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巴文化的传承和力民内容提要 东巴文化这一具有世界性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由于东巴阶层的断代而濒临危机。
东巴文化的传承,必须在政府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在恢复东巴教宗教形态的基础上,广泛以民间文化组织为依托进行传承,才能获得新生。
关键词 东巴文化 传承发展 东巴教一、东巴文化是具有世界性 品位的传统文化 何谓东巴文化?狭义的东巴文化,指的是以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为基本形态的传统文化,是东巴教外壳所包容的纳西族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是千百年来纳西民族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
广义的东巴文化,乃是以东巴教文化为核心的纳西民族的古文化。
它包括古代纳西族在东巴教文化内容基础上吸纳和纳西化了的外来文化思想和形态,譬如丽江洞经音乐、白沙细乐,纳西族吸纳的佛、道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口碑文化。
东巴文化就是纳西古文化的代名词。
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狭义的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具有世界性品位的传统文化,理由和根据如下。
11东巴文化拥有目前世界上唯一尚存活的体系化的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
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历过使用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的阶段,也经历过一系列的文字演进过程。
如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的丁头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公元前1300年前中国的甲骨文。
可这些文字现在都是已经死亡的文字。
惟独纳西族的东巴文还活生生地在使用和存活着。
至今,一些少数民族也多少遗存着一些象形文字。
如尔苏人的沙巴文等。
但这些象形文字都不成体系,没有组成系统,不能完整表述本民族的思想文化,惟纳西族的东巴文能完整地表述古纳西人的思想文化。
这是使东巴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价值的第一个特征。
21东巴文化保存和拥有目前仍能释读和应用的一千多种、三万多册东巴图画象形文字经典。
纳西族创造了两种古文字,并用两种古文字撰写该民族几千年的社会史和文化史,古籍多达百万册。
尽管由于文革等社会政治运动的浩劫,至今存于中国及美、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国的东巴经书还有三万册左右。
三万册左右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和格巴标音文字古籍书,是使东巴文化具有世界性文化价值的第二个特征。
31东巴文化保存和拥有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舞谱。
据舞蹈专家的研究,历史上产生较早的舞谱,有国外西班牙的拉班舞谱,国内的晚唐五代的敦煌舞谱,宋代德寿宫舞谱,蒙古族的《查玛》舞谱,纳西族的东巴舞谱。
其中,纳西族的东巴舞谱唯一的产生较早且用图画象形文字书写下来的舞谱。
而且这种舞谱记载的舞蹈还存活于民间。
其价值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图画象形文字舞谱”。
“是把象形文字和活的舞蹈技术对照表演,按谱起舞的舞蹈。
”“是纳西族古典舞蹈的博物馆,它保存了货真价实的千年古舞”。
①戴爱莲先生经过仔细地鉴定后认为:“东巴舞谱是有历史价值的,是科学的,是我们的国宝”。
②这是使东巴文化具有世界性文化价值的第三个特征。
41东巴文化具有整体性和立体性的体系化文化特征。
应该说,每一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但是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不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能形成一个完整立体的文化系统。
事实上,只有少数的一些民族文化才能具有这种特征。
而且这一般都与政治和经济的强盛联系在一起。
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是个例外。
民族不大,政治一直处于隶属境地,经济发展也不在支配地位。
但纳西族创造的东巴文化的确具有整体性、立体性文化特征,博大精深,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这是使东巴文化具有世界性文化价值的第四个特征。
51东巴文化具有开放的文化意识、不断地学习先进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文化精神。
东巴文化的这种精神不仅使它在历史上适应了社会文化的变革和发展,也使它在今天具有适应现代文明的开放进取性格。
这在现今世界文化变迁过程中,更具有特殊的世界性意义。
这是使东巴文化具有世界性文化价值的第五个特征。
61东巴文化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纳西民族在东巴文化中,以自然为本,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努力创建一个自然、和谐、和平、友爱的社会环境。
这种亲和自然、与自然保持良好的认同关系的理念,使东巴文化超出现在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具有了广泛的世界性人文精神的意义。
这是使东巴文化获得世界性文化价值的第六个特征。
71东巴文化具有千百年历史中以人传承,至今保持活态文化生机的特征。
东巴文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几千年的文化由东巴代代相传,由东巴不断创造、积累,传续到今天,并且由东巴全面立体地活生生地展现出来。
这是使东巴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价值的第七个特征。
东巴是东巴文化之父,没有东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活态的东巴文化。
现在还有一些纳西族东巴在世,这是东巴文化存活人间的生命力所在。
二、东巴文化濒临断代危机东巴文化是具有较高的认识和开发利用价值的世界性品位的传统文化,但其现状令人十分担忧。
在历史上,只要有纳西族的地方,就有东巴文化。
纳西人全民信仰东巴教,凡生、老、病、死、建房、耕种、狩猎、喜庆、祷寿等,纳西人的生活中无一不贯穿着东巴文化的思想意识和仪式活动。
几乎每一个纳西族村寨里都有若干个东巴先生。
至20世纪四十年代,在丽江县东巴文化较辉煌的鲁甸新主妥鲁本、太安吉子汝南化村,有“全村男人中有三个不识东巴文”的说法。
可见,当时,东巴文化在纳西族地区的普及率是较高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有识之士,为东巴文化资料的收集、人才的保护和科学的研究,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如1950年代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组和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丽江调查组收集调查纳西东巴文化,丽江县图书馆收集散存民间的东巴经书,1960年代丽江县委书记徐正康远见卓识,组织翻译东巴经书。
1979年,和万宝先生在丽江县文化馆再次组织翻译东巴经书。
但是,在这段历史中,东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从50-70年代末,由于受到社会和政治上对传统文化盲目否定的左倾思潮的影响,东巴文化活动停止,东巴受到歧视、批判,东巴经典文物大量被焚烧毁灭。
尤其是十年文革时期,东巴文化遭到浩劫。
文革以后,东巴文化重新得到了重视,但其传承发展状况仍然令人担忧。
1983年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和丽江地、县文教局合办的“东巴达巴座谈会”,有来自丽江县和中甸县的60位东巴参加会议。
1999年10月,由丽江地委、行署主办,丽江县委、县政府筹办的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前夕,为邀请东巴,我们走遍纳西族地区,亲眼看见东巴文化的现状。
在被视为东巴文化圣地的中甸县三坝纳西民族乡,1983年时参加丽江召开的“东巴达巴座谈会”的东巴,到1999年已过世多位,只剩习阿牛、和志本、树银甲、和占元这四位老人。
我们邀请该乡20位东巴参会,已基本上囊括三坝乡得上东巴的人了。
中甸县洛吉乡也有许多纳西族,但该乡仅有年63岁的和吉生这位东巴了。
四川省木里县俄亚乡,被视为纳西族文化腹地,许多采风的人都认为到了俄亚便可找到纳西古文化的“珍宝”。
但就是俄亚这么一个十分封闭的地区,东巴文化的传承仍然存在危机。
现在的东巴告诉我,虽然这里还保存许多仪式,但能诵许多经书的东巴越来越少。
宁蒗县永宁乡,现在能称得上达巴的只有瓦拉别村的年仅27岁的益史拖丁一人。
四川省盐源县前所乡的达巴何鲁佐是目前最好的达巴。
永宁乡摩梭人常请他去做仪式。
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镇,12年前还有几位较有水平的达巴,现已过世。
据说留下几个徒弟,但掌握知识很有限。
永胜县团街、大安等乡,位于金沙江东岸,与丽江隔江相望。
这里过去有许多东巴,1983年时还有两位东巴到丽江参加座谈会。
目前整个地区只有三个东巴,一个80多岁,一个70多岁,都不做仪式,只有64岁的和其信还在做些简单仪式。
而且,他们都无徒弟。
维西县的情况更为严重,维西县文化局提供不出一个东巴的名字和地址。
在历史上东巴文化盛行的攀天阁乡,目前只有两个东巴,一个78岁,一个75岁,都无传承人。
叶枝乡目前只有三个东巴,其中两个年纪70、80岁,一个耳聋,一个体弱多病。
在叶枝乡迪股自然村,东耀明老人说,本村有90多户,基本上是纳西族。
解放前村里有6~7户东巴,因为信仰东巴教,使用汉姓以来,东巴家的人就姓东,至今还保留这个姓,但现在村中早已没有东巴了。
许多人对东巴文化一无所知,我们在维西县只请到两位东巴参会。
艺术节期间,我们邀请了两个省七个县的近百名东巴参加会议。
这当中,60岁以上的东巴有30个,70岁以上的东巴有21个,85岁以上的老东巴有3个。
今年年初,我参加丽江地区民族文化保护区调研,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调研中发现,目前丽江县有近百名从事东巴文化活动的人,其中,55岁至64岁的东巴有12人,65岁至74岁的东巴有13人,75岁至92岁的东巴有18人。
在这18人中,多数人年老体衰,无力参加和主持东巴教祭祀活动。
他们当中,知识水平差异较大。
知识全面、水平较高的只有6~7人。
大师级东巴寥若晨星。
由于各人传承和学习的情况不一样,所掌握的东巴文化知识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多数东巴的知识并不全面,这种残缺现象告诉我们,东巴文化在有些地方已经在断代了。
即使是称之为东巴文化的圣地的中甸县三坝乡白地,情况也同样如此。
许多纳西族地区成为东巴文化空白区。
即使是昔日东巴文化辉煌的太安、鲁甸、大东、大具、鸣音、宝山、奉科等乡,如今也难以找到几个真正的东巴了。
由于东巴的缺少,在许多纳西族地区的民俗活动中,很难见到东巴的祭祀活动。
最近几年,即使人类学家采风拍个东巴祭祀活动的资料片,也求之于东巴博物馆和东巴研究所。
理由是因为那里有从民间请来的较好的东巴。
东巴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民间性,而现在把东巴文化放进政府机关和文化部门,所调查和拍摄的是政府文化部门的,而不是民间的东巴文化,这应该说是有悖于人类学精神的。
东巴文化面临断代绝根的现实是十分严峻的。
维系活态东巴文化的主体是东巴,没有东巴,没有名符其实的东巴就没有鲜活的东巴文化。
假如我们不采取措施,进行东巴文化的传承活动,那么,再要不了多久,东巴文化将成为过去的文化、死亡的文化。
三、东巴文化传承的行动西方学者洛克曾在《纳西人的那伽崇拜和有关仪式》一书的前言中写道:“在目前的政治制度下,纳西宗教正在渐渐绝灭,宗教行为将会(或者已经)被禁止,随着纳西宗教的消亡,他们的宗教文献也将逐渐消亡,即使是现在,也已没有很多尚能识读大多数经书的老东巴。
”③“在不远的时期以内,纳西东巴经将成为无法译解的文献,不管编出多少完整的词典,东巴经仍将成为不解之谜,即使出现罗塞达碑那样的文物也无法帮助译解东巴经。
”④洛克看到东巴文化传承的危机,但是洛克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东巴文化将从危机中重新获得新生。
东巴文化的传承行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
首先,在和万宝、方国瑜、和志武等纳西族学者的努力下,1981年5月在丽江成立了世界上唯一的专门研究纳西东巴文化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
20年来,先后聘请11位学识较高的东巴老先生释读东巴经书,由纳西族学者标音记译,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拨出专项出版经费,翻译出版了近千册一百卷的巨著《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