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复习(1)

生态学复习(1)

名词解释1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2 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4 限制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叫限制因子。

5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6 生态幅:每一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有其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7 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8 单体生物: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

如鸟类、兽类等。

9 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

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

大多数植物、海绵、水螅和珊瑚是构件生物。

10无性系分株: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或腐烂,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分离的个体,这些个体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并且基因型相同,成为无性系分株。

11种群生态学:指以生物种群及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动态及调节规律、种群内个体分布以及种内、种间关系。

12年龄结构:各个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

它是种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对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产生重要影响。

13年龄锥体: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百分比。

14 生命表:按种群的年龄阶段、系统的观察并记录种群的一个世代或几个世代之中各个年龄阶段的种群初始值、年龄特征、死亡率、年龄特征生育力和生命期望值,以一定格式而编制成的统计表。

15 动态生命表:根据大约同一时间出生的一组个体(同生群)从出生到死亡的记录编制的生命表。

16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称表态生命表。

17 生命期望:进入x龄期,个体平均还能存活多长时间的估计值。

18 存活曲线:以相对年龄(即以平均寿命的百分比表示的年龄,x)为横坐标,以存活数nx的对数为纵坐标而画成的曲线,表示种群的存活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18 世代时间:上一代到下一代,如卵到卵,种子到种子所需平均时间。

19 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种群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排除不利天气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提供理想食物条件,能观察到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rm )。

20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

21 生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进行基因交流的自然群体。

22 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称遗传漂变。

一般地说,群体越小,遗传漂移的作用越大。

23 生活史: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即一生中生长、繁殖等模式。

24 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即有利于种生存和发展的对策。

25 生殖价:当前繁殖输出+未来繁殖输出。

26 密度效应:一定时间内,种群个体数目的增加,导致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27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28 自疏: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连续生长,有些植株死亡,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现象。

29 婚配制度:某一性别的个体所获得配偶数量的多少、配偶关系持续时间以及形成配对关系后雌雄个体在繁殖过程中所担任的责任等,统称为婚配制度。

30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个体侵入的空间。

31 社会等级 :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等级现象,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

32 他感作用: 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甚至阻止在其周围生长。

33 生活型:是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应的结果。

34 层片:是群落的结构单元,具有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组合。

35 群落交错区: 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36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效应。

37 边缘种 :发育较好的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的所有共有种及交错区内特有的种。

这种仅发生于交错区或原产于交错区的最丰富的物种,称为边缘种。

38 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39 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如冰川的移动等造成的裸地。

40 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这类情况如森林砍伐、火烧等等造成的裸地。

41 定居:就是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生长和繁殖的过程。

42 演替系列: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这个过程称演替系列。

43 群落演替: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44 演替顶极:每个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

45 同化效率:是指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管和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耽误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即A e =A n /I n 。

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植物吸收的日光能 或 =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能量/动物摄食的能量。

46 生产效率: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

生产效率= n 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 营养级的同化能量,即P e =P n /A n 。

47 消费效率:指的是n+1营养级消费的能量占n 营养级净生产能量的比例,即C e =I n+1/P n 。

48 林德曼效率: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 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即nn n n n n n n e P I A P I A I I L 11++⨯⨯==。

49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一个系统,如果其状态能够决定输入,就说明它有反馈机制的存在。

50 负反馈调节:是指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它必然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相反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51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52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统一体。

53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

54初级生产量: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55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力量。

56总初级生产量: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

57生产量: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

58生物量:指在某一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简答题1. 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那些方面?答: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如下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

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赖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使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一个都不能少,不能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补偿。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生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需经历几个中间因子。

2. 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答: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低温的形态适应: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在生理方面,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冰点,增强抗旱能力;内温动物主要增加体内产热,此外还采用逆流热交换、局部异温性和适应性低体温等适应寒冷环境。

行为上的适应照顾要是迁徙和集群。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也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

生理上,植物主要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以及增加蒸腾作用以散热;动物则适当放松恒温性,将热量储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再通过对流、传导、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一些小的内温动物以夜行加穴居的方式,避开沙漠炎热干燥的气候,夏眠或者夏季滞育、迁徙,也是动物度过敢惹季节的一种适应。

3. 温度对植物和外温动物有何影响。

答:总的来说,温度对生物体的生态作用有直接和间接作用两种:影响生物酶的活性;通过影响其他因子间接影响生物体。

具体见课本P25-274. 简述陆地上水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答:陆地上的水分布不均匀,潮湿冷空气遇冷形成降雨,降雨是陆地上重要的降水,占绝大部分,而在高纬度地区,降雪是主要的水分来源之一。

陆地上的降雨量随着纬度发生很大变化,在赤道南北两侧20°范围内,降雨量最大,向南北扩展,纬度为20°~40°地带降雨量丰富,南北半球40°~60°地带为中纬度湿润带,极地地区成为干燥地带。

此外,陆地上降雨量多少还受到海陆位置、地形及季节的影响。

5. 水生植物任何适应于水环境?答:对于很多水生植物来说,要适应水环境,必须具备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特别是要有一定的适应水环境盐度的机制,有的植物的细胞质中有高浓度的适宜物质,从而增加了渗透压,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盐腺将盐分泌到叶子外表面;另一方面,水中氧浓度含量很低,水生植物为了适应缺氧环境,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相互连接的通气系统;水生植物长期适应于水中弱光及缺氧,使叶片细而薄,多数叶片表皮没有角质层和蜡质层,没有气孔和绒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