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绘画的分类和赏析

绘画的分类和赏析

一、绘画的含义和类别(一)定义绘画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平面)上塑造出三维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分类1、根据东西方绘画发展道路的不同,分为:东方画和西洋画2、根据使用物质材料和表现技巧的不同,分为:帛画、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壁画、版画、素描、速写等;3、根据题材内容不同,分为:人物画(肖像画)、动物画、静物画、历史画、风俗画、风景画等;4、根据社会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宣传画(招贴画)、年画、漫画、连环画、组画、插图等;5、根据装裱形式分:手卷(握在手中,顺序展开)、挂轴、册页等。

二、绘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一)线条线条是绘画语言中的第一要素。

几乎世界各个民族的绘画在原始时期都是以线条来描绘物像,此后,出现了两个趋向,以明暗、色彩为主的造型语言形成了西方绘画,以黑色线条为主的造型语言形成了东方绘画。

线条是绘画的骨骼和轮廓,它和色彩、形体一起构成绘画艺术独特的气势和神韵。

中国绘画历来强调线条的重要性。

南齐谢赫在绘画《六法》中首先强调的就是“骨法用笔”,也就是以线条造型。

在传统的中国画技法里,就有“十八描”、“吴带当风”、“春蚕吐丝”等关于用线条造型的总结。

西方绘画的基础素描也是以线条为存在形式的。

古典主义绘画(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不太重视线条,直到19世纪末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星空》出现,线条的作用才得以凸现。

19世纪末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星空》色彩:蓝、紫罗兰静与动的对比:宁静的村庄;涌流、奔腾、旋转的星空树扭动,扶摇直上(二)色彩色彩是物体借助光的照射而形成,包括固有的色、光源色和环境色。

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色彩的长相、最基本的颜色)、明度(色彩的亮度或者深度,就是深浅、明暗的变化)和纯度(色彩的单纯性)。

色彩是绘画艺术语言中最富有情感表现力、最具覆盖力的部分。

如果说线条是绘画的骨骼和神韵,那么色彩就是绘画丰腴的肌肤。

中国绘画的色彩观注意写意性,讲究“随类赋彩”(对客观自然色彩的主观概括和主观情感的表现),“赋彩”不是为了客观地描绘对象,主要是追求画面的艺术效果。

中国把绘画叫做“丹青”,由于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特别强调灰、白、黑色调,讲究在虚空中传达意象。

西方古典主义绘画非常注重写实性,强调绘画模拟状物的功能。

现代主义画家认为色彩本身就存在着主体意义,把色彩的审美价值提高到相当的高度。

尤其是印象派,特别强调光、色的作用,他们认为光色可以改变物象的形状。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法国雅克.路易斯.大卫《马拉之死》塞尚《白杨树》,s形小径,色彩深浅不同的斜长短线条表示树木体积感和树叶在风中颤动的光色变化,左上角的天空(三)形体形体指物体的轮廓,是由色彩、质地、以及线条组成。

几何的形体是最简单的,常见的几何体有方体、椎体、圆体、多面体、球体等。

这几类形体基本上概括了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各类物体的形状特征。

形体在绘画中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状与体积,而更多地表达一种关系,一种寓意、一种倾向。

比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圣母右手抚摸圣约翰,左手伸向婴孩耶稣,耶稣背后是一个天使,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构图,给人一种安静、和谐的感觉。

英国国立美术馆(四)构图构图指在平面空间中安排和处理表现对象的位置和关系,把各种形象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来表现画家构思中预想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效果。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也称动点透视法,多点透视法,指从多个角度表现事物特征。

比较符合人心理的真实。

西洋绘画是“焦点透视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画在这块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

它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

(五)质感:指画家对不同物态运用不同手法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感。

质感分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金属、玻璃、陶瓷、丝绸等)中国画在表现质感方面,侧重线条的造型力量。

表现的质感是虚拟的、非实体的。

西洋油画利用光影、色彩等因素,能描绘出质感逼真的效果。

中西方绘画的不同有以下几点:1、中国绘画尚意,西方绘画则尚形;2、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3、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4、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5、中国绘画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西方绘画表现客观事物。

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成为世界美术领域中的两大体系。

三、怎样欣赏中国画(一)中国画的起源、种类和绘画工具1、起源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绘画与文字的区别尚不明显,象形文字本身就是简略的绘画,起到叙事的功用,后来文字以符号叙事,绘画则以造型叙事,文字与绘画就渐渐有了区别。

中国绘画在1600年前的魏晋时期即成为一门独立的、可供欣赏的艺术。

最先出现的艺术性绘画是人物画,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

一百多年后,(隋朝)原作为人物画配景的山水渐渐独立成为山水画。

到唐代,作为人物画配景的花卉也独立发展成为花鸟画。

中国绘画的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终于在1300年前基本形成了。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卷,而现存最早的花鸟画作品是北宋赵昌画的《写生蛱蝶图》卷。

人物画: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其内容是根据三国时期曹植所写的《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

画中的山水与人物不成比例,山水是人物的配景,有一些符号的特性。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江南二月桃李争艳人们游春,青山,江河,人物、佛寺,用浓重青绿填色,这种色彩的使用被称为“青绿”法,开创中国山水画的一种独特画法现存最早的花鸟画:北宋赵昌的《写生蛱蝶图》:描写秋天野外风物。

在构图布局上,在画面上方留下很大的空白,景物多集中在画面的下部。

将野菊、霜叶、荆棘和偃伏的芦苇等,布置得错落有致。

晴空中有两只美丽的飞舞彩蝶,一只蚱蜢正在向上观望。

用笔遒劲,逼真传神,设色清丽典雅,清劲秀逸。

画面纯净、平和、秀雅。

2、种类中国绘画的三大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根据所用技法分类,可分为工笔画、写意画,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兼工带写的画法。

(1)工笔画以精致细腻的笔法来描绘景物。

如宋代《碧桃图》,用笔精细,设色淡雅,体现了宋代册页画小中见大的风貌。

桃花两枝,繁花簇簇、苞蕾盈枝,透露出浓郁的春意。

花瓣用多变的细线条勾描后再以白粉或粉红色多层晕染,嫩叶用细红线勾轮廓和叶筋,然后填以花青和汁绿。

极富层次感和立体感。

(2)写意画是一种草草而成、富有天然趣味的水墨画,有点像西方的速写,它是文人画家最喜欢运用的绘画技法。

如元朝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以飞白之笔法作石,劲挺之笔写竹,笔墨苍劲简逸,文人秀雅之气蕴于笔端还有一种大写意画,线条疏散,遗形取神,多为泼墨粗画,如明末画家徐渭的《墨葡萄》:以饱含水分的泼墨法,豪放泼辣地点染出分披错落的藤条和晶莹欲滴的葡萄。

释文: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3)兼工带写的画法具有既工整、又有些随意的特点。

在古代,从事绘画的人主要是皇帝及其皇室成员、朝廷和地方上的文官以及艺匠三大类。

在艺匠中还有许多宫廷画家。

到20世纪中叶,历代有姓名记载的画家大约有10万多人。

3、中国绘画的工具:文房四宝(二)中国绘画的造型语言:线条中国的绘画线条是东方绘画中最具有魅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由于中国绘画与中国文字的书写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绘画的线条风格与书法线条颇为相近。

画家为表现各种物质不同的质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线条,线条在中国绘画中不只是细细的长线,粗厚、宽阔的墨笔同样也是线条。

如描绘衣纹就有十八种线条,每一种线条都有一个非常形象化的名字,如游丝描、蚯蚓描、铁线描等,总称为十八描,各自都有不同的用途。

可以说中国绘画丰富的线条具有无穷的表现力。

宋墓中出土的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绢本,设色。

我们可以看到画家用游丝描丝绸衣服的动感和质感。

还可以表现水流、云彩元代,夏永的《岳阳楼图》绢本,墨笔。

画家采用铁线描展现建筑的细微结构等。

还可以表现船舶等(三)中国画的色彩:独特的色彩和墨中国古代画家的色彩观念是讲求简练。

中国绘画有其独特的色彩法则,大致有两种:1、色彩绘画:以提炼描绘对象的固有色为主。

古代画家们认为固有色是物象的本质色彩,这种设色绘画画面的颜色经过高度概括,不同于西方绘画表现出物象所受到的光源、环境色彩的影响。

2、水墨绘画:以墨为主,画面基本上是一种颜色,有点像西方绘画中的素描。

色彩绘画:如宋代宫廷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中表现了中国北方的名山大川,场面宏大,空间开阔。

画中最突出的是青山绿水。

图中,用金线勾勒出物象的轮廓,用浓重的青绿色敷染山石。

画中群山起伏呼应,人们出游、渔猎等活动历历在目,舟桥楼阁等描绘得工细精整,使观者感觉自身宛如进入了画面游历。

900多年来,这幅作品一直是描绘青绿山水的画家的范本。

水墨绘画:南宋米有仁的《潇湘奇观图》图中的丘陵和树林均用墨笔画出,给人以郁郁葱葱的色彩感觉,特别是雨后苍翠欲滴的青山、灰蒙蒙的天空、浮动的彩云。

中国绘画有许多内容不是画出来的,而是靠观众去感觉、体会。

如画中出现的空白,与周围的景物联系起来,可使观者感觉到像天空、像江河等等。

在中国绘画里,绘画的色彩仅有一种,黑色的墨。

但它不因为色彩不多而影响了它的表现力,相反,有限的色彩给观众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四)、中国绘画的画面结构:诗、书、画、印一体中国有许多文人从事业余的绘画活动,这给绘画的构成带进了新的内容。

大多数的文人画画面结构除了绘画本身之外,还具备另外三个要素,诗文、书法、印章。

这几个要素在作画之前必须构思好。

中国绘画独有的东方风韵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之中。

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之一。

吴镇是元代四大画家之一,浙江嘉善人,西塘古镇有他的纪念馆。

他善用湿墨写郁茂景色,笔力雄劲,墨气沉厚。

因为诗人参与绘画活动,强调绘画的诗意,这就增添了绘画的欣赏性。

作者题诗: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腮鲈,诗筒相对酒葫芦。

点明画题,称赞在自然山川里垂钓、饮酒的乐趣。

画面分为近、中、远三部分,近景岸坡茅草;中景平坡老树,坡上的树异常高大健拔,小舟闲泊,舟上一渔夫头戴草笠,一手扶浆,一手执竿,坐船垂钓;远景群山耸立,丛树杂生,流水蜿蜒。

最具代表性作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杰出的艺术精品。

其伟大之处在于它表现的场景最开阔,画面内容最丰富,描绘的人物最多。

画家以散点透视的手法把绵延几十里的首都城内外的景象展现于五米多长的画幅里,这在西方绘画中是无法实现的。

(五)中国绘画的空间处理:散点透视该画涉及到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商业经济、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文化娱乐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