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监测布点
布设3个监测点:1#东太湖村、2#厂区、3#厂区北东北约500m范围。

监测布点见附图8。

(2)监测因子:PM10、PM2.5、SO2、NO2、CO、O3、非甲烷总烃、H2S、甲苯、二甲苯。

(3)监测时间和频次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时间及频率如下:
表5.1-1 大气监测情况一览表
(4)监测分析方法
采样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进行,监测分析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表2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进行,具体监测方法及检出限见下表。

表5.1-2 大气监测分析方法
(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①评价因子:同监测因子。

②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计算公式为:
P i=C i/C0i
式中:P i—I评价因子标准指数;
C i—I评价因子实测浓度,mg/m3;
C0i—i评价因子标准值,mg/m3。

③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中表1二级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表1最高容许浓度限值。

④监测结果及评价
统计分析监测数据,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

日均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3,8小时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4,1小时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5。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监测点PM10日均浓度范围为0.057~0.125mg/m3,标准指数为0.38~0.833;PM2.5日均浓度范围为0.036~0.067mg/m3,标准指数为0.48~0.893;SO2日均浓度范围为0.012~0.027mg/m3,标准指数为0.08~0.18;NO2日均浓度范围为0.02~0.065mg/m3,标准指数为0.25~0.813;CO日均浓度范围为0.5~1.1mg/m3,标准指数为0.125~0.275。

因,PM10、PM2.5、SO2、NO2、CO日均浓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表5.1-4 8小时浓度监测结果与评价表
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范围为0.024~0.077mg/m3,标准指数为0.15~0.481,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监测点SO2小时平均浓度范围为0.01~0.028mg/m3,标准指数在0.02~0.056之间;NO2小时平均浓度范围为0.016~0.067mg/m3,标准指数在0.08~0.335之间;CO小时平均浓度范围为0.4~1.1mg/m3,标准指数在0.04~0.11之间;O3小时平均浓度范围为0.022~0.81μg/m3,标准指数在0.11~0.405之间。

因此,SO2、NO2、CO、O3小时平均浓度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非甲烷总烃小时平均浓度范围为0.3~1.16mg/m3,标准指数在0.15~0.58之间,满足《环境空气质量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中表1二级标准;苯一次浓度范围为0.009~0.012mg/m3,标准指数在0.004~0.005之间,二甲苯一次浓度范围为0.005~0.008mg/m3,标准指数在0.017~0.027之间,H2S一次浓度范围为0.004~0.009mg/m3,标准指数在0.4~0.9之间,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综上,各监测因子日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非甲烷总烃小时浓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中表1二级标准,苯、二甲苯和H2S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5.2 环境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监测因子
pH、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硫酸盐、氯化物、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六价铬、铅、氟化物、镉、铁、锰、总大肠菌群、细菌总群、K+、Na+、Ca2+、Mg2+、CO32-、HCO3-、Cl-、SO42-。

(2)监测布点
依据区域地下水流向共布置7个监测点(潜水5个监测点、深水2个监测点)。

监测点名称、位置及相对于厂区的方位、监测因子列于表5.2-1。

表5.2-1 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点位
(3)监测频次
地下水质量监测时间:2018年1月3日。

(4)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列于表5.2-2。

表5.2-2 地下水监测分析方法单位mg/L
表5.2-2 地下水监测分析方法单位mg/L
(5)监测结果
表5.2-3 地下水监测结果
表5.2-3 地下水监测结果
由地下水检测分析因子分析结果可知,项目所在区域潜水含水层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Cl—Na+Ca+Mg型、HCO3+Cl—Na+Ca型、HCO3+SO4+Cl—Na+Ca 型为主,承压水含水层水化学类型以HCO3+Cl—Na+Ca+Mg型、HCO3+SO4+Cl—Na+Ca+Mg型为主。

(7)环境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①评价因子:同监测因子。

②评价方法:采用标准指数法。

计算公式为:
Pi=Ci/ Cis
式中:Pi —水质参数i的标准指数;
Ci —水质参数i的监测浓度值,mgl;
Cis —水质参数i的标准浓度值,mg/l。

pH值评价采用如下模式:
当实测pHi值≤7.0时,P pH=(7.0-pH i)/(7.0-pH sd)
当实测pHi值>7.0时,P pH=(pHi-7.0)/(pH su-7.0)
式中:P pH— pHi的标准指数;
pH i— i点实测pH值;
pH su—标准中pH值的上限值;
pH sd—标准中pH值的下限值。

③评价标准: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中III类标准。

④监测结果及评价
统计分析监测数据,对环境地下水质量现状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见表。

表5.2-4 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单位:mg/L,pH(无量纲)
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区域潜层地下水各监测因子均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水质标准,区域深层地下水各指标均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水质标准。

5.3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监测因子
等效连续A声级。

(2)监测点设置
布设4个监测点:1#东厂界、2#南厂界、3#西厂界、4#北厂界。

(3)监测时间与频率
监测时间为2018年1月2日-1月3日,昼间、夜间各监测1次/d。

(4)监测方法
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规定的监测方法进行,监测仪器为AWA5688多功能声级计。

(5)评价标准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

(6)监测结果及评价
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如下:
表5.3-1 区域声环境监测值单位:dB(A)
根据上表检测值与标准值对比,各监测点昼间、夜间声环境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功能区环境限值要求。

5.4 区域污染源调查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马屯镇,根据现场踏勘周围状况可知:项目所在区域内无污染物排放企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