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言研究相关论文

莫言研究相关论文

《文艺思渐》, 1987年第5期
胡可清的《论阿城、莫言对人格美的追求与东方文化传统》一
《外国文学研究》, 1987年第4期。
张志忠的《莫言:走上文坛》
、1988年第3期、
颜纯钧的《幽闲而骚乱的心灵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莫言小说》
1988(10):12- 18.2
王干.反文化的失败———莫言近期批判[J].读书,
胡湘梅:《论莫言历史小说的创作局限》,《理论与创作》,
2011年第5期。找到
王西强:《论1985年以后莫言中短篇小说的“我向思维”叙事和虚构家族传奇》,《当代文坛》,
2011年第6期
李衍柱:《〈蛙〉:生命的文学奇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第11期。
陈晓明:《以个人风格穿透现代性历史———莫言小说艺术特质漫议》,《山东文
2000
陈思和.莫言近年小说的民间叙述[J].当代作家评论,
2001年第6期。
洪治纲:《刑场背后的历史———论〈檀香刑〉》,《南方文坛》
2001年第6期
张柠:《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期
谭桂林:《论<丰乳肥臀>的生殖崇拜与狂欢叙事》,《人文杂志》,
2001年第5期
学》,
2012年第12期。
温儒敏,叶诚生:《“写在历史边上”的故事———莫言小说的现代质》,《东岳
论丛》,
2012年第12期。
贺仲明:《为什么写作?———论莫言的创作立场及意义探析》,《东岳论丛》
2012年第10期。找到
黄万华:《自由的诉说:莫言叙事的天籁之声》,《东岳论丛》,
2012年第11期。
李掖平:《激情·狂放·魔幻·诡奇———重读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山
谭好哲的《“祖宗崇拜”与莫言文化选择的偏执》
《当代小说》, 1989年第3期。
、李掖平的《重振古老民族的生命元气对莫言小说生命意识的一点重估》、
1990年第1期,3
杨联芬:《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
《淮北师院学报》, 1990年第1期。
段海霞的《莫言创作心态探源》
1991年第1期。
朱向前.莫言小说“写意”散论[J].当代作家评论
1986(4):80- 89
季红真.现代人的民族民间神话———莫言散论之二[J].当代作家评论
1987(6):17- 20.2
钟本康.感觉的超越、意象的编织———莫言《罪过》的语言分析[J].当代文坛
《艺谭》, 1987年第3期
王国华、石挺的《莫言与马尔克斯》
《当代作家评论》, 1993年第6期
张清华又发表《莫言文体多重结构中传统美学因素的再审视》
《小说评论》, 1994年第5期。
吴非在《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
《文艺评论》, 1996年第9期。
刘蓓蓓、李以洪在《母性崇拜与肥臀情结读莫言的〈丰乳肥臀〉解》
《文学自由谈》, 1996年第2期
彭荆风的《〈丰乳肥臀〉性变态视角》
王冲、石挺在《融合与超越》
《盐城师专学报》, 1988年第2期
林坚《色彩的魅力:莫言与后期印象画派》
《当代作家评论》, 1988年第4期
季红真在《现代人的民族民间神话莫言散论之二》
《南京社联学报》, 1989年第1期。
陈炎的《生命意识的弘扬、酒神精神的赞美:以尼采的悲剧观释莫言的〈红高粱家族〉
《文艺批评家》, 1989年第1期。
1988(1):68- 71.2
夏志厚.红色的变异———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到《红蝗》[J].上海文论
1988(3):79- 84.
颜纯钧.幽闲而骚乱的心灵———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莫言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
1988(2):39- 42.
大卫.莫言及其感觉的宿命[J].文学自由谈,
《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 1988年第2、3期
2003年第2期
张清华:《叙述的极限———论莫言》,《当代作家评论》
2004(3):41- 46.
周英雄.<檀香刑>的民间化意义[J].名作欣赏
2005年第5期
姜智芹:《西方读者视野中的莫言》,《当代文坛》
2005年第2期。
张清华:《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为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
季红真:《神话结构的自由置换———试论莫言长篇小说的文体创新》,《当代作家评论》,
2006年第6期。
王者凌:《“胡乱写作”,遂成“怪诞”———解读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当代作家评论》,
2007年第2期
李刚,石兴泽:《窃窃私语的“镶嵌本文”———莫言小说的民间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张卫中在《论福克纳与马尔克斯对莫言的影响》《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
1992年第4期3
张学军:《莫言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齐鲁学刊》
1993年第8期
刘绍铭:《入了世界文学的版图———莫言著作、葛浩文译文印象及其他》,《作家》
1993年第2期。
李洁非:《回到寓言———论莫言及其近作》,《当代作家评论》,
2009年第3期。
王德威:《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生死疲劳>与<巫言>所引起的反思》,《江苏大学学报》,2009
2010年第11期。
张军:《莫言:反讽艺术家———读〈丰乳肥臀〉》,《文艺争鸣》,1996年第3期;吴耀宗:《轮回·暴力·反讽———论莫言<生死疲劳>的荒诞叙事》,《东岳论丛》,
2011年第2期。
黄善明:《一种孤独远行的尝试———〈酒国〉之于莫言小说的创新意义》,《当代作家评论》,
2001年第1期
杨守森:《我的高密同乡莫言》,《时代文学》,
2001(5):95- 99.
王光东.民间的现代之子———重读莫言的<红高粱家族>[J].钟山
2002年第1期。
李珺平:《换一只眼睛看莫言———〈酒国〉印象三则》,《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论文题目
1985年第2期
徐怀中等:《有追求才有特色———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对话》,《中国作家》,
1986年第4期。
程德培:《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上海文学》,
1986- 12- 8(4).2
朱向前.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邮票”———莫言小说漫评[N].人民日报
1986(6)2
《文艺争鸣》, 1996年第3期
唐韧的《百年屈辱、百年荒唐对〈丰乳肥臀〉的文学史价值质疑》
《中流》, 1996年第5期。
余立新的《倾斜的母性〈丰乳肥臀〉读后感
1999年第2期
麦永雄:《诺贝尔文学奖视域中的大江健三郎与莫言》,《桂林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
张闳:《感官的王国———莫言笔下的经验形态及功能》,《当代作家评论》,
东文学》,
2012年第12期找到
黄发有:《莫言的启示》,《东岳论丛》,
2013年第1期。
贺立华:《童年记忆文学境界男性视角———艺术内外说莫言》,《山东女子学院
学报》,
2005年第6期。
罗关德:《人类学视角下的民族文化观照———莫言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东南学术》,
2005年第4期。
赵歌东:《“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齐鲁学刊》,
2006(4):171- 173.
黄萍.莫言小说研究述评[J].新世纪论丛
2006(6)
马艳艳,裴秀红.莫言小说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