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意写作教育教学问题研究专辑_葛红兵

创意写作教育教学问题研究专辑_葛红兵

第40卷第1期2016年1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40No.1Jan.,2016
“创意写作教育教学问题研究”专辑(笔谈4篇,主持人:葛红兵)
主持人语:2014年10月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成立,
2014年12月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学科获批中国第一个中文目录外自主创设学科点资质,开始招收创意写作硕士、博士研究生,
2015年6月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大会在上海召开……这些事件标志着华文创意写作学科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华文创意写作走出校园,向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方向发展。

但是,华文创意写作无论是作为文化产业业态,还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形态,其根本在人才培养和作品培育两个环节,由此,我们特地编选了一组关于创意写作教育教学问题的论文,以飨读者。

其中有就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的,也有研究美国创意写作学科发展史,进而对比中国化进程提
出问题加以讨论的,
还有通过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研究来讨论中国创意人才的培养问题的,等等,希望这组论文能引起读者对高校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视,以及对创意写作这个新生学科的重视。

(葛红兵: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学科体系猜想
*
陈晓辉
(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
摘要: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学科体系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仅非一个研究对象。

解决该问题需要学生培养与
教师培养并重;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思维训练与创作训练并重;学者教学与作家教学并重;日常教学与学科建设并重;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并重;创意培养与产业孵化并重。

只有做好上述七个“并重”,才能建成“和而不同”的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学科体系,创意写作才有可能变成转变目前高校文学教育,甚至转变人们文学思维方式的利器,其本身也可以得到健康、良性的发展。

关键词:创意写作;学科体系;中国化;并重
中图分类号:G112;I0-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6)01-0085-05
自从葛红兵教授在英国访学之后
,“创意写作”①这一概念就进入中国学界。

上海大学敢为天下先,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纷纷用开设专业、招收硕士生等方式力挺。

与此同时,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也都纷纷进入创意写作的专业建设当中。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创意写作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西北大学于2012年招收了第一届创意写作本科生,就这几年的学生培育与学科发展情况而言,我以为是该建构中国化的
创意写作学科体系的时候了。

原因有二:一是学科本身具有的地域性差异。

创意写作源起美国,兴盛于美、英、奥等国,但欧美国家的文化环境与中国不同,他们的教学方式、教学经验等,未必全部适合中国学生、中国文化;二是学科良性发展的刚性需要。

按照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创意写作要想获得良性发展,就必须从课程设置、期刊阵地、学术机构、
学科平台、管理制度等各个层面进行建设,以期获得相应的学科地位。

进言之,所谓“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学科体系建
5
8*
①收稿日期:2015-08-12
作者简介:陈晓辉(1978-),男,陕西千阳人,文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文学理论和批评、创意写作的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规划项目“文学叙事空间研究”(13J040),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文学叙事空间研究”(14JK0250),西北大学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创意写作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X13030)、“创意写作教学团队”(JX1406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据目前所见资料,Creative Writing 一词是汪正龙教授引进中国的。

在2007年版的《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一书中,汪正龙写道:“‘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 ),也可译为‘创造性写作’,原指英美大学语文系开设的一门与文学创作有关的写作课程及其写作形式。


章主要讨论这种写作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即真正的‘创意写作’应该是挑战写作自身、挑战作者自身经验极限、挑战语言表达的极限的写作。

”(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M ].汪正龙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p.83译注)。

然而,通过笔者考察,汪教授既不是刻意引进该概念,又无意对其深入研究,而葛教授正好与汪教授相反,而且在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丛书总序中,葛教授提到他2004年从英国访学归国后就跟钱伟长校长提到“创意写作”的概念,故我认为,虽然葛红兵教授的研究文章发表略晚,但应认定为是葛教授将此概念引入中国学界。

DOI:10.13715/ki.jxupss.2016.01.016
DOI:10.13715/ki.jxupss.2016.01.0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