老师:洪水见过吗,学生:没有。
老师:没见过不要紧,我带来了。
请大家看一看。
(播放录像:洪水肆虐泛滥,冲毁田地、房屋的情景)老师:这洪水怎么样,请你说。
学生:很凶猛。
老师:这个词用得好~学生:洪水哗啦哗啦地直流。
老师:真吓人啊。
老师:这儿有几个词,你们认识吗,(课件出示词语: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老师: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老师:能用上这几个词说一说洪水可能会带来的灾害吗,学生:洪水会把人们的家……洪水把人们的家弄……无家去了。
1 / 16老师:别着急,你再说一次好吗,把你的意思表达清楚。
学生:就是洪水把人们的家冲倒了,老师:害得他们——学生:无家可归。
老师:她用上了一个词。
谁能把这三个词都用上,学生: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老师:说得多好啊。
请坐。
老师:这洪水真是把老百姓给害惨啦~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来了,老百姓只能住到山上,住进深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生活着。
有的把家搬到了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
没有食物,他们只能吃树皮,吃草根,看到这凶猛的洪水,看到老百姓过着悲惨的日子,大禹的心中会怎么想呢,学生:大禹想治理这洪水。
学生:大禹想:这可恶的洪水,真该治一治~老师:对吗,说得好~学生:这讨厌的洪水害得这些老百姓都无家可归了,我要治一治。
老师:治好它~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对吧,(课件示句: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老师:这就是大禹的决心。
谁能读出大禹的决心啊,你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2 / 16老师:有一点儿决心。
谁再来读,(生读句子)老师:决心大啦。
你再来读读。
(生读句子)老师:有决心了~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点评】教师通过录像播放和语言描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洪水的危害,结合第一段的复习,让学生活学活用生字词语,在师生的互动交流和朗读中想象体会大禹治水的坚定决心,激起了学生对大禹的敬佩之情。
二、精读第二段——图文结合体验情感老师:治理洪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大禹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读第二自然段。
其他小朋友思考这个问题。
(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老师:给你提醒一下,什么水,学生:洪水。
老师:哎,读准了~老师:谁还想再来读一读,要读得字字正确,句句通顺。
你来好吗,(生读文)3 / 16老师:你做到了字字正确,句句通顺。
刚才的问题思考了吗,谁来说,学生: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终于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老师:说得好,还有吗,学生: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老师:也正确。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就是为了要察看水流和地形。
咱们先来看看他先做的事情。
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课件示句: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 (生齐读句子)老师:水流我们都知道,地形明白吗,请看图。
(课件出示图片)师(手指图片):这白色的就是水流。
水流是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到地势低的地方,地势的高或者低就叫地形。
老师:如果我们要查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得爬高山,过大河,非常辛苦~大禹可比我们辛苦多啦~这里有个词是说大禹过的河、爬的山很多很多,哪个词,你看出来了吗,学生:千山万水。
老师:不错。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4 / 16老师:见过吗,你们再看一看。
(课件出示图片)师(激情描述):近处,远处,都是山,数也数不清~这其中还有无数条河~谁再来读读这个词,(生读:千山万水)老师:好像山和水不多啊,谁能读得多一些呢,你来读,(生读词)老师:多了,但还不够。
你再来试试。
(生读词)老师:多了,比刚才多了。
还能更多些吗,你来。
(生读词)老师:好像少了一些。
你再来试试。
(生读词)老师:真多啊~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老师:这每一座山,他都爬过;这每一条河,他都趟过。
这就叫——生(齐读):走遍老师: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你们猜测一下。
学生:会遇到野兽。
老师:猛兽,多可怕呀~5 / 16学生:他可能会像老百姓一样,没有东西吃以后吃树皮,吃草根。
老师:是呀,没有粮食可以充饥啊。
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些好吗,师(动情讲述):传说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由于走的路太多了,他两条腿上小腿的毛全部磨光了。
小腿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痕,由于过的河太多了,得了严重的腿病。
更厉害的是,由于长时间地浸泡在水中,他两只脚上的趾甲全部被泡掉啦,露出了鲜红鲜红的肉。
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拄着拐棍,一步一步地坚持走遍了这千山万水。
你们说,大禹吃的苦多吗,学生:多~老师:文中也有一个词说大禹吃的苦特别的多,找到了吗,学生:千辛万苦老师:谁能读好,(生读词)老师:有点儿多,不算多。
你再来读,好吗,(生读词)老师:也不多。
你来试。
(生读词)老师:真多呀~一起读。
(生齐读)老师:这每一种苦他都吃过,他都尝过,这就叫——生(齐读):吃尽6 / 16老师:词语读好了,句子你们一定也能读好。
自己练习一下。
看谁能把大禹的苦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老师:读好了吗,谁愿意来,(指名生读句子)老师:嗯,大禹吃的苦还真不少。
但还不算多,谁再来试试,(生读句,众笑。
)老师:不是在吃苦啊,在唱歌,很舒服的。
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句子) 老师:谁再来试试,(生读句)老师:你是不是被大禹吃苦的精神给感动了,所以声音都变了~(众笑)老师:你们能读吗,大家一起来。
(生齐读)老师: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哪~(课件示句,生齐读: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到洪水流入了大海。
)老师:这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同一个数字。
哪一个字,生(齐答):九条大河,九座大山7 / 16老师:都有一个“九”字。
老师告诉大家,这里的“九”可不是真的指九座大山,九条大河。
而是指数量很多,数也数不清。
谁来读一读,读出数量多。
谁有这本事,学生:九条大河,九座大山。
老师:不算多。
学生:(读)老师:多一些了。
还有比他更多的吗,(生读)老师:有些多。
读词的时候,不要拖,要干脆,听老师怎么读的。
(师范读) 老师:多吗,生(齐答):多老师:谁再来读,(生读,齐读)老师:挖通九条大河是怎么回事,明白吗,我给大家画一画。
(板画:大河)师(边画边讲解):这儿是一条大河,这里是还有一条大河。
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
为什么要连通呢,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这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最后流入了大海。
挖的这部分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
老师:同学们,张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画是很轻松的事,可真的要挖起来,那可就不那么简单啦。
你们知道,这两条河之间,相距多远吗,你们猜猜看。
8 / 16学生:最起码有几万米。
(众笑)老师:没错,被你猜准了。
我查了查资料,这两条河之间大约要九十多公里,相当于九万多米啊。
这九万多米长的距离,要一锹一锹地去挖,辛苦吗,(辛苦)比这更辛苦的还有,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板画:大山)那还得劈开大山。
劈开大山明白吗,来,再看老师画。
(师边板画,边讲解)挖河挖到这,遇到山了,过不去,那就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搬,挖,把这座山分成两半,让河水从这流到这条河。
劈开,甚至远远看去好像是劈开的,其实是被挖开的。
大家看图画(示课件,描述情景)这就是大禹带着老百姓在挖山的情景。
他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挖下来,还要把成千上万的石头再一车一车地运到远处去。
多辛苦啊~劈开一座山已经是万分辛苦啦,他们要劈开多少座,(九座)老师:对。
很多座。
其中的苦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吗,(不能)老师:这种苦我们就叫它——板书:千辛万苦(生齐答)老师:谁再来读读这个词,要读得和刚才不一样。
(指名读)老师:和刚才没什么两样么。
老师:好。
你比刚才读得好了。
老师:你读得更好了。
小朋友们一起读。
(齐读)(出示句子)老师:这段话,你也能读出大禹的千辛万苦吗,(能)练习一下好吗,等会儿请小朋友来读,看谁能读出来,(生自由练读句子。
指名读句:他带领老百姓……流入大海。
)9 / 16老师:不错。
读出了大禹的苦。
还有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老师:读得多好啊~大禹是多么的辛苦啊~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出大禹的千辛万苦。
(生齐读句子)老师: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引导洪水流入大海。
是多么的辛苦~你们知道,这前前后后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吗,你猜。
学生:十三年。
老师:对~十三年,四千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这么长的时间承受这么多这么重的苦,这种苦叫作——齐答:千辛万苦。
老师:再读,要读出和前两次的不同。
(生齐读词语)老师:学到这,你想说些什么呀~学生:我对大禹很佩服。
老师:不错。
学生:大禹吃的苦真多啊~老师:是啊,说也说不完。
学生:我想对大禹说:你真辛苦~老师:是呀~学生:如果大禹还在的话,我要谢谢他,为老百姓劈开了九座大山,挖出了九条大河。
老师:你充满了感激之情,想得真远啊,真会说话~大禹如果还活着,一定会非常感动。
学生:我想说他不想他的孩子吗,10 / 16老师:是啊。
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错。
【点评】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注意从整体入手,扣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大禹治水“吃尽千辛万苦”这一特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者分三个层次:一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教师动情的描述等,在理解“地形”、“千山万水”、“走遍”等词的基础上想象体会大禹治水准备工作的艰辛;二是通过简笔画等手段体会“挖通”、“劈开”等词,想象体会大禹治水过程的艰辛;三是联系上下文扣住“十三”一词想象治水时间之漫长,进一步体悟艰辛。
教师坚持以读为本,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拓展联想和想像,理解和感悟,读有层次,读有指导,学生学习兴趣和体验不断加深。
三、精读第三段——巧读数字强化情感老师:是呀,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感人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
我这儿还有一个故事,想听吗,这是一个数字故事。
我说的时候请小朋友们一边听一边想:这些数字都指的是什么意思,(演示课件,课文插图2)(师配乐深情诵读课文)老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这儿“十三”指的是什么,学生:十三年。
老师:对~就是讲他在外治水十三年。
说明时间很长。
能用朗读把这意思读出来吗,(指名读第一句,齐读。
)11 / 16老师:“三”和“一”又指什么呢,学生:他路过家门三次,曾经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老师:曾经放到前面,再说一遍,好吗,学生:他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老师:哎,你说清楚了~好~(生齐读句子:曾经……看)老师:十三年中只有三次,这样的机会真是太少了~这么少的机会他为什么一次都不进去看一看呢,学生:因为他太忙了~学生:是因为他要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