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教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 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据对概念的理解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神奇的“化学”【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出问题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

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探究实验 实验及装置 变化前的物质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水的沸腾液态的水 液态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无2胆矾研碎块状的胆矾蓝色块状固体被粉碎成粉末粉末状的胆矾无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粒状石灰石等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有课堂讨论 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实验1、2)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现象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改变,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发生在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发生 实例水结成冰、石蜡熔化、灯泡发光、海水晒盐、碘升华等铁生锈、物质的燃烧、烧制瓷器、冶炼金属、呼吸作用、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等 本质区别 (判断依据) 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知识拓展(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凡是状态、形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况且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这三个变化都是变化前观察 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①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①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变化。

故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板书设计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课堂展示水、铁丝、食盐、粉笔、食醋、酒精等,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性质,比如颜色、气味 、状态、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出问题 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1.如何正确的闻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气味?2.上述实验结论中哪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哪是它们的化学性质?归纳总结①中无色、无味的气体,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②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

探究点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提出问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又有何联系呢?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区别: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其中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从描述的字眼上看,让人感觉到一种“现在进行时”的状态。

如:纸张燃烧(化学变化)、钢铁生锈(化学变化)、小麦被磨成面粉(物理变化),它们都是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是静态的。

在描述时通常用到“易、会、能、可以”等词语,如:煤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化学性质)、玻璃易被打碎(物理性质)、镁条可以被弯曲(物理性质),这些都是物质的性质。

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

探究点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和之间有怎样关系呢?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石墨质软且呈深灰色,常用于制铅笔芯等。

板书设计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2.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堂课通过生活事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合作、总结归纳,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让学生实践,让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

不足之处设计问题有些理论化,应从学生生活中实例中提出问题。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提出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怎样的呢? 交流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实例讨论。

归纳总结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

知识拓展 科学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实验、调查、讨论等都是科学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不是一定都按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一步步进行,可根据实际的研究 内容 选择其中几个环节进行。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理解探究的过程2.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顺序、角度等方法;学会描述观察到的实验方法探究点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在实验时,我们在实验前观察什么?实验的过程中观察什么?实验后又观察什么呢?观察到的这些实验现象,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描述呢?交流讨论讨论相关的原因。

归纳总结观察化学实验的内容实验前实验过程中实验后物质原来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物质状态和颜色的变化、发光、放热、产生沉淀和放出气体等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1.学习化学实验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探究点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和结论点燃前观察蜡烛颜色、状态、形状圆柱形,乳白色或红色等,有轻微气味蜡烛因加入颜料而呈现各种颜色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石蜡质地较软,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燃烧过程中1.在空气中,点燃蜡烛,观察现象产生黄白色光亮火焰;蜡烛火焰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火焰分三层蜡烛火焰由于受气流影响而摇晃,黑烟是石蜡未充分燃烧的炭黑;燃烧火焰三层:焰心、内焰、外焰。

2.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2s后取出火柴梗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先变黑,第二层次之,里层几乎未变化外焰处石蜡蒸气充分燃烧,温度最高;内焰处石蜡蒸气燃烧不充分,温度较低;焰心主要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气,温度最低3.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蜡烛燃烧有水生成4.将上述烧杯取下来正放,迅速往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或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熄灭后熄灭蜡烛,观察现象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石蜡的蒸气遇冷形成白烟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再观察现象火焰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白烟是石蜡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课堂讨论1. 蜡烛燃烧时状态有没有什么改变?2. 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2s后取出,放置的时间长了,会有什么现象?3. 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为什么熄灭后是白烟?熄灭后的白烟是什么物质?归纳总结1.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表示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此反应的条件是点燃,写在了箭头的上方。

表达式的意义:石蜡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2.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白色(或其他颜色)固体,质地较软,有气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燃着时发光,放热,冒黑烟,熔化成液态后又凝固;火焰分三层,外焰最亮;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另一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熄灭后冒白烟;点燃白烟,蜡烛又重新复燃板书设计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点燃一、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

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变化前、变化过程中、变化后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人的呼吸作用是人吸入氧气,将某些有机物质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请同学们深吸一口气,再缓缓的呼出来,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还一样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⑴利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另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两种气体均没有颜色空气与人呼出的气体均是没有颜色的气体⑵向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①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②盛有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很快变浑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