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
与分类代码(试行)
一、数据结构
(一)命名规则
数据结构表名称和字段名称均同时使用中、英文两种格式。
数据结构表中文名称为‚户人口基本情况表‛,英文名称为‚WISTable0‛。
字段中文名称直接使用数据项名称,英文名称采用‚‘WISField’+‘代码’‛格式,长度为11个字符。
(二)数据结构内容
1.数据项类型:字符型用‚C‛表示;日期型用‚D‛表示;数字型用‚N‛表示。
2.数据项长度:以字节为单位,以信息交换时的数据项长度为准,如姓名数据项长度为30字节。
3.数据项代码:代码用三位数字表示,第一位数字表示数据项类别,‚0‛表示人口基本情况;后两位数字表示各类中的数据项名称。
(三)数据结构表
见下表。
1.‚户人口基本情况表‛是在‚《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国家标准‛(GB/T 18848)基础上增加的一张表。
其中包含了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基础数据结构中‚1.基本情况‛表的主要内容。
各地在实际建立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时,可根据‚户人口基本情况表‛,由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国家标准‛(GB/T 18848)中的‚1.基本情况‛表。
2.‚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
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的人口,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
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在单位内集体宿舍或其他住所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集体户。
集体户以一个居住房间为一户进行登记。
应在本户登记的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住在本户的人,不管其户口登记在何处,包括户口在本乡、镇、街道的人口,也包括所有的外来人口;二是户口登记在本户,但未住本户的人,无论其外出时间长短,均应登记。
3.由于一个‚户‛中可能存在两个及以上育龄妇女,因此,在新增‚户人口基本情况表‛后,必须保证‚《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国家标准‛(GB/T 18848)中‚妊娠史‛、‚家庭子女情况‛、‚避孕史‛、‚生殖健康情况‛,及‚计划生育系统配套统计项目与分类代码‛(国计生发[2002]108号)中的‚流动人口情况‛等数据表与育龄妇女的对应关系。
4.数据项022-029是描述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信息,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逐步补充完整。
在‚户‛的拆分和户内人员的变动时,要注意保存022-029数据项的信息。
此外,即使在配偶、父亲、母亲死亡的情况下,也要保留022-029数据项的信息。
5.育龄妇女超出育龄期(50周岁以上)的,其信息均需纳入当前操作的数据库。
6.数据项083和085描述户内人员人口和计划生育属性。
各地在实际建立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时,相应信息不必再次录入,直接从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等系统中提取。
二、分类代码
(一)分类代码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1.根据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基本涵盖该领域的有关方面。
2.优先采用已有的国家标准。
3.分类采用线分类法。
4.代码类型采用数字型,数字、字母混合型的层次码和顺序码。
5.需要时,同层类目设‚其他‛作收容类目,代码一般为‚9‛。
(二)代码表
下面列出数据结构表中新增数据项的分类代码、近几年来被更新过的分类代码及标准号变更过的分类代码表。
文化程度和与户主关系在登记时可只填到大类。
1.性别代码
采用GB/T 2261.1。
编码方法:采用顺序码,用1位数字表示。
2.文化程度代码
参照GB/T 4658。
编码方法:采用层次码,用2位数字表示,第1位数字表示大类,第2位数字表示小类。
参照GB/T 17538。
编码方法:采用顺序码,用1位数字表示。
参照GB/T 2261.2。
编码方法:采用层次码,用2位数字表示,第1位数字表示大类,第2位数字表示小类。
采用GB/T 4761二位数字代码表。
编码方法:采用层次码,用2位数字表示,第1位数字表示大类,第2位数字表示小类。
6.退出系统原因代码
编码方法:采用顺序码,用1位数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