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摘要: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公益性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首要任务。
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我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刻不容缓。
关键字:气象服务;发展;提升服务水平1.引言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国家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2.需求与现状2.1需求分析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气象服务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要求越来越高。
首先,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其次,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增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三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四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五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此外,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对公共气象服务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与此同时,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关切、人民群众高度关心、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气象事业,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气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计算机、通信网络、新媒体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2现状分析中国气象局党组历来重视公共气象服务,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水平取得长足进步,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强。
决策气象服务为各级政府防御和减轻气象及相关灾害、气候变化应对、重大工程建设、气象能源开发利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其面之广,内容之丰富,手段之多样,独具中国特色。
初步建成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短信、网络、警报系统、海洋预警电台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气象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专业气象服务已覆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环境、能源、旅游、体育等行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较以往大大降低。
但是,当前公共气象服务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减灾能力与国家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不适应;公共气象服务的定位不清晰、体制机制创新不够,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不适应;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滞后、科技支撑薄弱、机构不健全、人才匮乏,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建设气象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不适应。
2.3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2.3.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气象服务为立业之本的宗旨和“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坚持以提高气象服务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坚持以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为依托,坚持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服务为重点,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式发展为途径,坚持以提高气象服务的业务科技支撑能力和延伸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链条为突破口,强化气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对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引领作用,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又好又快发展。
2.3.2基本原则需求牵引原则。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必须根据各类服务对象特点和需求,发展多种服务模式,围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经济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重大需求明确公共气象服务重点。
公益性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明确规定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因此,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必须牢固树立公共气象的理念,坚持气象服务的公益性发展方向。
科学性原则。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不断增强气象服务科技含量,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协助政府、指导公众和生产部门做出正确的决定。
以人为本、普惠公平原则。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必须建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覆盖城乡社区、立体化的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机制,不断扩大公共气象服务的受众面,显著提高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程度。
2.3.3主要目标未来五年,气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要求基本相适应。
建成功能比较完备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服务业务现代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机构实体化、服务管理规范化,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完善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
3.重点服务任务公共气象服务重点任务包括面向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面向公众的气象服务,面向农业农村的气象服务,城市气象服务,海洋、水文、交通、能源、旅游、卫生等专业气象服务,重大活动和重大工程等专项气象服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以及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等。
3.1面向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加强气象灾情收集上报和评估。
开展气象灾害普查。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开展气象灾害影响评估。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分析服务。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队伍。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
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
3.2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做好国家级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
提高我国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做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
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气候变化决策服务产品。
3.3面向公众的气象服务提供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
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描述灾害性天气事件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提供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
面向公众普及气象知识。
发布公众关心的重大天气、气候、环境和空间气象事件信息及气象新闻,传播和普及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科学知识。
3.4面向农业农村的气象服务强化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加强农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雷电、大风等气象及其次生灾害防御工作。
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体系。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探索和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积极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管理。
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能力。
做好农业灾害性、关键性天气预报和各种农用天气预报,提高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
加强对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气象服务。
面向大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生态旅游以及粮食仓储等的气象服务。
3.5城市气象服务做好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针对城市突发气象灾害特点,建立和完善城市突发气象灾害的各类应急预案。
做好城市生命线运行保障的气象服务。
主动加强与城市交通、给排水、电力、旅游、航空等运行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主动、准确地将城市最新天气实况、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供给城市运行部门。
做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气象评价。
开展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气象环境评价工作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合理规划城市防台、防洪排水管网和大型工程建筑防风抗灾基础建设。
做好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气象评价。
分析与城市空气质量、紫外线辐射、花粉、人体舒适度、气溶胶扩散等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有关的气象要素,开展城市居民生活气象评价服务。
3.6专业气象服务海洋气象服务。
水文气象服务。
交通气象服务。
能源气象服务。
旅游气象服务。
卫生气象服务。
3.7重大活动、重大工程项目等专项气象服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重大工程项目气象保障服务。
气象能源开发利用的气象服务。
国防安全和军事气象服务。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
雷电防护气象服务。
六个方面全面入手3.8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开展突发公共事件事发点气象条件监测服务。
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气象预报服务。
3.9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面向不同的对象,服务的侧重点和发展方向则有所不同。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
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多样性、精细化、高频次和广覆盖。
拓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条、提升科技水平。
4.业务体系建设建立功能比较完备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重点要做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队伍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机构的建设,努力实现服务业务现代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机构实体化、服务管理规范化。
4.1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从公共气象服务基础业务系统、气象灾害防御业务系统、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公众气象服务业务系统、专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五个方面分布加强。
4.2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队伍建设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岗位设置。
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规范管理的原则,发掘气象部门现有人力资源潜力,科学设置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岗位、公共气象服务研发岗位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协调岗位。
4.3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机构建设加强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设。
分阶段、分步骤整合公共气象服务相关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国家和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5.保障措施5.1增强气象综合观测、预报预测业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础作用以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需要为引领,加强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建设,积极探索气象灾害预报业务,发展气象衍生灾害预报业务,建立满足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的各类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努力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精细化程度和预警时效。
通过气象综合观测、预报预测业务能力的增强,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提供强有力信息和技术支持。
5.2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科技支撑能力5.2.1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学科建设鼓励并支持开展公共气象服务的学科体系研究,逐步建设比较清晰的公共气象服务学科体系结构,为公共气象服务的学科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中国气象学会气象服务分会建设,通过全行业力量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学科建设。
5.2.2推进公共气象服务研究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在国家级科研单位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的研究团队,鼓励省级科研单位立足本地的气象服务需求,明确定位,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化气象科研机构,推进公共气象服务研究机构的实体化建设。
5.2.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气象高影响行业、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关键性以及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服务领域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