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1 窦娥冤 关汉卿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1 窦娥冤 关汉卿教案(1)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1、元曲的分类:散曲元曲小令剧曲(杂剧)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

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

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

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

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六、课堂小教材分析: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

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七、布置作业: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窦娥冤元杂剧关汉卿指斥天地情节结构告别蔡婆发下誓愿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具体步骤: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节选部分情节结构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

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

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

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

即: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

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

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悬念:哀告走后街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

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诉说冤屈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揭露社会哀告走后街(悬念)(怕见蔡婆)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良)立下遗嘱彻底否定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具体步骤: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2、学生回答: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

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誓愿顺序誓愿内容所用典故誓愿实质第一桩血溅白练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第三桩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3、主题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四、布置作业: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附:板书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知道其冤屈)誓愿六月飞雪(冤屈在上天得到反应)恨(全剧高潮,反抗顶点)亢旱三年(上天能够惩治邪恶)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2[教学目标]1、分析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培养学生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的能力。

2、解剖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

领会悲剧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对元代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有清醒的认识。

3、欣赏本色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要求学生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全剧剧情的相关材料;2、学生熟悉课文,理清全剧的情节结构。

一、导入中国古代作家灿若星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为数不多,关汉卿是其中之一;中国古典戏剧作品浩如烟海,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的只有一部——《窦娥冤》;直到今天。

人们遇到难以诉说的冤屈时,还常说一句话“简直比窦娥还冤”。

二、谁解窦娥女——赏析悲剧形象主问题:在前文中,窦娥是一个苦命人,是一个遇事能忍则忍的弱女子。

这样一个人,一步步被逼上绝路,面临死亡的时候,她的性格会有怎样的发展呢?1、朗读全文第一场指导理解感情基调(怨)。

齐读。

第二场指导理解感情基调:临刑时,见到唯一的亲人了,窦娥的感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悲) 分角色朗读。

第三场指导诵读:临死前她不是哀叹求饶。

而是发誓愿,该用什么语调朗读?(怒)教师范读。

2、请学生谈一谈:在窦娥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时候,你感受到她的性格有什么发展?学生发言,教师随其回答进行深层启发。

(1)反抗性突出,集中表现在[滚绣球]一曲和三桩誓愿上。

深层启发提问:老百姓遇到冤屈也会呼夭喊地,窦娥的不同是什么?参考分析:窦娥不仅呼天,她还骂天,对人人敬畏的天地进行了愤怒的抨击。

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它已经超出了为个人鸣冤的层次,上升到对社会、对封建秩序的反抗。

深层启发提问:三桩誓愿看似临死前随兴而发,有内在联系吗?参考分析:三愿层层深入。

一愿希望在场的人了解冤情,二愿表现她的清白,三愿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而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

从监斩官的反应(“依你”-“胡说”-“打嘴”)也可见出层深性。

这一段不是弱者临死前的哀叹呻吟,而是无辜百姓对罪恶社会的愤怒吼声。

(2)性情善良,体现在对待婆婆的态度上。

深层启发提问:封建社会孝顺媳妇很多,窦娥行为的动人之处是什么?参考分析:蔡婆的糊涂是导致窦娥陷于悲剧的一个因素,因此,不得不说窦娥的惨剧蔡婆有责任。

窦娥孝顺的特殊性,在于她非但不埋怨,不记恨,生命行将终结时,想得最多的却还是婆婆。

直到第四折,化作鬼魂的窦娥还央求父亲收留无依无靠的蔡婆,这种以德报怨的孝顺凸现了窦娥的善良无辜。

三、谁解窦娥冤——挖掘悲剧根源主问题:窦娥为什么会陷于比海深的冤屈之中?窦娥的悲剧能不能避免?我们为她做一点假设,“假如她……不会死”,请同学们设想。

参考分析:假如她不承认罪行,供出婆婆就不会死,但是她的善良不允许;假如她遇到一个清官,就不会死,但从“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看出,吏治黑暗,清官难寻;假如她当初同意嫁给张驴儿,她就不会死,但作为贞节的女子,她恪守的封建孝道不允许;假如她深谙官府规矩,贿赂官吏,就不会死,但她深信官府能主持正义,单纯的良民不会这样做;小结:窦娥的冤在于她太善良而吏治太黑暗了。

具体来说有两点:1、她太善良了,遵从封建道德,孝顺、安分,却不被封建社会所保护:2、吏治太黑暗了,相信官府,却死在封建官府的刀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