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3年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1.【答案】(1)琴瑟友之(2)似曾相识燕归来(3)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解析】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考点】课文内容2.【答案】崎岖和煦因地制宜根深蒂固【解析】根据平时拼音理解句子意思填空。
【考点】拼音3.【答案】B【解析】对病句的正确改正,平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考点】病句4.【答案】示例一:(端午节)粽子飘香,龙舟竞发,好不热闹!看,健儿们齐心协力挥动船桨,龙舟箭一般往前飞;观众兴高采烈地欢呼、呐喊……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而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示例二:(中秋节)中秋之夜,明月高悬,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大家一边品茶吃月饼,一边赏月聊天,脸上洋溢着幸福。
孩子们跑呀,跳呀,唱呀……到处是欢声笑语。
(两个词语共1分,关联词1分,节日情境1分,语意连贯1分)【解析】看清题目要求,根据语言积累作答。
【考点】语言运用5.【答案】(1)“酷抠族”是指拥有较高学历、较高收入,追求节约、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的社会族群。
(2)看法一:值得提倡。
因为这是理性消费,是崇尚节俭的一种生活方式。
看法二:不值得提倡。
因为他们拥有较高收入,具备较好的消费条件,可以适当地高消费。
【解析】对于平时积累的一个解答,对词语的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
【考点】语言运用二、6.【答案】B【解析】A、能够/获得,收获。
C、时节,时候/按时,及时。
D、表约数,表估计,答应。
【考点】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7.【答案】(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重点关注:始知(才知道)、未始(未尝)、城居者(住在城里的人,城市居民)、未之知(不知道(这种景象)。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句子中的关键词有“郊田之外”“而”等,译为“郊野之外”。
“而”在此句中表示转折。
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8.【答案】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
【解析】第一段写城中的余寒为后面写生机勃勃的春景作了铺垫,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同时也烘托出作者出游的急切心情。
【考点】学生语句作用的理解能力9.【答案】C【解析】“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原文中的“游人虽未盛”可知,游人还没有太多,不会出现“络绎不绝”的盛况。
【考点】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10.【答案】D【解析】“最重要途径”不对。
原文说“太过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这是针对特定的人的建议,不存在“最”的问题。
【考点】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11.【答案】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
不丹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里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
这正好证明了本段的观点。
(“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这个意思也可以有其他表述:例如最后一句答成“这正好证明了本段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的观点”,或意思相同的句子都可以。
)【解析】第四段论述了“本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题目中的“不丹王国”的例子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这个例子可以作为第四段的论据。
【考点】学生对论据与论点关系的掌握能力12.【答案】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
【解析】审题后找答题范围,即主体部分三至七段,找到其中的关键语句,可看到三个分论点,根据这些语句,便可回答本题。
即同样的生活水平,觉得甜蜜、幸福的人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
反之则会感到失落、痛苦。
【考点】学生的提取信息及理解的能力13.【答案】C【解析】C“呼吁人们要善于发现、培养低能儿的特殊才能”喧宾夺主。
“呼吁人们要善于发现、培养低能儿的特殊才能”的说法不正确,原文故事情节发展到最后,揭示了谜底,葵葵这个低能儿不是商未央的亲生儿子,是他好心收养的。
这个情节是对上文世俗行为的无声反击,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它揭露社会中部分人的丑恶嘴脸,同时,也反映出人性中的真善美。
【考点】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14.【答案】(1)惊呆:生动地表现出商未央被震撼的神态,突出画作的感染力。
(2)公平:准确地表现出这些人对商未央有个低能儿幸灾乐祸,反映了他们的妒忌(狭隘自私)心理。
【解析】“惊呆”的原因是商未央被儿子的画那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扑面而来、逶迤远去的气势”所震撼。
理解了词语“惊呆”的原因,词语就解释出来了。
“公平”是人们对商未央的评价,是对对商未央才气逼人的妒忌,认为让他摊上个低能儿子是老天有眼,表现了人们的自私与狭隘。
【考点】学生对语句(词语)的理解能力15.【答案】(1)善良、有爱心:收养了低能儿葵葵,给他慈父般的关怀。
(2)有宽广的胸怀(有气量):面对“用傻儿子来作秀、炒作”等指责,不作辩解。
(3)善于发现的孩子的潜能:发现画作、拍摄相片、给报社写文章等。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任意两点给4分)【解析】根据题干中“结合文本”的要求,答案中要写出事件或故事情节,细节等,然后用词语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如收养了低能儿葵葵,表现出他有爱心、善良。
低能儿葵葵把家里画得一塌糊涂,他却不生气,体现了他的爱心,宽容。
他发现了孩子的潜力,表现了他善于发现的孩子的优点。
等等。
【考点】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16.【答案】(1)指低能儿葵葵。
(2)商未央夫妇待葵葵如亲生儿子,在他们心中葵葵就是天使。
(3)葵葵具有超乎常人的绘画天赋,就像天使。
(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3分,三点4分)【解析】此词表面指低能儿葵葵,更指商未央夫妇对葵葵的称呼,体现了他们对孩子无私的爱。
同时,此词还是文中“专题片”的名字中的用词,指葵葵具有超乎常人的绘画天赋,就像天使。
【考点】学生对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17.【答案】哈克。
“可怕的实情”指:在坟地,罗宾逊医生和印第安人乔发生争执,印第安人乔杀死了罗宾逊医生,并嫁祸给被打昏了的波特。
【解析】这是对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考查,考查较为深入,虽然有语段和情节,但如果没有读过名著,第二问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回答准确的。
不过,如果静下心来细读选段,可写出一言半语,但完全得分的可能性不大。
【考点】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18.【答案】“高兴”一是因为战胜内心的恐惧和担忧,说出了实情;二是为波特洗脱了罪名。
“后悔”一是因为说出了秘密,失信于朋友;二是因为害怕印第安人乔的报复。
【解析】语段最后有“白天里,看见莫夫·波特感激涕零的样子,汤姆为自己说出了实情而高兴;但到了晚上,他又后悔自己没有把嘴巴封住”这样的语句。
根据上文可知,汤姆“高兴”是因为自己说出了实情,为波特洗脱了罪名;“后悔”是因为自己没有把嘴巴封住说出了秘密,不仅失信于朋友,而且有可能招来印第安人乔的报复。
【考点】学生对名著语段的理解能力三、19.【答案】略【解析】一类卷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2.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3.语言得体、流畅。
二类卷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
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3.语言规范、通顺。
三类卷1.立意明确,材料能表现中心。
2.结构基本完整,有条理。
3.语言基本通顺,有少数错别字。
四类卷1.立意不明确,材料难以表现中心。
2.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
3.语言不通顺,错别字较多。
五类卷1.没有中心,空洞无物,严重离题。
2.结构残缺,不成篇章。
3.文理不通,错别字较多。
加分符合如下条件之一,可酌情加1—3分(加至本题满分为止):1.立意深刻。
2.构思独特。
3.语言优美。
附加题1.【答案】(1)将要(2)使……劳苦(贫困)(将“劳苦”答为“困苦”“疲敝”之类都可,但整个解释要体现出使动用法)【解析】“且”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根据语境应译为“要,将要”。
“敝”根据上下文,应译为使动用法“使……劳苦(贫困)”。
【考点】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2.【答案】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句子中的关键词是“不肯相舍”,其中的“舍”是“放开”的意思。
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3.【答案】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解析】这个故事和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关键是能不能回想起来,并把字写正确。
所以一定要注意看原文中的字形,如鹬、蚌、渔、利。
对我们启示也很明确,即理智对待矛盾、冲突,避免两败俱伤,使他人坐收余利。
【考点】学生的积累功底4.【答案】(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
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解析】理解文章大意,总观全文,把人物苏代说服赵王的过程,说服赵王的方法,用简洁的语句总结出来即可。
思考的角度要多元化,不仅要从苏代说服技巧的角度思考,还要从赵王善于纳谏的角度回答原因。
【考点】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参考译文】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
’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
(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成为那个打鱼人。
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