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15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15

潍坊学院教案讲稿第五章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第一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常用结构形式(2)三、华尔街日报体这是典型的叙事和论证相结合的组织材料的方法,因《华尔街日报》擅长使用这种结构,而命名为华尔街日报体。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把复杂、抽象、重大的问题与具体的个人或事件联系起来,给严肃的问题加入人情味儿要素,使报道内容更易于理解,还能大大增加报道的吸引力。

华尔街日报体结构:开篇通常从一个人的遭遇(或某个具体场景)入手——引出报道的主题——就大的问题展开论述,论述过程中运用大量背景材料,间或插人开篇个案的经历或遭遇——最后得出结论或回归个人故事。

报道主体部分论述的问题往往离普通人生活较远,引入个人遭遇、个人情感可以大大增加报道吸引力;另一方面,开篇的个案在主体部分还能起到解释说明作用,告诉受众报道中要论述的问题对普通人的影响。

华尔街日报体在使用过程中,要求开篇的个案,一定要与报道主题直接相关、并很有冲击力和吸引力。

这种结构方式虽然起源于报纸,但对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很适用。

论述重大严肃问题,避免枯燥,使受众从具体事实过渡到抽象认知,是电子媒介深度报道的特点。

如果开篇的个案中饱含冲突和情感,则整个报道会更跌宕起伏。

当然华尔街日报体的核心不在个案,而在于真正要论述的问题。

因此不要把关注点过分集中于个案的渲染上,这样会影响整篇报道的力度。

如中央电台记者采写的报道《助学贷款遭遇尴尬》部分:这组报道—经播出就引起广泛关注,有听众打来电话说“很为徐怀斌着急”;也有人说“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你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我们当兵的也一样,只讲经济利益谁还来当兵啊”;还有人说“贷款本身是政府设立推动的一项贷款,还不完全是个人消费性贷款、不完全是以银行正常营利为目的的贷款”;更有人认为该对不还贷的学生进行教育,等等。

记者没有满足于贫困大学生读书难的悲情故事,也不对有关各方作道德追问,而是着眼解决问题,即从长远看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正如作家梁晓声的评论所说,报道“写得心平气和,不浮不躁,采访细致、深入,读起来像是‘人大’或‘政协’召开的专门问题研讨会,责任感跃然纸上,难能可贵”。

这种风格正是华尔街日报体的精髓所在,强化情感、突出矛盾、交代人物命运,都是为了报道大主题服务的。

因为没有停留在一般情感、道德层面,落脚于社会运行机制中存在的漏洞,整篇报道大气而厚重。

第五章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第二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要素(1)除报道的组织形式外,报道结构还包括几组要素:结构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头和结尾;结构衔接的手段——片花和音乐;结构变化的韵律——节奏。

本节探讨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这些结构要素。

一、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开头与结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会对受众起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即开头部分的内容能够起到引人注意的作用,结尾部分的内容能够起到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

因此新闻报道通常会在开头部分强化新闻事实中的刺激性信息,在结尾部分注重收束全文、点明主题,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开头和结尾亦如此。

(一)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常见的开头方式与报纸深度报道相比,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开头在形式上有其特殊性。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开头部分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记者或主持人在报道前的串联词,一部分是由现场画面(音响)+解说词组成。

这两部分在报道开头承把的任务不同,串联词侧重介绍,现场画面(音响)+解说词部分侧重引导受众进入报道。

现分别介绍之。

1.串联词常用的开头方式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是集新闻性、故事性和评论性为一体的,具体到每一篇报道中,或侧重新闻件或侧重故事性或侧重分析论证,体现在开头部分的处理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新闻性开头和故事性开头。

(1)新闻性开头新闻性开头是指报道开篇强调新闻事实的新闻性,通过新闻事实自身蕴含的新闻价值,达到概述主题、吸引受众注意的目的。

由于深度报道往往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和接近性,这种开头方式比较常见。

如以下几种:①概述性开头。

说明论述的范围和对象或提出问题,引起下文。

略②开门见山,直揭主题。

开篇即给出基本观点,使观众了解记者的观点和态度。

略③从背景入手,烘托意义。

开头部分加入背景材料,一是,使受众对新闻事实有更加清晰地认识;一是,可以通过背景材料的衬托,提高新闻价值。

略④由相关新闻事件入手,增强新闻性。

略(2)故事性开头故事性开头强化新闻事件的故事性,最基本的叙事体结构开头,无非是顺序开篇、倒叙开篇、危机开篇三种。

①顺序开头。

从新闻事件产生发展说起。

略②倒叙。

从新闻事件结尾说起。

当新闻事件的结果具有重要性或异常性时,将结果提前给出勾起受众更大兴趣。

略③悬念或高潮入手。

2.正文常用的开头方式正文开头部分内容通常是对主持人播报的串联词内容进行补充、深化或直接展开事件、讲述故事。

从报道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种:有现场画面或现场录音的开头,或由解说词讲述的开头。

特别要说明的是,在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为了发挥媒介优势,选择开头部分内容应遵循“画面(音响)优先”的原则。

即寻找开头时,应结合已经采集到的画面或音响,如果有很精彩的现场素材或同期声,可以考虑是否将这部分放在开头。

很多资深记者都告诫初学者:“一条电视新闻报道的第一句话,是由第一镜头画面决定的,而第一个镜头画面则是由最佳画面决定的。

我能用100种方式写一则新闻报道,但我会找最佳的画面,并用最好的导语来配这一画面。

”以下所用例子,其串联词部分内容全部都可以在“串联词开头常用方式”中找到。

(1)直接进入事件,顺序开头。

串联词部分概述新闻要点或评析新闻事实之后,主体部分蛮接进入事件,从头说起。

略(2)补充说明串联词内容。

这种开头方式承接串联词中的内容,进行细化,使受众对报道核心内容有所了解。

略(3)直接切入现场,将观众带入情景。

这种开头方式比较符合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用现场画面或音响引起受众注意。

略(二)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常见的结尾方式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结尾可分为用现场画面或音响结尾,还是用演播室主持人叙述语言结尾,两种类型。

1.演播室结尾在演播室中用主持人的谈话结尾方式,这种结尾通常理性色彩较浓,常见于对报道内容进行收束、点题升华式的结尾。

可以按其内容,分为以下几种:(1)收束全文,点题升华。

略(2)着眼未来,展示预告。

结尾部分延展信息,使受众对事件未来发展有更多了解,甚至引起进一步的关注。

略2.现场面面(同期声)结尾这种结尾通常更侧重事件本身,强化故事性。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自然结尾。

故事讲述完毕,自然结尾,事件结局就是报道结尾。

略(2)情景对比,烘托主题。

这种结尾通过事实(情景)对比,更好地说明主题,于叙事中完成议论或抒情。

略(3)访谈结尾。

借用被采访对象的谈话,强调报道主题。

这种结尾方式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借口”说话方式。

略(三)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结尾应注意的问题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主观倾向较通常的客观报道明显,但要尽量做到倾向引导立足于客观事实,通过事实的叙述自然得出结论。

近年来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越来越成熟,已经很少在报道中“声嘶力竭”地“批评”和“揭露”,总是于不动声色之间完成任务,给受众留下思索和想像的空间,或者就事件本质给出更高屋建瓴的分析和议论。

对比十几年来的节目,这种进步是很明显的。

以下是《焦点访谈》和《新闻纵横》在90年代到2004年部分报道的结尾,请比较他们的变化。

略这几篇报道结尾前子篇的共同特点是,比较空洞、套话,将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变换一下,这样的话就可以用在很多类似题材中,没能突出报道对象的个性特点。

第四篇报道结尾虽然指明了收赞助的问题,但这种评析明显深度不够,过于抽象简单,说得不痛不痒。

请看2000年以后部分报道的结尾:略对比这几组随机抽选的报道,可以明显感到:后期的报道相对而言内容更具体,分析也更深入,语言看似缓和却直指问题核心。

这种变化反映了记者报道观念的变化;早期的报道比较重视事件的指导意义,总想在结尾部分点明主题,并对问题的分析上升到普遍意义,试图以点带面。

但长此以往难免造成主题的重复,甚至对同一类性质相似事件的评价都可以用同样的话。

后期的节目努力寻找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强调“这一个”的特点,对问题的分析但求一针见血,不包医百病。

事实上,如果能够讲清每一个”这一个”,对这一类问题的认识自然会更深入。

在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越来越讲求服务性和实用性的时代,深度报道结尾部分结合媒介定位,更好地立足于解决问题,是更有价值的。

前文中提到的《追沙溯源北行记》,稍有遗憾的是,结尾部分有些空,请看报道:略参考报道的开头和主体,再来看这个结尾可以感觉到,最后一个大段落存在拖沓、空洞的问题。

看完报道主体部分后,多数观众心里很着急,既为北京环境质量也为在沙地上生活的牧民担心。

这时要求记者在结尾部分回应观众的心情:或指明问题解决的思路;或邀请专家分析沙地治理的投入和相关前景;或号召北京社会各界为浑善达克沙地做些什么。

可是报道结尾部分的采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信息,而最终记者点题从具体的浑善达克沙地问题落脚到“西部大开发”这个更宏观的问题上,给观众一种处理得过于简单化了的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