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PLC应用技术》
课程标准
PLC应用技术
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90 学分:4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
先修课程:电工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汇编语言、电机与电力拖动
开课单位: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1.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属于基本职业素质模块类课程。

它是将《计算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专业的核心技术都涉及《工业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与学生将来从事的专业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备的。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
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学懂”和“会用”
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任务与
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
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基本
知识培养层、基本技能培养层、综合能力培养层三个层面来规划课程教学体系。

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

在具
体设计过程中,要以《PLC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
产生具体的学习项目;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能力形
成的规律,按照高职高专教育能力培养的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等。

总之,本课程的设计思路为:
1、培养目标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一致,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任务的对接;
2、项目任务设置与实际工作任务相一致,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
3、教学实施过程与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相一致,实现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的对接。

课程设计原则
(1)突出专业,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行为引导“和”任务驱动”的形式;
(2)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尽力做到“精选内容、
加强基础、突出应用”;
(3)遵循认知和学习规律,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优化项目教学;
(4)教学任务由浅入深,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议本课程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的总学时数为90学时左右。

课程4学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PLC的基本硬件结构与基本指令,掌握有关的功能指令,能一般独立分析各种基本类型编程方式,掌握各种PLC的选用原则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PLC硬件的安装与I/O接口检修方法,掌握常用生产机械PLC 控制线路的故障分析及检修,能够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各类型PLC,为后续与此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为从事工控自动化等专业技术工作做好基本培养和锻炼。

2.1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能够掌握基本的PLC硬件结构
●能够正确选用各类型的PLC;
●能够正确熟练连接各类型PLC I/O;
●能够正确熟练使用常用工业传感器;
●能够掌握基本类型PLC电气控制;
●掌握基本掌握常用PLC控制生产机械控制线路的故障分析及检修
2.2知识目标
●理解掌握PLC硬件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理解掌握PLC基本布尔指令;
●理解一般PLC功能运算指令;
●能够对相应的PLC控制电路进行基本分析理解;
● 掌握常用生产机械PLC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分析。

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PLC控制的一般设计思路,掌握基本掌握常用PLC控制生产机械控制线路的故障分析及检修;
2.3素质目标
●指引学生掌握“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抓问题实质”和“抓
住重点、求同存异”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
●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对比学习法,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培养
学生的钻研和创新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