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疾病与人类健康(精)

疾病与人类健康(精)

图(8-12)HIV-Ⅰ病毒粒子结构模型图
HIV依靠血液,血液制品以及人体分泌液, 如奶液和精液等进行传播,它主要感染其他类 型如B淋巴细胞的单形核细胞等,HIV感染后可 引起明显病变,形成多核巨细胞,并导致细胞 死亡。HIV病毒可以通过所感染细胞扩散到全 身,已在淋巴细胞、脑、胸腺、脾等组织发现 了该病毒。不同毒株在试管内感染细胞的能力 差异很大,说明自然界广泛存在着突变株。
第八章 疾病与人类健康
8.1 肿瘤与癌症 8.2 人免疫缺损病毒——HIV 8.3 乙型肝炎病毒——HBV 8.4 基因治疗
疾病的发生其实都直接与间接基因有关。人类 疾病都是“基因病”。可将人类疾病分为三大 类:
① 经典单基因病 主要病因是某个基因位点上产生 了缺陷等位基因。
② 多基因病 病的发生涉及多个基因及调控这些基因 表达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癌基因产物通过介质传递生长刺激信号的 部位有3处:①癌基因产物本身模拟了生长因 子,因而与相应的受体作用,以自分泌的方式 刺激细胞生长;②癌基因产物模拟了已结合配 体的生长因子受体,从而在无外源生长因子时 提供了促进细胞分裂的信号;③癌基因产物作 用于细胞内生长控制途径,解除了此途径对外 源刺激信号的需求。
图(8-1)肿瘤组织示意图
癌基因(oncogene)可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病毒癌基因(viral oncogene,v-onc), 编码病毒癌基因的主要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第二类是细胞转化基因可能就使存在于人体正 常细胞中的原癌基因的突变产物,广泛存在于 生物界,有相当高的保存性,属于“看家基 因”,正常表达时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调控 的作用。
8.2.5 HIV的感染及致病机理
HIV初次感染人体后,立即大量复制合扩增。感 染者血清中出现HIV抗原,从外周血细胞、脑脊液合 骨髓细胞总均能分离出HIV。这是HIV原发感染的急 性期。大约70%以上的原发感染后2-4周内出现急性 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咽炎、淋巴肿大、关节疼、 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病变、皮肤斑丘疹、黏膜溃疡 等,持续1-2周后进入HIV感染的无症状潜伏期。
图(8-7)黄曲霉素(aflatoxin)导致细胞发生癌变的分子机制
根据原癌基因产物在细胞中的位置,可将 其分为3类:
第一类:与膜结合的蛋白,只要有erbB、neu、 fms、mas、src基因产物;
第二类:可溶性蛋白,包括mas、sis、fps基
因产物;
第三类:核蛋白,包括myc、ets、jun、和
Êó ° ×Ѫ ²¡ ¶¾
Ä© ¶Ë ÖØ ¸´ Ðò ÁÐ
gag
pol
env
ÀÍ Ë¹ ÊÏ Èâ Áö ²¡ ¶¾
gag
pol
ËÞ Ö÷ϸ ° û DNA
Íâ ÏÔ × Ó
env
src
± à Âë ¼¤Ã¸ »î ÐÔ Çø ÄÚ º¬ × Ó
С ¼¦ c-src Ô­ ° © »ù Òò src
图(8-11)许多原癌基因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过程
8.2 人免疫缺损病毒——HIV
人免疫缺损病毒(HIV)俗称艾滋病 (AIDS)病毒,诱发人类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 征。该病毒在分类上属反转录病毒科 (Retroviridae)慢病毒属中的灵长类免疫缺 损病毒亚属,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 Montaginer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癌症研究所 Gallo等人首次证实HIV是艾兹病的原因。
8.2.4 HIV-Ⅰ基因的表达调控
与大多数反转录病毒相比,HIV的最大特 点就是含有许多调控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相应 的调控蛋白,它们在病毒RNA的转录、转录 后加工、蛋白质翻译包装以及病毒颗粒的释放 等各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8.2.4.1 LTR序列
图(8-15)HIV基因组LTR区中DNA和RNA结合蛋白的作用位点
8.2.6 艾滋病的治疗及预防
除抗爱滋病药物的研制外,多种用于预防爱 滋病的疫苗包括传统的减毒疫苗、灭活疫苗、 重组病毒载体活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及合成寡肽疫苗等已经上市
v-onc中的密 码子数 369 189 189 220 417 514 930 600 396 372
不相同氨 基酸数 11 3 7 18 2 16 20 99 22 11
相似性/%
97 98 96 92 99 97 99 83 95 97
v-onc中缺失的 区域 无 无 无 无 无 C端 C端
N端、C端 N端
8.2.2 HIV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
8.2.2.1 HIV基因组结构
HIV基因组由两条单链正链RNA组成,每个 RNA基因组约为9.7kb。在RNA5′端有一帽子结构 (m7G5′GmpNp),3′端有poly(A)尾巴。HIV的主要 基因结构核组织形式与其他反转录病毒相同,均由5′ 末端LTR、结构蛋白编码区(gag)、蛋白酶编码区 (pro)、具有多种酶活性的蛋白编码区(pol)、 外膜蛋白(erv)和,3′末端LTR组成。
myb等基因产物。
也常被分为6类,即蛋白激酶类、生长因 子类、生长因子受体类,GTP结合蛋白类、核 蛋白类和功能未知类。原癌基因产物的一个共 同特征是它们都能诱发一系列与细胞生长分化 有关的基因表达,从而改变细胞的表型。
8.1.3 原癌基因的表达
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通常以单拷贝形式存在, 只有低水平的表达或根本不表达。很多情况下, 原癌基因的结构发生了点突变或插入、重排、 缺失及扩增等,改变其转录活性。
3. 基因重排 大多数类型的人肿瘤中存在染色 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现象,说明存在原癌基 因重排的可能。
重组位点
重组位点
bcr/abl 融合基因
poly A, bcr/abl 融合基因mRNA
Bcr/Abl 融合蛋白 图(8-10)abl原癌基因通过选择性染色体重排转变成细胞癌基因
4. 缺失 原癌基因5′端上游区存在负调控序列, 一旦该序列发生缺失或丧失抑制基因表达。
③ 获得性基因病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病原 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相互作用的结果,都涉 及基因结构与表达模式的改变。
8.1 肿瘤与癌症
癌( cancer)是一群不受生长调控而繁殖 的细胞,也称恶性肿瘤。癌是由肿瘤细胞经过 一系列突变转化而癌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 肿瘤医学的研究成就:①癌基因的发现及其研 究的深入;②染色体畸变与致癌基因表达相互 关系的揭示;③抑癌基因的发现及表达调控。 西北癌变的分子基础是基因突变,DNA的变化 和不正常活动导致了细胞癌变。
3. 抑癌基因产物对原癌基因的调控 因为抑癌 基因产物能抑制细胞的恶性增殖,所以它 也是被认为是一种隐性癌基因。
4. 外源信号对源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细胞外信 号作用于靶细胞后,通过细胞膜受体系统 或其它直接途径被传递至细胞内,再通过 多种蛋白激酶的活化,对转录因子进行修 饰,然.2发一系列基因的转录激活。
图(8-13) HIV-Ⅰ基因结构和所编码的主要蛋白
8.2.3 HIV的复制
HIV主要侵染人体的T淋巴细胞及巨噬细 胞,并通过病毒膜蛋白gp120与细胞表面的 CD4受体蛋白结合,CD4分子含有两个免疫球 蛋白结构域,它在人体内所结合的正常配体是 II型MHC抗原,HIV与受体结合后,病毒核心 蛋白和两条RNA链进入细胞,反转录酶以病 毒RNA为模板合成单链DNA,并由宿主细胞 核并整合到染色体上,病毒核酸随细胞的分裂 而传至子代细胞,可长期潜伏。
1910年,Rous就发现带有肉瘤病毒(一 种反转录病毒)的鸡肉瘤无细胞滤液能在鸡体 内诱发新的肉瘤。这种病毒的基因组是由单链 RNA组成的,一般只有6-9kb。
R U5
Leader gag
pol
PBS
env
U3 R
PPT
图(8-3)反转录基因结构示意图
(a) LTR
启动区 LTR
外显子1,2和3
ϸ ° û ° © »ù Òò 图(8-5)劳斯氏肉瘤病毒基因结构及c-src原癌基因的转变
基因
mos ras ras sis myc src fins erbB erbA erb
表(8-1)部分c-onc和v-onc基因编码区比较
c-onc 中的 密码子数
396 189 189 220 417 533 980 1210 408 640
过程如下:
① 原病毒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无症状;
② 原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转录合成系统转录 产生病毒mRNA,其中一部分编码病毒蛋 白,基因组RNA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 从寄主细胞中释放出来侵染其他健康细胞;
③ 寄主细胞瓦解死亡。
图(8-14)HIV-Ⅰ在人体细胞内的复制和侵染过程示意图
在复制合表达量非常高的情况下可立即杀 死细胞,低水平复制合表达时仅造成细胞功能 失常,而不复制、不表达时病毒基因组以DNA 形式与染色体整合,与宿主长期共存。这就是 艾兹病在临床上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病程快慢 不一的主要原因。HIV前病毒整合是随机的, 病不要求特定的DNA序列,因而可以整合到染 色体上的任何部位。
(b) (c)
LTR
LTR
反转录病毒 c-myc 序列
(d)
图(8-4)反转录病毒插入引起c-myc基因活化的几种可能途径
整合的反转录病毒DNA分子称为原病毒 (provirus),它能指导病毒m RNA 的合成, 并利用宿主细胞中的蛋白质合成机器,翻译生 成病毒外壳蛋白等,最后组装成病毒颗粒。已 经在各种反转录病毒中发现了许多致癌基因, 它们感染后诱导宿主产生肿瘤的主要原因是激 活特定基因表达;破坏宿主细胞本身固有的平 衡,导致细胞发生转化。
表(8-4)反转录病毒科动物C型拟转录病毒属 小鼠乳腺瘤病毒
D型拟转录病毒属
鼠白血病病毒
禽C型拟转录病毒属
Mason-Pfizer猴病毒
泡沫病毒属
禽白血病病毒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
人泡沫病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