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主要历史观及其运用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和文化文明构成,四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们不仅要重视各时期各地域的文明类型,更要重视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我们主张维护文明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使各种文明兼容并蓄,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和惟我独尊的文化心态,反对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他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在以文明史观构建知识框架时,要注意文明史的交叉与比较,如文明的传播、文明的交流、文明的对话、文明的碰撞、文明的冲突、文明的融会以及文明的比较等。
理性认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合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
中华文明五千年薪火相传,崇尚开放与包容,既珍视自己的文明,也尊重其他文明,提倡与其他文明相互包容、和谐共处,并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长处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弘扬传统文化(古代史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春秋战国思想);致力振兴中华(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的原因,并列举各派的主要观点哪些体现了人文观、和谐观)。
中外交流的意义:中外间、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传播中华文明,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形成“中华文化圈”,推动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同时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的陆、海路线图;丝绸之路开通后,促进几种文明在西域地区汇聚。
郑和下西洋:促进文明交流,折射“和平崛起”,成为亚非国家交往的不成文的准则。
中西文明两次大规模的碰撞、接触和交流(重点)。
从明中叶至清末,中西文明有两次大规模的接触和交流,特别是后一次的接触,引发和加速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中西文明的碰撞:(1)西汉张骞通西域后,逐渐开通了经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到欧洲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海上丝绸之路”。
(2)隋唐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3)明末清初“西学东渐”(4)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中国文化的外传:(1)科学技术:①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人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
②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
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③元朝时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④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2)文学、体育:①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②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③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时传人日本。
(3)文字:①汉朝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
②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4)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佛教传到日本。
外国文化传入中国(1)农作物品种:①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人中国南方。
②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传人中国。
(2)生产技术:①唐朝时从印度传人了熬糖法。
②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学技术:①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②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4)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及印度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艺术传人中国。
(5)宗教:西汉末,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解决:表现:中国古代中原政权与北方、西北、东北少数民族的战争。
关系:具有依存关系:长城以北游牧经济与中原地区农耕经济属于两种不同的区域经济,虽有相对独立性,但是游牧经济对农耕经济有着很大的依存关系。
冲突:当气候寒冷生态环境恶劣时,游牧民族生存受到威胁,往往发动南下掠夺战争。
矛盾解决:战争、和亲、修长城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矛盾的作用,不能解决游牧区域经济同农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根本问题。
解决办法:民族融合;加强经济联系与交流,实现互补,两种经济融合成整体;向工业文明转轨。
以运用文明史观指导教学新的历史教科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明史观,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再过多涉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多是运用文明史观来阐释的,如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理解上,新教材摒弃了“封建社会由胜转衰”的说法,而认为这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夜。
将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 改革置于工业文明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也多从近代国家政体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方面阐释。
因此在教学中,要按照人类文明史进程,根据人类历史的发展,并适当按照文明史的观点来评价、认识相关历史事件。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二.史料的分类一般可分为: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1,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
2,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获取史料的途径: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三.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例1: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制生产关系。
(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例2: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间矛盾——罗斯福新政。
例3: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2.阶级斗争理论(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例:分封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例1: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例2: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
例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