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3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常用药物
【作业】
5.下列药物中没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是
A.乙酰水杨酸B.对乙酰氨基酚C.吲哚美辛D.布洛芬E.萘普生
6.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是
A.对乙酰氨基酚B.布洛芬C.吲哚美辛D.乙酰水杨酸E.普萘生
9.能引起瑞夷综合征的药物是
A.吡罗昔康B.乙酰水杨酸C.双氯芬酸D.扑热息痛E.保泰松
2.乙酰水杨酸的镇痛作用机制是
A.兴奋中枢阿片受体B.抑制痛觉中枢
C.抑制外周PG的合成D.阻断中枢的阿片受体E.直接麻痹外周感觉神经末梢
布洛芬
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强,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
2、主要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用于一般解热镇痛;
3、出现视力模糊及中毒性弱视症状,立即停药。
【小结】
1、胃肠反应
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较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可诱发胃溃疡和胃出血,禁用于溃疡病患者。
注意:饭后服,同服抗酸药或服用肠溶片。
2、凝血障碍
一般剂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
大剂量→抑制凝血酶原形成→出血
防治:维生素K
注意: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者及血友病患者禁用。
3、过敏反应
患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青少年,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发热、惊厥、频繁呕吐、肝功能异常、颅内压增高与昏迷等,称为瑞氏综合征。注意:水痘或流感病毒感染者慎用。
4.阿司匹林不适用于
A.缓解关节痛B.预防脑血栓形成C.缓解肠绞痛
D.预防急性心肌梗死E.治疗胆道蛔虫症
7.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预防脑血栓形成
教学重点
1.解热镇痛药的概念、分类、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2.乙酰水杨酸的吸收与代谢特点、临床用途、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
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实例教学
板书设计
一、发热
发热的机制
解热原理
二、镇痛
疼痛的机制
镇痛的原理
三、常用药物
A.扑热息痛B.阿司匹林C.保泰松D.布洛芬E.吲哚美辛
13.一溃疡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感冒发热,请问给下列哪种解热药最好
A.扑热息痛B.阿司匹林C.保泰松D.布洛芬E.吲哚美辛
14.胃肠道反应较轻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是
A.阿司匹林B.吲哚美辛C.尼美舒利D.保泰松E.双氯芬酸
15.治疗急性痛风较好的药物是
1.解热镇痛药解热作用的特点是
A.能降低正常人体温B.仅能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
C.既能降低正常人体温又能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
D.解热作用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明显E.以上都是
3.解热镇痛药的解热作用机制是
A.抑制缓激肽的生成
B.抑制内热源的释放
C.作用于中枢,使PG合成减少
D.作用于外周,使PG合成减少
E.以上均不是
癌症病人的疼痛我们应该怎样用药?
二、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代表药物:(展示)
阿司匹林
对乙酰氨基酚
布洛芬
尼美舒利
吲哚美辛
阿司匹林
【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易吸收
分布:全身广泛分布,可进入关节腔、脑脊液、乳汁和胎盘屏障
消除:肝代谢
排泄:肾排泄
【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小剂量)
特点:起效快、作用较强、疗效肯定
用途:感冒发热
10.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制是
A.使环加氧酶失活,减少血小板中TXA2生成
B.降低凝血酶活性C.激活抗凝血酶
D.直接对抗血小板聚集E.加强维生素K的作用
1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是()
A扑热息痛B阿司匹林C吲哚美辛D布洛芬E双氯芬酸
12.有一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膝关节疼痛已数年,时轻时重,行走不便,医生应首选下列那种药物
A.阿司匹林B.甲芬那酸C.秋水仙碱D.吲哚美辛E.舒林酸
16.解热镇痛药的共同作用有哪些?
(1)共同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局部前列腺素(PG)合成。
(2)共同药理作用: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其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肿瘤、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延缓角膜老化等)。
17.比较阿司匹林与吗啡的镇痛作用有何区别。
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
最常见:阿司匹林哮喘
治疗:糖皮质激素
注意:哮喘患者禁用
4、水杨酸反应
剂量过大(>5g/d)可引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及听力减退,甚至精神失常、酸碱平衡失调、出血等,称为水杨酸反应。
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碱化尿液促进排泄,同时进行对症处理。
5、瑞夷(Reye)综合征
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关节痛等慢性钝痛,也可用于癌症患者轻度疼痛
2、抗炎抗风湿(大剂量)
24—48小时内可使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等症状明显或完全缓解。
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首选用药
急性风湿热——鉴别诊断
3、防止血栓形成
原理:小剂量→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血栓素A2
血小板聚集(—)
合成减少→ 血管收缩(—)
【讲授新课】
症状一:发热
问题一机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热?
病原菌感染(感冒、疟疾)
中暑
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红斑狼疮)
小儿预防接种后
积食
问题二为什么会发热?
当细菌、病毒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外热源进入机体时,刺激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产生并释放内热原,内热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使前列腺素(PG)合成和释放增加,并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点上移至37℃以上,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发热。
B.治疗感冒引起的头痛
C.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D.缓解牙痛
E.支气管哮喘
8.阿司匹林Biblioteka 不良反应不包括A.胃肠道反应
B.凝血障碍
C.成瘾性
D.过敏反应
E.水杨酸反应
对乙酰氨基酚
1、解热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作用较弱
无抗炎、抗风湿、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2、临床主要用于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
3、治疗量不良反应少,过量可致肝、肾损害。
18.比较阿司匹林与氯丙嗪对体温影响有何不同。
看案列分析学生的症状。
抢答问题
共同做题
抢答问题
分组回答问题
展示实物
医患问答:如果阿司匹林中毒了怎么办?
医患问答:小剂量可以防止血栓形成,要是大点剂量呢?具体多大剂量
补充第四点
医患问答:
胃肠反应严重那应该怎么办?
我服用了阿司匹林肠溶片课时仍感到胃肠不适是怎么回事?
问题三怎样解热?
通过抑制环氧酶(前列腺合成酶),使PG合成减少,阻断其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升高的体温调定点下移,从而使体温降低。
问题四发热必须马上用药么?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而热型又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故对一般发热可不必急于应用解热药,但热度过高或持久发热可消耗体力,引起头痛、失眠、昏迷,尤其小儿高热易致惊厥,故此时应及时使用解热药,并同时进行病因治疗。
血栓形成↓
小剂量(40-80mg)→抑制血小板聚集
大剂量(>300mg)→促进凝血及血栓形成
用途:小剂量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性疾病
如:心梗、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等。
4、胆道蛔虫症:
(1)口服后少量药物经胆道排泄,造成胆道酸性环境,使胆道括约肌松弛;
(2)蛔虫厌酸
【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护】
解热镇痛时少,抗炎抗风湿时多
症状二:疼痛
问题一疼痛的种类?(复习)
急性锐痛,慢性钝痛,内脏绞痛
问题二案例中的疼痛属于?慢性钝痛
问题三为什么会感觉疼痛?
损伤或炎症释放出致炎物质(缓激肽、PG),PG又有致痛的作用。
问题四怎样镇痛?
抑制PG的生成。
总结:都是由于PG↑导致的发热、疼痛、炎症,对症用药:解热镇痛抗炎药
引申:除了此类药外,还学过哪些可以镇痛的药?为什么慢性钝痛不用吗啡镇痛?
教案
13/14学年1学期课程名称:药理学
班级
12生物2
周节次
一周两次
日期
4月18日
课题
第十六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地点
教师
教学目标
1.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及原理;
掌握阿司匹林的作用特点、用途及常见不良反应;
2.熟悉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及各类代表药物;
3.了解其他类别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特点、用途及不良反应。
教 学 内 容 与 过 程(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师生活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课件及教案
2.学生预习、准备药盒
【案列导入】
某同学发烧38.5℃,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寒战,暂时无鼻塞、流涕、咽喉疼痛,检查后发现为流行性感冒。问应该用何种药?
分析:该同学有两个症状,发烧、疼痛。问应该用何种药应从以上两个症状入手,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
只有阿司匹林才可以导致阿司匹林哮喘么?
多大的青少年不可以吃阿司匹林?
得水痘的人可以服用阿司匹林么?
做习题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