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根
2021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字是一个文明璀璨文化的重要表现。
楔形文字是大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刻在石头或泥版泥砖上的文字,是我们已知最早的文字。
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3000年,大约公元前75年开始,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
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是古代埃及的文字,它发源于5200年前的青铜时代早期,圣书体一直使用到公元5世纪,随后消亡。
甲骨文,主要指我国商朝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它上承原始刻绘,下启西周文字,我们现代使用的文字就是由它渐渐演变而来。
玛雅文字是中美洲玛雅文明文字系统,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这个文字于西班牙人在公元16-17世纪入侵玛雅后消亡。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特征,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1.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
题目提供了四则材料作为引发写作的情境,四则材料构成对比关系,材料是考生思考的重点,目的在于引导考生认识和思考中华文明与文字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上述材料”是表达感想的基点,脱离材料即为偏题或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引导语要求考生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拓展、挖掘材料背后的深刻含义,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行文中切忌抛开其他三则材料,只根据材料大谈中华文明,而应在材料的对比中进行延伸论证。
3价值判断的限制。
考生应认识到中华文明与汉字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材料提及的其他几种文字均伴随着其文明的衰落而消亡,隐含着对中华文明韧性的赞美与传承中华文明的暗示,离开了对这一主要内容的阐发,文章便难以准确把握主旨,也难以表现其深刻的思想性。
2.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选取是自由的。
可在四则材料的对比中认识中华文明的韧性,可以就材
料的整体谈自己对于文明传承与文字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明源远
流长的自豪感。
题目给了考生展示自己的较大空间。
2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异彩纷呈的文
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基于材料的内容和文章的立意,考生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援引事例,自由选材,只
要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想即可。
3文体的选择是自由的。
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写成记叙文,但就思维的深度来说,
写成议论文比较好。
无论选择何种文章,都要明确文体特征。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四则材料都和“文明”“文字”有关,第一、
二和第四则材料具有高度相似性,分别谈了古老的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和玛雅文字伴
随着自己的文明而消亡的历史,与第三则材料形成对比,第三则材料显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这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议题。
材料有很强的倾向性,它暗示我们要珍视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努力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学好汉字,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滋养我们的
精神,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题对考生的思辨力、表达力有较高要求,
既考查考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等价值观,又考查其理性思维能力。
3.切题立意: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2领略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复兴梦想。
3中华文字古老而年轻,中华文明历久而弥新。
4龙的传人,在文明传承中腾飞。
4.偏题立意:
1中西方文明与文字。
缺少对材料整体意思的提炼与准确把握
2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和玛雅文字的衰落。
审题不清,丢掉中华文明等主要信息
3古老而年轻的汉字。
审题不严谨,忽视“文明”等相关信息4文明衰亡史。
立意宽泛,大而无当,难以把握
(佳作赏析)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根
中国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及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三
大古老文字。
但其他文明的文字早已消失,只有甲骨文是一种传承至今的具有文化意义的
成熟文字。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照亮了中华文明前行
的道路。
数千年来,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复兴,靠的正是汉字的记录与传承。
汉字
作为中华文明之光,不但使中华文明璀璨无比,更使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同一
种语言,同一个根。
汉字让中国人凝聚在一起,将各个民族融汇其中。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演绎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
厚重。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汉字承载着璀璨的文明,诉说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
孔子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义精神,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
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致力于把道德教化普及天下,终成至圣先师;老子提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主张,他的学说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王阳明开创“心学”,提出“致良知”,把中国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成为经世致用的典范;于谦一生为
官清廉,在国家危亡关头,击退敌人,实现了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
志愿。
就连满清的皇帝都痴迷于中原优秀文化,他们在借鉴和吸收中不断完善治国方略,
涵养民族精神。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用心传承、丰富着东方智慧,演绎着动人的东方故事,让汉字和中华文明不断丰富、绵延不绝。
如今,“汉语热”在全球掀起风潮,古老而年轻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活力。
已有162个国家地区建立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汉语必将重放
光芒,肩负撒播中华文明种子的重任,传播东方古老的智慧,发出独特的中国声音。
在日
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我们的文明依然保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孕育出新的内涵——在文化
上包容,在体制上完善,在技术上赶超,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的中国智慧,要靠汉语的传播来发扬光大。
古老的汉字,历久弥新,描绘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诉说着炎黄子孙的家国情怀。
汉字肩负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汉语的繁荣必将伴随着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道向我们走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