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必修二2.1 乡村和城镇练习

高一地理必修二2.1 乡村和城镇练习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知识导图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影响功能分区的因素,从时空和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城镇功能区布局的特征及发展变化。

2.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归纳不同功能区分布的区位。

3.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对乡村和城镇外部形态的影响;结合风向、河流等条件,分析工业区的合理布局。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1)类型: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分布: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土地利用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城镇的功能区(1)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

(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CBD)。

(3)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同时要考虑保护环境。

(4)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定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2)案例香港⎩⎪⎨⎪⎧商业区: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工业区:远离商业区和住宅区沈阳⎩⎪⎨⎪⎧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 市的东西两侧居住区: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①交通便捷程度②距离城镇中心远近(2)其他影响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措施目的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1.城镇功能分区≠城镇用地城镇功能分区和城镇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居住用地、交通用地等。

2.中心商务区和商业区其他类型的用地。

4.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并不一定是经济因素一般来讲,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如在有些城镇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等。

这是因为住在同一个少数民族区内的居民文化背景相同,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宗教信仰,他们居住在一起可以减少感情上的隔阂,获得社会安全感。

5.城镇地域结构≠城镇功能分区城镇地域结构与城镇功能分区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

城镇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镇功能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而城镇功能分区是指城镇中各种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行政区、文化区等。

6.理解工业区布局的三个原则(1)从环境综合效益角度考虑①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如电子装配厂、农具制造厂等)可以和居民点交错分布。

②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

③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用卫生防护带加以隔离。

(2)从风向角度考虑图示布局原则当地为一个主导风向,应布局在下风向当地为季风区,应布局在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区最佳位置是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3)从河流角度考虑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如印刷厂、化肥厂、农药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

———————————————[预习效果自测]———————————————一、判断题1.影响乡村和城镇外部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错)2.城镇内部各个功能区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错)3.高级居住区位于城市中心,低级居住区位于城镇边缘。

(对)错4.距市中心越远,地租一定越低。

(错)5.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具有稳定性,不会随着城镇的发展而变化。

(错)二、连线题6.请正确连线。

三、选择题读某城镇略图,回答7~9题。

7.图中a、b、c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D)A.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B.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C.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D.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8.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在甲处布局印染厂主要是因为其(A)BA.距离城市较远B.位于河流下游C.地处盛行风下风向D.靠近铁路9.若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D 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D.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读我国某城市现状及规划范围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M功能区可能是(D)AA.商业区B.居住区C.工业区D.交通和仓储区11.该市规划建设一个大型工业园区,甲、乙、丙、丁四处中最适合的位置是(D) A.甲B.乙C.丙D.丁乡村和城镇的外部空间形态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由各种建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一般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

聚落在古代均指村落。

中国古代的“城”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据点。

“市”一般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

后来“城”与“市”的职能合体形成城市。

在近现代,聚落泛指一切居民点,既包括乡村居民点(乡村聚落),也包括城镇居民点(城镇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的主要景观差异是什么?提示:乡村聚落以自然景观为主,建筑物低矮,构造简单;城镇聚落以人文景观为主,建筑物高大密集,构造复杂。

城镇的外部空间结构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平原地形、城镇中心吸引力城镇用地限制或河流、山脉阻隔以及规划控制等受交通线、河流或地形(山谷)限制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镇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各片互不连属城镇沿主要交通线、河流或谷地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镇扩大规模,有利于城镇环境保护,城镇更贴近自然城镇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镇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城市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等重庆、浦东新区等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1.在我国江南地区容易形成的城镇形态是(B)CA.团块状B.条带状C.组团状D.放射状重庆市是著名的“山城”,下图示意重庆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据图回答2~4题。

2.影响重庆市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A)A.地形B.气候C.水源D.交通3.重庆市渝中(两江的交汇处,图中黑色区域)组团人口跨组团出行的首要目的是( A )B A.上班B.回家C.购物D.探亲重庆的城市空间形态是组团式,大部分居民的工作单位和居住地并不在同一组团内,回家跨组团出行占跨组团出行总量一半以上。

重庆市渝中区位于市中心,是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商贸流通中心,因此组团人口跨组团出行的首要目的是回家,故B正确、A错误。

探亲、购物出行占比重小,不是主要目的,故C、D错误。

4.北碚组团内部出行比例高达97%,这是因为北碚组团(C)D 第4题,北碚组团内部出行比例高达97%,这是因为北碚组团配套设施完善,①对。

对外交通便利与出行主要在组团内部出行无关,②错。

远离中部组团,导致内部出行比重大,③对。

职住基本平衡,减少了跨组团出行,④对。

故D正确,A、B、C错误。

①配套设施完善②对外交通便利③远离中部组团④职住基本平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是T1~T3三个阶段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

(1)说出T2和T3阶段商业用地的分布特点。

(2)据图总结T2到T3阶段工业用地的变化趋势并说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T3阶段居住区出现了明显分化,分析甲居住区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1.城镇功能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位置及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形态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集聚成片占地面积大,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特征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建筑质量上向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位置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中高级居住区低级居住区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原因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人口稠密,市场广阔交通便利,降低运输成本;降低对市区的污染中高级居住区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低级居住区租金低,便于工人上下班中高级居住区低级居住区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建筑质量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院面积狭小,质量低,拥挤、密集布局区位城市的外缘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质量优美较差配套公共设施齐全(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不齐全“六看法”判断城镇三大功能区(1)看面积: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居住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居住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居住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3.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因素(1)经济因素①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距离城镇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城镇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城镇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而商业、居住和工业付租能力的不同就使这些土地利用形式呈现出由城镇中心向外依次分布的格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