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故应急救援概述 1、建立事故应急救援的意义(1)、减少事故灾难的生命财产损失;(2)、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3)、保障社会安全发展;
2、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统一指挥,分区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
3、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1)、抢救受害人员,指导群众防护,组织群众撤离;(2)、控制危险源;(3)、作好现场清洁,消除危害后果;(4)、查清事故原因,估算危害程度。
4、应急管理,就是针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为了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或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而开展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
包括预防、预备、应急响应、恢复与重建等四个阶段(应急管理的内涵)。
5、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法制。
6、体制也可称为行政应急管理体制,是行政管理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制是指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善后回复与重建等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
法制指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7、体制属于宏观层次的战略决策,具有先决性和基础性。
体制以权力为核心,以组织结构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权限划分和隶属关系问题。
机制属于中观层次的战术决策,以运作为核心,以工作流程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应急管理的动力和活力问题。
法制属于规范层次,具有程序性,它以程序为核心,以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应急管理的依据和规范问题。
预案属于微观层次的实际执行,它以操作为主体,以演练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如何化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的问题,主要是要通过模拟演练来提高应急管理实战水平。
8、一个完整的应急体系应由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 4 部分构成。
9、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组织体制包括领导决策层、管理与协调指挥系统和应急救援队伍。
10、领导决策层: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1、应急管理与协调指挥系统:、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专业应急救援管理与协调指挥系统、地方应急管理与协调指挥系统、应急救援专家组。
12、应急救援队伍:、国家级区域应急救援基地、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社会救援力量。
13、事故现场应急指挥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1)、事件总指挥要面向太多的下级机构和人员;(2)、参与应急救援的组织结构各异,机构间缺乏协调机制,且术语不同,通讯手段不兼容;(3)、缺乏可靠的事故相关信息和决策机制,应急救援的整体目标不清;(4)、授权不清或机构对自身的任务、目标不清等。
14、ICS(突发事件指挥系统)的基本特征:(1)、统一的指挥结构(2)、通用的术语(3)、模块化的组织(4)、集成的通讯(5)、共同的行动计划(6)、适当的控制幅度(7)、综合的资源管理
15、突发事件指挥系统的功能结构由五部分组成:指挥、行动、计划、后勤和财务/行政管理等部门组成。
16、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运行机制:应急救援体系的运行机制贯穿于应急准备、
初级反应、扩大应急和应急恢复等应急活动中,涉及应急救援的运行机制众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和公众动员等机制。
17、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响应机制:应根据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事态发展趋势和控制能力实行分级响应机制。
三级响应。
18、应急救援与信息报告:事故发生后,企业首先组织实施救援,按分级响应的原则报企业上级单位、企业主管部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当地应急指挥中心。
企业上级单位接到事故报警后,应利用企业内部应急资源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同时与企业主管部门、政府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接到报警后,应立即组织当地应急救援队伍开展事故救援工作,并立即向省级政府部门报告,(特大事故)立即组织救援并上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19、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历程:奠基期、迅速成形期、发展完善期。
20、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现状:(1)、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2)、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正在逐步完善(3)、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和规划制定及实施工作步伐加快(4)、应急救援演练的领域、规模不断扩大(5)、应急救援队伍初具规模,自身建设得到加强(6)、应急投入逐步加大,救援装备水平有所提高(7)、应急救援工作成效显著。
20、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存在问题(1)、预案管理工作的某些方面还不适应(2)、体制和队伍素质、力量方面有些还不适应(3)、工作机制和信息化水平不适应(4)、法制建设不适应(5)、投入和装备水平还很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