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名师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教案

2【名师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

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具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活动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欣赏音乐,陶冶情操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新课教学一、声音的产生图音并茂,加深学生的感悟。

③请学生小结。

布置作业及时复习巩固。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3.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第2节声音的特性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动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音频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初步的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究活动。

2.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重点1.研究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1.分组探究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固定橡皮筋的底座(间距可调)、硬塑料片、齿的疏密明显不同的两把木梳。

2.演示实验器材:自制“水瓶琴”、木尺、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两个、音叉锤、示波器、话筒。

3.部分学生备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长笛、手风琴、萨克斯管等。

4.多媒体显示屏及反馈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复习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敲击“水瓶琴”发出音调不同和响度不同的声音,由此引出声音有不同的性质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举手回答加深对声音的不同性质特点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对音的不同特性产生研究的兴趣。

新课教学一、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从声音的产生认识到声音的回想所听到过的高低不同的声音及发声体相应的振动情况。

猜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发声体振尝试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结果提出猜想。

尝试设计科学探究的方法,选择所需的布置作业(多媒体显示)第2节声音的特性含义决定因素相关问题音调声音的高低发生体振动的频率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 Hz~20 000Hz)超声波与次声波。

含义决定因素相关问题响度声音的大小发生体振动的振幅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音色声音的发声体本身的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第3节声的利用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1.了解通过声音可以获得信息,利用声波获得的信息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中的应用;2.认识声波是一种波动,声波能传递能量,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

难点回声定位原理的理解,声波能传递能量的认识。

教师: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实物投影。

学生:碗或盆,气球,一端扎有橡皮膜另一端开口的可乐瓶,蜡烛,火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活动在上课前播放火山喷发的片段。

欣赏自然景观,陶冶情操,培养情趣。

情景教学。

新课导入自然界声现象丰富多彩,隐约地提出一、两个利用声现象的事例,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

受事例的激发,产生学习兴趣。

通过声现象的感性认识,诱发好学的兴趣。

新课教学①引入竞赛方式,探索学习声的利用,宣布竞赛的规则和赛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各参赛队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列举声的利用事例。

分别举手举例,其他情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

不允许看教材。

教师用简洁的文字在黑板上板书。

d.回声定位的应用——声呐。

⑨总结:让学生归纳这一节所学习的知识,再从正、反两方面谈谈对声的利用的认识,同时思考能否对声利用进行更好的分类。

巩固和小结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及学习本节知识的方法。

在欢乐、优美的《蓝色多瑙河》中下课了。

第3节声的利用1.声波是一种波动2.声与信息——声能够传递信息。

3.声与能量——声是一种波动,能够传递能量。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知识与技能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与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重点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难点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师:多媒体、录音机、气球、玻璃板、示波器、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网上查找的资料、物理套餐。

学生: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物理套餐、网上查找资料。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思考、回答。

使学生对有关知识一步巩固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的来源1.物理学角度2.环境保护角度二、噪声等级——分贝(dB)三、噪声危害四、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