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西族与殉情文化

纳西族与殉情文化

民族社会学期末论文纳西族独有的殉情文化
姓名:陈敏
院系:管理学院
专业:10级行政管理
年级:三年级
学号:L01014042
纳西族独有的殉情文化
陈敏
摘要:在纳西族社会里,殉情曾经是个很严重的社会现象,以至于外人将丽江成为“殉情之都”。

这种殉情之风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宗教,以及心理的原因---改土归流后与原有的自由婚姻相冲突的包办婚姻,对殉情者举行祭风仪式的纳西东巴教,封建礼仪压迫下的社会谴责和自我谴责心理。

如今,在新时代下殉情之风已成为过去,但它作为纳西族的过去,仍然是每个爱好纳西族必定要了解和尤为关注的方面。

关键字:纳西族,殉情,改土归流,东巴教,心理
《纳西人的的最后殉情》的作者谷雪儿这样评价过纳西族-这是一个充满喜悦与悲剧;羞涩与奔放的民族。

也就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大部分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它用历史演绎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文化-殉情文化。

丽江这个被成为世界的殉情之都的地方,就是纳西族源远流长的悲剧情节所在之地。

家家都可以数出其家庭成员中一两个殉情死去的。

不得不悲叹的是,这是何等让活着的人伤心的荣耀。

殉情,为爱情而自杀的行为。

在丽江纳西族的社会里,他们用生命解释着这个词,将由于生所带来的痛苦,寄托在对死后环境的迷恋,信任和向往上。

在丽江纳西族社会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殉情的美好传说。

传说"久命"是第一个为爱情而死去的人,她与"羽排"相亲相爱,但受到羽排父母的阻挠。

久命虽作了种种努力,但都无济于事,绝望之时,她愤然死去,被居住在玉龙第三国的爱神"游主"接纳,在那里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

后来羽排赶来,也跟着到玉龙第三国去。

久命与羽排,便在处处开满鲜花的爱神的国度里生活。

在《纳西人的最后殉情》中如此描述了他们的殉情之后的美好生活。

“久命和羽排,肩并肩来心连心;走也走到自由的国度,来呀来到幸福的乐园。

名眼看到晶莹的银龙,快脚踏上软绵的碧毯;巧手采着艳丽的鲜花,步入白云缭绕的乐园。

这里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这里有吃不完的鲜果珍品;这里有喝不完的美酒甜奶,这里有用不完的金沙银团。

火红拌虎当乘骑,银角花鹿来耕耘;宽耳狐狸
做猎犬,花尾锦鸡来报晓。

自己苦呀自己得享受,自己放牧自己得温饱;织一件呀一代穿不烂,播一季呀一世吃不完。


第一次听完这个传说的时候,笔者并没有就殉情文化这方面想太多。

而仅仅以女性身份,对于“久命”这样的的纳西女子,在死亡问题上,也象在其它问题上一样,扮演敢做敢为,敢恨敢爱的主动角色的很是敬佩。

后来也了解到,在这种殉情文化中,以女子居多且殉情意志较男子坚定的现象打破了比较自杀学中性别差异的“男之即遂,女之未遂”的原则。

纳西族女子不愧素以刚烈勇敢著称,也只有这样的纳西女子才得形成以今日纳西族独有的殉情文化。

殉情的核心是情,原因是爱,方式是死。

简言之就是,因为爱情,但是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在一起,于是男女相约,寻找一个幽静的地方,然后自杀,这就是古老的纳西殉情风俗。

殉情是有一个相约过程,一人主动提出,另一人愿意随他(她)而去。

有时还向亲密朋友告别,朋友亦为其保密。

殉情前,两人尽可能地买些东西,作好充分准备。

殉情过程,也是殉情者最后享乐的过程,她们在选择好的地点吃喝玩乐,穿上新衣裳,向生命作最后的诀别。

然后将钱币撒在周围(据说那样可以阻止野兽撕扯尸体),双双相拥相抱,上吊,服毒或跳崖,以求同归于尽。

纳西族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偏爱殉情,从而形成了纳西殉情风俗?殉情作为一种追求爱情的方式,对于殉情者来说,可能只是一次冲动,一次失误,一种解脱;但对生者来说,莫过于巨大的悲痛。

纳西族人又怎会偏爱这种殉情呢!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形成了纳西族这种独特的殉情文化。

一.改土归流
首先,这要从清代雍正元年的改土归流说起。

虽然最初零星的殉情事件的产生是在元代,但真正呈现潮流化发展趋势的时段是在清代,关于殉情的历史记载,也是首次见于清光绪年间编修的凌云南通志。

言归正传,在改土归流之后,婚姻变成由父母包办,本人无选择配偶的权利。

法定夫妻,不是老头配着妙龄少女,就是包办的姑舅表兄妹,双方没有任何感情可言。

这也硬生生的拆散了一些热恋着的男女青年,他们无法获得婚姻自由,在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下生活,岂不是度日如年。

于是他们便产生了“生不同眠,死时共穴”的想法,相约至玉龙雪山或者是村寨周围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

纳西族最初作为“随畜迁,毋常处”的游牧民族,有着自由奔放的传统习俗。

相对应的自由奔放的婚姻恋爱观也就代代相承。

而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面对突如其来的汉文化,他们失去了选择婚姻的权利。

当个人不想违背自己的意志与屈从变迁后的社会体制及其与体制融为一体的外来文化规范,在个人既缺乏社会约束的调节,又因为个人需求和欲望的实现受到了社会的制约的前提下,殉情事件频频发生。

曾经纳西族婚前恋爱自由,婚姻自由。

到改土归流之后,婚前恋爱自由,婚姻不自由。

这之间的反差的直接诱因是改土归流。

丽江纳西族的古已有之的民风是:男女在结婚前,有社交的自由,各种节日和大小庙会,姑娘们相约同去游玩,小伙子也结队出门,手持柳枝在路旁等候,依据传统风俗,过年要带些米花糖,糕饼之类在身边,以分赠给向自己讨吃的小伙子。

男青年在姑娘门前路过时,向自己看中的姑娘讨东西吃,借此达到交往的目的。

节日夜晚,男女青年相约到河边相会,并通过弹口弦,唱调子,表示情意。

但男女不能面对面和肩靠肩坐在一起,一般需要隔一道水沟或一簇茨蓬,至少也要相隔两三米才能交谈或唱和。

情投意合的男女常常私订婚约。

婚恋制度改造之后,婚姻现实与婚前的恋爱自由相矛盾。

婚姻变成由父母包办,本人无选择配偶的权利。

彼此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却要跟不爱的人生活,生儿育女,情不甘,心不愿。

或许很多人会被这样的婚姻现实所麻痹,但敢爱敢恨的纳西的年轻人,不畏惧选择殉情这种方式以此表达对婚姻现实的反抗和对婚姻自由的追求。

二.东巴教
其次,文化总是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纳西族,他们信仰东巴教。

在宗教领域,对于殉情一直以来采取宽容的态度。

对殉情而死的人,不仅不谴责,不轻视,反而认为是勇敢,舆论上给予同情。

东巴教还专门为殉情者举行“祭风仪式”,把情死的灵魂送到情死鬼集中居住的地方。

他们还为死者设计身份的归宿,将其送到“雾路游翠都”-亡魂的栖息之所。

东巴教的这种超度仪式,对人的心理起到强烈的暗示效果,使参加祭风仪式的青年,接受暗示,使殉情行为在其思维中合理化。

笔者认为,这种独具蛊惑的仪式与殉情之风息息
相关。

在祭风仪式影响下,除去青年男女结伴情死,也不乏东巴祭司殉情事件。

针对东巴祭司也频频殉情,作为东巴祭司,他是与神灵沟通的智者,是理性与智慧的象征,在面对死,面对情死时依然表现出他们决绝的一面。

可以说,殉情在丽江纳西族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无处不在,受“祭风仪式”影响,使殉情行为在其思维中合理化的说明。

三.心理原因
最后,要将丽江纳西族殉情这种社会现象与这个民族形成的普遍的心理素质联系起来。

在纳西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素质。

对纳西族影响最大的儒家文化,对人们言行规范的严格限制使得纳西族形成了要求个人的言行举止要与众人一致,不能有稍微的越轨和偏离,稍有越轨,便会受到人们的谴责的心态,从而在遇到越轨之事时,容易失去心理承受能力,最终形成自寻短见的社会风气。

很多人,一旦自己有了越轨行为,在各种社会谴责和自我谴责下,就很容易产生畏惧别人议论之情绪,走上自杀的极端。

纳西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突然被中止婚姻自由,虽然受着儒家伦理规范和儒家规范的强烈制约,但其心理素质仍存有对自由的向往和行动,担忧承受不住外界压力和自我内心谴责的干扰,在面对不能与相爱的人结成夫妻,却被迫与不爱的人成家育人的情况下,从而内心产生厌世的情绪而迫于世事无奈选择了殉情。

综上所诉,纳西族社会的殉情文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宗教,以及心理的原因。

可是一种文化的形成绝不是几种单一因素的简单组合,笔者这里只是就自己认为最为代表性的三种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

在当代,婚姻自由已得到了法律的保障下,丽江纳西族社会也不再是滋养殉情的土壤,殉情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和古老的话题。

但纳西族和殉情文化的神秘,仍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聚集在丽江纳西族,缅怀那些纳西殉情文化而葬身的男男女女们。

参考文献:
[1]谷雪儿, 纳西人的的最后殉情[M],2007
[2]沈玉菲,纳西族宗教殉葬死亡仪式解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二期
[3]徐畅,纳西族殉情原因初探[A],文史研究,2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