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第一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主义的思想 (1)马、恩的“共同胜利论” 马、恩曾经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 单独在一个国家内发生和取得胜利, 它将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至少在欧 美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 取得胜利。 主要发达国家:英、美、法、德
11
(2)列宁的“一国胜利论”
列宁(1870——1924)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历史进入了帝国 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的时代,列宁根据这 一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全面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2
四、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
(一)时代发展与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 (二)社会主义国家进入改革时代与苏联东 欧剧变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 形成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33
(一)时代发展与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尤其是20世纪后 半期发生了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中心的科技 革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世界 的面貌。相应地资本主义国家对其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使资本主义得到了平稳发 展。 2、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东西方关系出现了缓和 趋势,南北方矛盾更加突出,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 当代世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战略问题。
国情的发展道路。 ●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 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31
三、邓小平揭示了 社会主义本质


1、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 主义 2、把“三个有利于”作为 衡量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 3、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 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6
勃列日涅夫(1906—1982)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彻底否定了赫鲁晓夫 按地区原则改组苏联工业 建筑业管理的作法,重新 恢复部门管理的原则,沿 着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加强 企业经济核算和物质刺激 的路线推进改革。

27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较以往 苏共领导人自认为高明 的地方,也是导致最终 失败的地方在于:他把 建立新思维作为促进经 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 会主义”是苏联经济政 治改革的新的目标模式。
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借鉴
●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
应该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和创新;改革要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需要大胆突破传统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精神;
●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 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方向;
●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

19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1)农业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 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缴售国家; (2)工业政策: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 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贸易政策: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有国家 集中分配; (4)分配制度: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 则。
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22
3、特点:
①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 ②所有制和分配: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 式存在,部分地恢复和利用资本主义。
4、评价:
①直接结果: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25年苏俄经济恢 复,阶级矛盾缓和,工农联盟得到巩固,苏维埃政权得以稳固; ②结论认识: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
(1)深刻而有力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 (2)无情地揭露和嘲讽了资本主义的思想 和道德
6
(3)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天才的设想 : A:在经济制度方面:提出了废除私有 制、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一有 价值的思想被马克思直接继承) B:主张理想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机器大 生产 C:主张加强思想和道德建设,培养人 的全面发展 D:消灭三大差别,实现社会平等
第一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人本假设 第四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实践基础
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 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项 伟大创举。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 第二,它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大创新。 第三,它是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大创新。 因此可以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 革目标的提出,它在很大程度上从理论和实 践结合的角度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 题。
7
历史局限:
(1)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 本主义的必然性 (2)同情无产阶级却看不到其力量, 脱离工人运动,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实 现社会主义的真正可靠的力量源泉 (3)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主张以和平 示范来建立社会主义
8
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条件
(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的
发展 (2)政治条件——无产阶级的 成熟和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条件——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

4
2、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代表人物
从16世纪初期到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
会主义诞生以前,空想社会主义的发 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16和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5
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历史局限
历史功绩:
20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与行政命令的办法 4、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①积极:该政策是在战争逼迫的特殊条件下采取的军事 性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了 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②消极:
第一,超出了限度,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引发农民暴 动和阶级矛盾尖锐,苏维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世
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 府成立。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 新纪元,具有伟大和深远的世界历史 意义。
14
四、社会主义从改革到发展

(一)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必须进行改革? 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也需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 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3、当代社会主义面临挑战的必然选择。
17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一、马克思、恩格斯描绘了社会主义
1、生产资料由社会公有 2、实行按劳分配 3、每个人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4、有计划地调节社会生产 5、国家消亡和社会自治 6、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基础

18
二、列宁、斯大林实践了社会主义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原因: ①直接: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武装叛 乱,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国土 和五分之三的人口,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 围,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16
回首科学社会主义一百六十年来 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来,主要是:
20世纪的社会主义都是在原来经济文化比较 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因而都不会是完美 的、理想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具有 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的特点。

15
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曲折历程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中叶 属改革的起步阶段,特点:有较大的盲目 第二阶段:60年代下半叶起~80年代上半叶,是改革缓慢发展 阶段。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中国 改革取得重大成就。 第四阶段:1992年~至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中国 共产党人采取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加大改革的步伐。

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四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第二次,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第三次,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第四次,社会主义从改革到发展

3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 (1)拉丁文socialis:同伙、同伴 (2)拉丁文socius:社会的、集体的、共同 的 (3)1832年,法国的圣西门主义者首先使用 了“社会主义”一词; 在中国,梁启超在1902年出版的《新民丛报》 中,把当时日本人通用的“社会主义”一词 移植过来。
9
5、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理论基础不同:前者的基础是历史唯心
主义,后者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 依靠的力量不同:前者主张英雄史观和 天才论,后者主张群众史观; 选择的道路不同:前者主张和平过渡, 后者主张暴力革命
10
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创立社会
实践,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具体国情出发,找到了一条利用市场和商品
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23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1、原因: ①外部帝国主义包围威胁,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苏联要优先发展重
工业;②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可供借鉴;③俄国社会政治传统;④
斯大林个人因素。 2、确立:
1924年—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了国民经济

12

“一国胜利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 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 意义。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而且提示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律, 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从一国到多国,到 全世界胜利的光辉前景,极大地鼓舞了 全世界无产阶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就是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