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歌剧鉴赏——简析歌剧《图兰朵》的艺术特色2011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三班李静学号:20113610306 普契尼(Puccini,1858—1924),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威尔第之后,世界上最杰出、最受推崇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之一。
1893年,他以歌剧《曼农·列斯科》一举成名,从此便将创作歌剧作为其毕生的事业。
此后,他又创作了许多如《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等轰动世界歌剧舞台的成功之作。
普契尼以他20多部歌剧赢得了荣誉,且对歌剧的探索孜孜以求。
《图兰朵》(Turandot)是普契尼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
进入暮年的普契尼,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仍然保持着对不同类型主题的一贯探索,他是想“尝试一条新道路”(普契尼语)。
他选择了戈齐(CarloGozzi)的寓言故事《图兰朵》作为脚本。
《图兰朵》是一部以古代中国为背景杜撰出来的传奇故事。
主要讲元代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朵,时刻牢记着祖母年轻时受入侵鞑靼王掳拐,并含辱死去而产生仇恨,她发誓要杀尽异国王子,以王子们的首级来祭奠祖母的亡魂。
于是,图兰朵设下了猜谜征婚的陷阱,猜中者可当驸马,猜不中就处死。
几位前来征婚的邻国王子先后死于刀下。
一天,紫禁城皇宫大殿下,被废黜的突厥老国王与失散多年的儿子卡拉夫在人群中相逢。
老国王的侍女柳儿爱上了卡拉夫,而卡拉夫被图兰朵的美貌所吸引,决心去征服她。
卡拉夫轻而易举地猜中了公主的三个谜。
但图兰朵不甘心失败,抓获了老国王和柳儿。
柳儿被严刑拷打,告诉公主卡拉夫的名字叫“爱情”后饮刃自刎。
第二天,卡拉夫用爱融化了图兰朵冰冷的心,最终图兰朵投入到卡拉夫的怀抱。
这部歌剧的剧本是西莫尼和阿米尼合写,他们参照了戈齐的寓言剧和席勒的戏剧脚本。
普契尼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剧本的编写,但他对剧情和主题作了许多提示。
1921年,普契尼开始了对这部歌剧的创作。
但不久,他被诊断出患有喉癌。
他预感到生命即将结束,在治疗过程中加紧创作,并说:“如果我不能成功地完成这部歌剧,将会有人走到舞台前面说‘普契尼写到这里就死去了’”。
果然,《图兰朵》的命运被普契尼不幸而言中。
1924年11月29日,当此歌剧还差尾声没写完时,普契尼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剩下的部分由普契尼的学生,被认为和普契尼创作风格相似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阿尔方诺根据普契尼留下的手稿和素材完成。
1926年4月25日,在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在著名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指挥棒下,《图兰朵》举行了隆重的首演。
人们屏息静气,普契尼的美妙音乐响起在大厅上空。
一幕幕辉煌的场面,一首首动人的旋律……场内的欢呼声盖住了一切。
当演出进入到第三幕总谱上标有“极慢”(largo sost)的地方,托斯卡尼尼示意乐队停止下来,然后缓缓地转过身来,低声宣布:“大师写到这里,心脏停止了跳动。
”泰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普契尼的艺术趣味从根本上说是现实主义的,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那关注社会、热爱社会的伟大胸襟,使他成为现实主义歌剧艺术的主将之一。
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倘若说时代精神以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决定着一个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基本面貌的话,那么,艺术风格对于时代精神又不是简单地被决定的关系,它浸透着艺术家个人的内在感受和艺术趣味,表现出鲜活的个性品质。
在普契尼一生创作的不同时期,除现实主义时代精神的基本面貌之外,其艺术风格又表现出些许差别。
总揽其歌剧作品,分别体现出晚期浪漫派伤感主义、现实主义、真实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异国情调气息的不同印记自然主义和异国情调也是普契尼涉足的艺术流派,《图兰朵》和是以东方色彩为特点的异国情调作品。
因此,在演唱普契尼的具体作品时,一定要考虑其特定的艺术风格。
对于歌剧创作来说,普契尼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
他受真实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凭着睿智的头脑、精深的艺术修养和对社会生活的细心观察,在其歌剧中精心地刻画了许多不同的人物。
如何正确把握其咏叹调的情感处理,发挥演唱者的歌唱技术,展示其中的艺术魅力呢?笔者在这里以他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中图兰朵的咏叹调《宫殿里传出》(女高音)为例来说明。
在剧中,图兰朵是一个重要角色,作为一位公主,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藐视一切,为所欲为,达到她想要达到的一切目的。
其次,其祖母娄铃公主的受辱而死在她的心中埋下了刻骨铭心的仇恨,她要复仇,因此她冷酷残忍,全无美德,为了复仇可以牺牲所有人的生命。
再者,图兰朵美艳惊人,众多男性的追求正好成为她达到复仇目的的最好理由。
在剧中,公主性格是从多方面加以描绘的。
《茉莉花》曲调代表国王的女儿,“官气十足”。
第二主题代表公主所体现的邪恶势力。
第二幕中,大咏叹调《在皇宫中》活生生地描绘了一个傲慢、残酷的公主形象。
在这里,普契尼插入合唱与卡拉夫的唱段来加强它的戏剧效果。
相反,在第三幕中图兰朵与卡拉夫的爱情二重唱中,她的第二个咏叹调《第一次流泪》描绘了她作为一个女人被真正征服。
作为一个女人,在人性的最深层,她仍然具有向往爱情的潜意识。
因此,在勇敢、睿智、火热、真挚,敢于为爱而牺牲生命的人们面前,图兰朵的良知得以复苏,爱情的火花最终被点燃。
这一角色性格深刻、复杂,反差极大,在其所唱的咏叹调——《宫殿里传出》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宫殿里传出》是图兰朵在第二幕唱的咏叹调,面对为了赢得爱情而执意要去猜谜的卡拉夫王子,图兰朵向他讲明猜谜只是一个幌子,复仇才是真实目的。
这段咏叹调充满了东方情调,其中的民族调式与西方大、小调式体系混合使用,和声功能相当模糊,恰似复杂、难以捉摸的角色性格。
第一部分为前18小节,用极慢(Molto Lento)的速度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力度变化为p—f—p。
前8小节大体上以半音方式下行,旋律接近宣叙调,这里是痛苦的回忆。
第9小节突然在高音区上行四度开始,旋律跳动大,强调单音的力度和保持,描写主人公的愤恨之情。
第13—18小节,旋律再次回归平和,表现出刻骨铭心的痛楚。
演唱时,歌者应充分把握情绪的变化、速度的准确和力度的对比,控制好气息和音量,突出第9—12小节的戏剧效果,用胸声和头声混合的音色,强有力地唱出,以正确表达主人公的愤怒与怨恨。
第19—45小节为第二部分,可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第19—32小节)为慢(Lento),描述图兰朵充满深情地回忆祖母娄铃公主的贤德、美丽和善良,旋律在中声区平和连贯地自由延伸。
这一段落的演唱关键在于气息的连贯、音量的控制、腔体的通畅以及深情的表达。
“第33小节音乐渐渐紧张起来,似乎要将往事重现。
祖母所经历的苦难,那尸横遍野和国土被夺都深深地刺激着图兰朵。
旋律以小字二组的d2和e2音为核心,环绕、重复而后落在低音区,沉重而悲痛。
”这里是女高音戏剧性声音的最好表达,浓重、深沉而激动;情绪与旋律反向进行,愤恨之情渐次高涨,而旋律走向则越来越低,这是图兰朵心灵的颤抖之声。
第三部分的前半部(第48—57小节)是女主人公对一个个前来求爱而倒在刀下的王子们的嘲讽,音域逐渐向高音区推进,自达小字二组的b2,这里的声音要谐谑,着重表达她的自鸣得意和肆无忌惮。
后半部(第58—68小节)则是图兰朵久埋在心里的誓言。
演唱时,气息应饱满,语气要坚定,充分演绎出强烈的复仇心理。
曲目的最后部分重复着相同的剧词——“谜语猜不中,性命难保存”,唱出全曲的最高音小字三组的c3,并以两个斩钉截铁的降A音(小字二组)结束全曲,以表现她复仇的信念决不改变。
由此看来,普契尼笔下的角色性格十分鲜明、复杂、细腻。
他谱写的咏叹调恰切角色性格,对角色性格和乐谱标志的准确把握,是普契尼咏叹调演唱的基本前提和根本目的。
换句话说,只有准确把握普契尼作品中的角色性格和乐谱标志,才能充分发挥演唱的技术水平,才能准确再现其作品,展示其中的艺术魅力。
该剧舞台背景极为精细大气,人物服装较地道,外国人穿起来颇有一股时光逆转的感觉,首先出场的宣读圣旨的大臣就把我震撼到了,严肃的妆容,那胡子,可怖的长指甲,一身官府,庄重近似残酷的唱腔不时配合身边人民一惊一乍、躲闪害怕,实在妙绝,比中国的戏剧更能体现古代那种人心惶惶的气氛。
不禁感受到,妆容等外表感观以及与配角等甚至灯光的完美配合是如此重要。
人群的攒动,一双双互相爱抚的手,甚至一群白衣小和尚的缓行都无法让人忽视,它能快速带观众进入剧情,甚至是演员也能因为气氛的对而更好地置身其中完美演绎,这与西方小说总是有大片的风景、场景或人物着装描写的道理应该是一样的,而我以前还一直认为西方作家太絮絮叨叨。
相对而言中国这方面则更注重主角,或者说太注重主角了,而缺少主角与小配角以及场景之间的交流,相比之下显得单薄、不厚实。
而“孔夫子大人”与各朝服饰,猜谜时大臣的装束等各种中国古代典型文化标志的杂糅,大概是著者对中国的不了解导致的意象模糊,或者是为了大多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更易理解和找到共鸣点而故意为之,那么导演成功了:各种著名的中国元素大杂烩的确更容易显示中国味,渲染气氛。
关于剧情方面我一直耿耿于怀于为什么Calaf王子初始是一腔愤懑,要去咒骂残酷的公主,但在看到其美丽的容颜后,马上迷倒,甚至做好牺牲生命,抛弃可怜的父亲的准备。
美貌的作用在此刻表现得如此嚣张露骨,即使睿智英勇如王子也无法避免为色所迷?对此我更愿意是王子为了拯救更多人,阻止公主的复仇这一崇高愿望,然后在猜题其中感受公主的可怜与善良本性而爱上公主。
从道德方面,更无法接受的是为什么王子最后竟在看到深爱自己的柳儿被公主间接害死,而仍至死不渝的爱着残忍的公主,并和她幸福地在生活一起,而且如此之快。
(虽然我的理智认为这是必然,这样才是歌剧所要表达的)但我的道德原则又让我很为柳儿不平:公主身上缺少的女性的品质以及无私奉献的美德在柳儿身上完美的体现出来了,公主与柳儿可以说分别代表了外表地位和内在美德。
而英雄的王子选择了美丽的外表。
三位大臣ping、pong、pang劝阻王子去应婚时说出了我的心声,除去地位权势与华丽的衣饰,公主不过是一副皮囊。
或许也是著者想要留给观众的思考吧。
当柳儿深情留恋又哀伤地唱完咏叹调《公主听我说》自杀时,那么凄切、内敛、坚韧,我震惊地心都碎了,而英雄的王子什么都没为她做。
这大概算是英雄在权势下的无能,在美貌下的软弱盲目的体现吧,这会不会是普契尼向人们展示的现实主义呢。
在了解到普契尼写到柳儿自杀后便去世了,我便又希望起来,大师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子呢?其实剧情设计的是极其巧妙的:在王子和国王、柳儿相遇时,当柳儿正要向王子表白时,却被侩子手磨刀准备杀人的场景打断,这一面温情款款,一面的强势残酷,似乎又是在对柳儿的温柔美德与公主的势力残酷作比较,让人不禁想如果当时柳儿全表白了,王子会否以身相许报答她或是给个承诺什么的?还有在最后如果柳儿没有挺身而出,公主逼死的是体弱的父亲帖木儿,王子会如何反应,结局又如何?真正的大作编剧总是如此诡计多端,给人无限多假设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