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的分析,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制约因素思路[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2010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以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是课程。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制约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1.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不明确职业教育是针对一定的工作岗位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它应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终身教育。
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人才的岗位定位及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特色不明显,体现不出这一类型、层次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高”和“职”的两个基本属性结合不紧密,要么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要么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片面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降低。
而培养目标又是课程最重要的出发点,只有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定科学实用课程体系,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2.专业设置不合理2.专业建设是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专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专业设置随意性;不考虑人才市场需求,针对性不强;专业变化频繁,缺乏骨干和特色专业;教育资源不足,热衷申办新专业等。
这主要是没有理清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思想,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学生需求及学校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
只有将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才能确定科学实用的课程内容,提高职业教育的竞争能力,推动职业院校由做大做强向做特做优转变。
3.校企合作不紧密缺乏企业参与,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
缺少行业协会、企业领导和专家参加的课程设置,使得课程内容不能紧密结合行业和企业岗位的需求,脱离企业现场真实工作任务,内容陈旧,滞后于企业技术的发展,就会重理论,轻实践,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
只有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要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提升职业院校的技术含量。
4.“双师结构”队伍欠缺高职院校教育偏重于“能力本位”,以应用技能、合作态度、应用性和创新的培养为特色的特殊性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既具备教师资格又能开展以提高技能为核心的实践课教学的高技术素质和职务的“双师型”教师,无法在知识的应用和转化为技能上充分发展其作用,必然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无法适应经济的需要而造成大量失业。
二、高职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1.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设置中,没有按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开设,有点新的需要的课程开设不出来,而有的不需要的旧的课程又删除不掉;此外课程结构比例方面不合理,有的开设过多,有的开设过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选择性和灵活性,不符合现代生产和生活具有综合性、变通性、流动性的需要;课程门类繁琐过多,内容交叉,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
使得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
2.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
这里主要指各门专业课程所讲述的内容是滞后行业和企业技术的发展,不适合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能结构的要求,与职业教育课程定向性的要求和职业实际相距甚远,侧重于高大全的专业课程,忽略了来自企业现场真实工作任务课程比例;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内容陈旧、选定的内容不能吸引学生,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而知识、技术等也都是过时的,跟不上社会需求,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仍觉得用不上,因而缺乏实际的应用性。
3.课程模式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观念、办学硬件与软件的影响,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仍以学科课程为主,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造成和加深了各门学科间的分离,割裂了学科内容上的一些固有的联系,与职业教育课程整体性的要求相距甚远,不利于学生把握职业活动的整体发展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没有基于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的学习,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课程实践内容缺乏活力。
许多学校采取了在学科体系下加大实践教学的措施,由于学科课程很难完整地、逼真地进行实践性教学,故收效甚微。
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还要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再一次组合与链接,企业再次回炉培训,不能实现学业和就业的“零过度”。
三、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不再单一,呈现出多规格、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态势,社会发展需要多种技能和不同层次的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应多元化办学,培养多层次的人才。
办学应面向市场,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市场上缺什么人才,就可以办什么培训,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的水平,瞄准就业,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以适应企业或者市场紧缺人才的需求。
怎么衡量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我认为只有当学生“乐学”,培养的毕业生受社会欢迎,课程改革就算成功了。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基本取向,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努力做到“六个统一”。
1.课程模式与能力发展统一工作过程系统化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以能力、素质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学科体系,与学科体系课程相比,学科内容并没有取消,而是按照工作过程把内容重新整合到各学习领域中,是一种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
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提高服务的,突破了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模式,而以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人才的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能力发展阶段来确认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处理课程内容,依据岗位流程实施教学,在课程结构排序上要呈现螺旋化、系统化的特征,体现由易到难,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学生能力培养由单一到综合,要体现从新手到专家的培养思路。
只有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与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相统一,才能使学生“乐学”,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
2.课程标准与行业需求统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的建议等。
它是专业培养目标在该门课程的具体化,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教案的依据,是教师安排教学进度,确定教学方式和场所的依据,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只有将课程标准纳入行业需求和专业环境中进行系统思考,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才能科学、规范的进行操作。
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强调职业岗位群意识,在能力培养上强调综合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群适应能力三者的结合。
将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教育标准和企业标准相融合,以行业需求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只有将理论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课程标准和行业需求统一,才能培养出满足行业需求的合格毕业生。
3.课程结构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统一高职课程结构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高职教育“高”和“职”的两个基本属性的紧密结合。
知识性是凸显高职教育“高”的特性,关注的是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之后的生涯发展,让学生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升学有路”。
实践性是凸显高职教育“职”的特性,关注的是学生具备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熟练应用岗位工作技能、技术,还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
只有将两者统一,“高”“职”两不误,才能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型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性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课程内容的职业性与人文性统一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每门课程内容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是通过调研由若干个来源与企业实践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内容贴近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来自企业现场真实工作任务,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习什么。
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改变了,我们的课程内容也会更新。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是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性的本质。
然而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新变革,由能力为本位向以素质为本位转变。
以素质为本位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在理念上要突破或超越技能、能力的局限,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这其中包括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劳动素质和生活素质等等。
使学生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不仅会工作,而且会生活,不仅有科学素质,而且有理解人、关心人、爱护生命、保护环境、充满人性的人文素质,不仅善于适应职业变化,有能力做好工作,而且具有责任心、信任感和快乐感、幸福感,是一个文明快乐的人。
这些理念已经在当今世界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选择和使用中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设置中,要做到在门类上使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文、理结合,在内容结构上使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人文价值体系相结合,充分体现二者的统一。
5.课程实施与学做统一职业院校作为基础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的中心环节,必然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有了这样的外在需求,职业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所发展,输出的人才就必须是“手脑双挥型”。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学做合一”正是适应这个要求的改革方向。
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创设真实工作环境,始终坚持“以行动为导向”,注重对学生行动能力的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明确了做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只有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统一到“做”上,才能培养一流的创造型人才;只有把理论的知识统一到实践中去,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才能为学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输送渠道,保证学校和企业各自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