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调研报告湖口张青中学教师郭仲民前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已颁发快九年了,各地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也开展得轰烈烈,教师们在实验中深深地感到要全面地推行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要有能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教师。
因此,在这一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头戏”——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与时俱进”是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
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疏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使之置于现代教学理论的规范之下,不难发现,虽然我们付出了太多的热情和汗水、时间和精力,但我们工作中的失误、纰漏还真实地存在着,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教学,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研究它,审视它,深究它的根源之所在,使我们的教学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摘要:本文将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现状做出再思考,提出再认识。
全文共分两大部分:思考篇和解答篇。
思考篇包括:“关于教学目标定位的再认识”,“关于教学情感教育的再认识”,“关于教学阅读技法的再认识”三项内容。
解答篇包括:“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趋向(一):兴趣教学”,“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趋向(二):感动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兴趣教学感动教学调研报告思考篇: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现状的再认识一.关于教学目标定位的再认识。
目标教学“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之后,渐渐风平浪静。
谈论这个话题好像有点不合时宜,人们谈论的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建构主义、对话教学。
其实,这与目标教学并不矛盾,不论什么样的教学,也必须是在目标的指向之内。
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也必须是在目标指向之内的探究、自主、合作,否则,不会有什么效果可言。
尤其是对话教学,如果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一味信马由缰,不置可否,学生将一无所获。
谈到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于漪曾指出“每课堂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可见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重要位置是不可替代的。
把教学目标作为讲课、听课、说课、评课的重要标准,这在全体教师中也早已形成共识。
但就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看,目标的可实施性所存在着问题,教学目标或流于肤浅,或过于繁杂,或目标与内容脱解。
例如我的一节随堂课《伟大的悲剧》,完成目标的效果就不好,分析起来,就是对学生接受能力把握不准,同时课堂上总想面面俱到,不能做到有所不为。
相反,如果把目标设置的过于肤浅,过于简单,那样看似目标完成得很好,其实是低效的。
因为它减少课堂容量,也是对教学对象了解不够的表现,同时,课堂上学生往往思维没有障碍,不能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是教师完成与编者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充分考虑与学生的对话的过程。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师必须首先考虑到作者,编者的意图和语文教学的总导向性,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尤其是课时目标,它应该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链节,所有的课时目标之和就等于整个语文教学的总目标的完成。
所以每一个课时目标必须像指南针一样坚定不移地指向语文教学的总目标。
而我们的课时目标考虑较多的是教参,是考试的内容,是课文的内容,对教学对象考虑的少,对教学的导向性考虑的少,对教学方式考虑的少。
过分的依赖教参限制了老师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教参中关于教学重点、难点的阐释,只是编者的看法,仅仅是我们的教学参考,因为编者并不了解我们的学生。
其次,教学目标的可实施性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可检验性和可操作性上,否则教学只能是空对空,就谈不上效果。
著名的语文教师冯起德说:“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师素质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
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成为一堂课的指针和精髓,而不是出于一般应付的虚设,整个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内容的增删,教学方法的设计、运用,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应始终如一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诚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学目标存在着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体现着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艺术。
二.关于教学情感教育的再认识。
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认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与共同构成一堂课的三个维度。
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恰恰因为过分强调训练,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致使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少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缺少对文字所描写生活的兴奋和激动,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做知识的保持、再现等枯燥乏味的劳动,缺少真正的感情投入,导致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欲得不到满足,厌学情绪,不满情绪潜滋暗长,于是我们由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太笨了,许多知识讲了好几遍就是不能掌握,许多显而易见的道理就是不能理解,许多感人至深的事物,就是不能接受,试想如果我们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成就感、紧张感等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我们的课堂势必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首先要把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使三种情感融于一体,形成共振,产生共鸣。
选入教材的作品,大都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或讴歌真善美,或鞭鞑假恶丑,情感色彩极其鲜明强烈。
然而,要使学生从中接受更多的情感教育,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情感投入和诱发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先爱语文,被文字和文字渗透的情感所感动,进入语文角色中去,然后才能带着鲜明而深厚的情感色彩去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再加上教师科学的授课艺术,优美的抒情语言,形象的表情动作,才能使作品的感情于春风化雨无声的滋润中,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
曾经,一位著名的校长语出惊人称他们学校语文课堂取消了范读,并得意地称这是该校语文改革的举措之一,对此除了深表敬佩之外,实在不敢苟同。
范读是最能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它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大大缩短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时胜过不厌其烦的讲解。
如学习《最后的一次演讲》、《变色龙》、《爸爸的花儿落了》《雷电颂》等课文,如果能做到绘声绘色、感情到位的范读,学生也就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当然,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借助于媒体,但那只能是对范读的强化。
情感教育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进行认知与能力训练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选好突破口,点燃他们情感的火焰,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使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忧作者之所忧,于潜移默化中接受教材的感染熏陶,最后达到树立美好理想,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
三.关于教学阅读技法的再认识。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叶圣陶说,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培养学生自会读书的能力。
我们的学生能“自会读书”了吗?不敢说。
在国外阅读研究中,有一种现象叫“杰克现象”。
一个叫杰克的学生被老师们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抱怨语文课太没味道,不精彩,但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地迷恋阅读,以至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也百看不厌。
这与我们身边的学生何其相似。
看来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同一作者的同一篇文章,放在课本以外,学生就爱不释手,一旦选入教材,学生就可能深恶痛绝了。
问题的结症在哪里呢?其实并不在课内课外,恐怕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
按照叶老的说法,我们的阅读课立足点应该是通过教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能,然后逐步向个体阅读和自由阅读过渡。
而我们的语文课很少把阅读方法、阅读技能作为教学目标,所谓“讲读课”在对课文进行“整体—局部—整体”的分析、概括时,忽视了学生的独立阅读,忽略阅读方法的指导。
我并不是否定整体阅读的原则,它是符合阅读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这样做固然能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但对阅读技巧的形成不起直接作用,那么学生如何具有独立阅读的经验,如何向日常阅读、个体阅读、自由阅读过渡?我们的补救方法是“讲练结合”于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试题,同一过程不断重复,来使学生形成技能,其结果必然导致高耗低效,学生厌学,从而丧失了阅读兴趣,仍不能达到“自会读书”的目的。
也有的教师因为过分的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忽略了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的指导,这是不足取的。
如何扭转这一局面?从教学实践中看,几乎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者和学习者都注重和发挥了阅读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加强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的指导,大幅度地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讲练,减少作业量,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生动活泼的阅读,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阅读方法和技能,从而使语文课超越教师,超越课本,超越课堂。
解答篇: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趋向(一):兴趣教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
在教学中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课堂教学不断探讨的重要课题。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的心理成份之一,也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
现联系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表几点看法。
一.融合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以师生之“情”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老师感情越好,就越爱听他的课,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并表现出浓厚兴趣。
反之,学生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那对他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师生感情的培养。
多多接触,多多了解。
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火热的情感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与学生打成一片,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急其之所急,想其之所想,随时注意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学好各门功课的力量,教师爱得越深,学生就学得越有劲,效果就越好,有人把这叫做“爱的感应”。
多多尊重,多多鼓励。
多鼓励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手段。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一句六月寒”。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没有成就感,易导致厌学、恐学的心理状态。
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想学学不进,记忆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这就要求教师更应多亲近,多鼓励。
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当学生成绩不好时,不是一味地加以指责和批评,而是在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的同时指出他的极其细微的进步,加以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