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特色文化—茶

论中国特色文化—茶

论中国特色文化—茶摘要: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它以茶为载体传播多种文化信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我们的民族也正是被茶文化渗透了几千年的民族。

在民间,以茶会友,品茶说道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与茶经济的关系是相互交融的,茶在人们生活当中的作用也是致关重要的。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

关键词:中国特色、茶文化、起源与发展、内涵、旅游正文: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

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中国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

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在它的广袤和无限丰富性面前,我们难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

一、茶的起源和发展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

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一)野生药用阶段。

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

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

(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

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

(三)大量发展阶段。

从晋到隋,饮茶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民间饮品。

不过,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饮茶风气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饮茶较北方为盛,但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融合,饮茶风气也渐渐由南向北推广开来,但茶风的大盛却是在大唐帝国建立以后。

(四)衰落阶段。

尽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叶有不少的宝贵经验,并为世界各国发展茶叶生产作出贡献,但由于解放前腐败政治的统治,茶叶科学技术和经验得不到总结、发扬和利用,茶叶生产在帝国主义排挤和操纵下,日趋衰败。

(五)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

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获得了恢复和发展。

一阶段是1950-1970年,这20年基本上以垦复、发展、努力扩大种植面积为主,这期间茶园面积平均年增加7.3%,而茶叶产量平均年增加5.9%. 第二阶段是1970后,这一阶段的重点转向改善茶园结构,提高茶园单产,完善制茶工艺。

进入90年代后,名优茶生产异军突起,种类繁多,不但恢复生产了许多历史上的名茶,还创制了种类繁多新名茶。

茶,二十一世纪的饮料大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一)茶文化与美学茶文化的美在于物质之美和精神之美。

物质之美在茶的色、香、味。

茶之色清新怡人,茶之香悠远轻盈,茶之味甘爽清冽。

品茶的物质之美,是茶给人生理带来直接的愉悦感受。

精神之美则是品茶之美的另一境界——意境之美。

这是因茶的清香、甘爽带来的愉悦感受,并由此幻化出的意境:松涛、田园、高山、流水……意境之美将人紧张的压力、烦恼的心情带入一个轻松、闲适的氛围中。

另外由饮茶而产生的诗、画等艺术作品则是意境之美的升华。

诗歌因其独有的韵律和意境表现力,使其与茶文化的结合更为紧密。

历朝文学名家都曾留下不少有关茶的名词佳句。

杜甫曾在《重游何氏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中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时的愉悦心情、优美的环境描绘得如同一幅清新雅致的山水画。

可以说茶文化与美学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

(二)茶文化与传统哲学茶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哲理。

最突出的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

儒家哲学的中庸、和谐思想的核心是“和”。

所谓“和”是恰到好处,是理性的节制。

“和”是事物两端间的平衡。

中庸不是没有原则的调和主义和折中主义,而是对立中求统一。

目的在于将事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秩序中,既非“过”又非“不及”,是一种事物内部矛盾双方以及事物与外部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存在状态。

茶文化中蕴含了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

茶性平和,饮茶之人在饮茶时享受的是一种轻松、平和的氛围。

传统儒士多饮茶,就是在饮茶时感受那种和谐的意境。

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茶文化中,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

道家所谓“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语意是抽象哲学范畴的“道”要“法”“自然”,且须“法”“自然”。

这表明,自然是道家最尊崇的哲学层次。

一切万物皆应效法自然,并从中汲取规律适应自然。

在茶文化中,饮茶是人与自然的直接交流。

从茶汤的品尝中感受到大地山川等自然之物的奇妙。

从饮茶中体味不断微妙变化的真味、真香、真气,从而领悟自然之真谛,享受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精神感受。

(三)茶文化与个人修养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茶性温和,饮茶使人保持一种清醒自然的状态,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

古代人品高洁的君子通常在饮茶中寄托自己高风亮节的精神追求。

饮茶亦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同时也是一种陶冶情操和交流友谊的方式。

另外,烹茶、煮茶对器具、水源都要求严格,需要十分洁净,不能有其他物质掺杂其中。

因此,人们常将茶与人品相关联,强调茶的君子特性。

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里写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

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

”在这里诗人把茶的淳朴特性升华到人格品质的高度来赞美。

由此可见茶对当时人们的人品修养产生的影响。

三、茶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功能作用(一)茶文化的知识传承功能茶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

茶文化外延包含广泛。

茶文化中包含有饮茶的起源,茶饮在古代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茶中珍品,十大名茶,茶具制作的技艺文化。

另外还有饮茶风俗,茶与文学:茶诗、茶词等。

这些内容都可以有选择性的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综合提炼,形成一门在大学生中开设的文化教育通识课。

通过传授茶文化,让青年人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二)茶文化的精神培育功能茶文化中的美学功能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有积极引导作用。

当前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时代,多元的审美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美学意识。

在纷繁的审美意识中,让大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运用茶文化中传统的美学功能为大学生审美树立一个良好的标志,引导他们对传统文化审美的认同和接受,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

茶文化的精神功能还在于引导和修正因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引发的“快餐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快餐文化”源自西方发达国家,是现代社会中工业文明极度发达的产物。

“快餐文化”既给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的价值取向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容易产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

青少年因心智的尚未成熟更易受其影响。

茶文化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有质朴、平和的精神品质。

在大学生中加强茶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促进大学生充分理解和谐思想,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统一包容,从而摈弃浮躁,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

在茶文化中,强调茶的君子品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有相当裨益。

通过对茶质朴的君子品性进行阐释,教育大学生培养自审和宽以待人的品质。

以茶中的君子之道告诫大学生克服性格中的个人弱点,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茶文化的推广,有利于多元文化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通过对茶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让大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以“西方中心观”为主的发展思想对世界各国的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尤其当前我国仍处在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大学生青年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浪潮中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国家固有的传统文化精髓,这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四、茶文化与旅游茶文化与旅游关系密切,茶文化有很多靓丽之处吸引着广大游客,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茶文化的普及与提高。

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底蕴深厚的茶文化是现代旅游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茶产地的名山名寺、茶文化的历史遗迹、茶区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气候环境、有观赏价值的各种名茶采制技巧和各具特色的茶道茶艺、以及各地区建立的一些以茶文化为内容的旅游参观点等。

中国的旅游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形势喜人。

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利用茶文化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这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一)茶产地的名山名寺中国历来有名山名寺出名茶的说法,中国南方茶区很多历史名茶都与名山名寺有关。

如出产“黄山毛峰”的安徽黄山、出产“九华毛峰”的安徽九华山、出产“庐山云雾茶”的江西庐山、出产“井冈翠绿”的江西井冈山、出产“雁荡毛峰”的浙江雁荡山、出产“天台云雾茶”的浙江天台山、出产“径山茶”的浙江余杭径山、出产“蒙顶茶”的四川蒙山、出产“峨眉毛峰”的四川峨眉山、出产“君山银针”的湖南君山、出产“天山绿茶”的福建仙峰山、出产“梵净翠峰”的贵州梵净山、出产“南糯白毫”的云南勐海南糯山、出产“苍山雪绿”的云南大理苍山、出产“碧螺春”的江苏太湖洞庭山、出产“秦巴雾毫”的陕西秦巴山、出产“桂平西山茶”的广西桂平西山、出产“仙人掌茶”的湖北玉泉山、出产“恩施玉露”的湖北五峰山等。

而且这些名山中有不少名寺,历史上都盛产名茶,如浙江余杭的径山寺、天台的国清寺、普陀的普济寺、广西桂平的西山寺、四川蒙山的千佛寺、峨眉山的万年寺、湖北当阳的玉泉寺等。

此外,中国的江河湖海之畔,不少也盛产名茶,如杭州西湖周围产“西湖龙井”、浙江淳安千岛湖畔产“千岛玉叶”、江苏苏州太湖畔产“碧螺春”、云南大理洱海周边产“苍山雪绿”等。

中国的名山名寺名湖,不少就是旅游胜地,加上盛产名茶,使这些地方的旅游文化更是锦上添花。

(二)茶文化的历史遗迹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有很多地方经发掘保存着一批非常珍贵的茶文化历史遗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