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1 (2)

《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1 (2)

《望洞庭》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两首诗,请同学们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
生:自由读,指名生一、生二读。

师:你会发现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写什么的?生一: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

师:《望天门山》诗人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望庐山瀑布》诗人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

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展示了李白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来到洞庭湖,领略他笔下怎样描写的洞庭湖的迷人风光。

(多媒体出示课题)师:请同学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吟诵
师:让我们先听一遍录音,感受一下诗的优美。

(多媒体播放录音)
师:同学们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一:很美。

生二:像一首优美的歌曲。

师:相信同学们也能将这首诗朗诵得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师:(多媒体播放录音),一边听,一遍试着读一读。

生:边听录音,边自由读。

师:谁来试一试?指名读,生一:生二:生三:
(评价:你读得真有节奏感。

你的声音真好听。

朗诵速度掌握的恰到好处。

声音很干净,如果音调起伏再大点就更好了。

声音很洪亮,能一气呵成就更好了等等)
师:我们一齐来试一试
生:齐读。

三、品读诗文
师: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他做官被贬转任期间,路过洞庭湖写下的。

他站在洞庭湖边,看着月亮越升越高,月光越来越明亮,眼前的景象在月光的照射下,渐渐发生了变化。

(多媒体出示图片)。

他不由自主的吟诵出:“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诗句,生齐读)。

师:结合课文注释,你读懂了什么?
生一:湖光是指洞庭湖水的光。

生二:秋月是指秋天的月光。

生三:......
师:你能想象一下这个时候洞庭湖的湖水和月光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一:银银闪闪的湖水。

生二:皎洁明亮的月光。

(评价:词语用得好,表现出了湖水和月光的美。


师:能描述一下刘禹锡看到的美丽画卷吗?
生一:生二或
师:我仿佛看了皎洁的月光照着湖面,湖水银光闪闪,月亮倒映在水中。

月光与水光融为一体。

师:真美啊!这么美的景象让刘禹锡沉浸其中,他低头看向湖面,脱口而出:“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诗句,生齐读)。

师:谁理解这句话。

生一:潭面指的是洞庭湖的湖面。

生二: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洞庭湖的湖面比喻成一面没有磨的镜子。

生三:......师:唐代的时候,人们使用的是铜镜,(出示图片),磨好的光滑的铜镜能够清晰的照出物品的景象。

这是没有磨过的铜镜(出示图片),它照出来的东西会是什么样的?
生一:模模糊糊
生二:朦朦胧胧师:我想也是这样的。

这时的洞庭湖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一:
生二或师:无风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朦朦胧胧,我仿佛看见了一位江南女子静静湖边梳妆打扮。

师:同学们的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空灵明亮的月光,平静朦胧的湖水,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一:宁静
生二:柔和(板书:宁静、柔和)
师:面对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平静......
师:试着把这种心情融入到你的朗诵中。

指名读,生一,生二(指导朗读:可以再轻一点,音调可以再低一点,速度可以再慢一点等)
师:夜色越来越浓,刘禹锡要回旅社了。

他慢慢的走着,走到远处,还念念不忘刚才的美丽景色,他回头望去。

(多媒体出示图片、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生齐读)
师:他看到了什么?
生一:洞庭湖里的君山。

生二:洞庭湖的山水是绿色的。

生三或师:站在远处看洞庭湖,湖中的君山显得更加的青翠,湖水显得更加的清澈,山水浑然一体,好像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着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这个时候的洞庭湖山水在作者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生一:可爱生二:......(板书可爱)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比喻师: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湖面比作银盘。

师:八百里洞庭,人在他的面前是十分渺小的。

大多数诗人的描写都是波澜壮阔的。

而刘禹锡的眼中洞庭湖却成了饭桌上可爱的杯盘,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一种什么的情怀?
生一:作者这样写感觉很亲切。

生二:自然淡泊生三:亲近自然......举重若轻......
师:请怀着这种心情再读一读这首诗。

(放音乐)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配上诗意再读一读。

同桌,男女生一唱一和读。

四、拓展
师,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风景如画,请再读一读这两首诗。

(多媒体出示《江南春》、《敕勒歌》)。

自由读,生一、生二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一:一首描写的是江南的景色。

生二:一首描写的是北方的景色。

生三:从敕勒歌这首诗中我感受到了生机。

生四、生五:......
师:同一首诗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正所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可以试着背一背,喜欢哪首背哪首。

师:我们的古诗词有很多很多,其中蕴含着无数的“诗情画意”等着同学们去品读。

希望同学们多读多积累。

师: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给《望洞庭》配上一幅意境优美的画。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