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能不能打
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
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
比如,告
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
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
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
对于
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
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
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
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
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
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
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
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
看动画片的时间。
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比如,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停闹
腾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
对孩子的问题。
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
到难堪,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这时候的孩子,因为着眼点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上,
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了,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一定要明确告诉
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
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
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
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
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
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
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
6岁后的孩子
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
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
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宝宝两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加上他开始意
识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么事都想参与,但这种表现往往与你的规范相抵触。
如果你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身上,他就会反抗,进而产生挫折感,时间一长就变得越来越“不
听话”。
宝宝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宝宝好奇心强,对什么都要摸摸碰碰。
如果你不理解这种好奇的探索心理,认为宝宝
是在胡闹、调皮而限制他的行动,甚至训斥、打骂他,很容易引起宝宝不满,“不听话”
就由此而生了。
宝宝的运动能力发展了
随着体格的快速发展,宝宝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成熟,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的独立活动
空间,因此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做新的事情。
这时,很多妈妈对宝宝的行为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使宝宝产生不满情绪,自然就跟妈妈对着干了,所以“不听话”。
转移孩子注意力
小孩子到一定年龄,都要经历逆返心理时期,大人说怎样,他偏不怎样,这就是不听话.遇到这样的孩子,要耐心说服,说服半天也不管用,就不妨将事情搁下来,做点别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过一会儿,再去引导说服孩子,也许效果就好多了。
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不听话,总有些内在的特殊原因,此时父母就注意观察分析,找对原因。
比如说,孩子心里不了什么委屈,心里不痛快,又说不出来,无法释怀,就借机向父母发泄,事事
和父母对着干。
这时候就要想办法让孩子将内心委屈释放出来。
再比如,孩子生了病,身
体不舒服,心里难受,但大人没有发现,还按照常规来对待孩子,孩子就会特别的“犟”。
总之,对孩子要细心观察,耐心诱导,坚决不能双方对持,这样下去要么就是大人终
究犟不过孩子,最后听了孩子的,助长了孩子的凡事不满意就闹下去的坏脾气;要么就是
父母忍不住打孩子,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给宝宝制定一定的规则
要明确你的规定,但要保证孩子知道这些规定是什么。
清楚地告诉他:“我们不能打人。
如果你生气了,要告诉明明,你想把玩具要回来。
”或者“别忘了,在停车场一定要
拉着妈妈的手。
”
如果你的孩子服从这些规则时有问题每个孩子都如此,那就再想办法。
比如,如果他
因为感觉自己受到冷落而打了妹妹,那么就让他帮忙给妹妹喂饭或洗澡,然后为他安排一
个可以和你单独在一起的特别时段。
如果他因为怕黑而从床上溜下来,那就在他的床头柜
上放一把手电筒好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