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子好了生活美了生活美了

日子好了生活美了生活美了

2011 年,随着城市发展变化,旧的房屋进行 改造,周宏宇一大家人又搬进了半边街新居。“变 化更大了,第一是不用爬楼梯了,坐电梯;二是用 上自来水,房顶不漏雨了,三是有卫生间了,想洗 澡就洗澡,干净卫生。但感受最深的是周围环境 变好了,原来都是大家你一个院子,我一个院子, 各管各。”周宏宇说,他曾经在书上看过庭院样式 的房子,但没想到,现在的社区也修得跟庭院一 模一样,看病、健身、办事都在一个地方,而当初 5 年修不起房子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笑话,没事 的时候,周宏宇就和老邻居一起开开玩笑,忆苦 思甜。
45 平方米,虽然只是一套一,但这个小家却让 意搬远了。”
刘 玉 兰 高 兴 不 已 ,“ 好 高 兴 哦 ! 感 觉 简 直 升 天
这一次搬家,刘玉兰没有再像之前那样搞得
了!在娃娃 7 岁时,我们一家三口终于有一个 花花绿绿了,她将重点放在了添置家用电器上,
小家了!刮风下雨都不怕了!”激动之后,刘玉 “住房是我人生第一重要的大事。钱要用在该用
虽然心里没有底,但周宏宇还是悄悄打起了 小算盘,修房子第一件事是先把材料找齐。为了 节约点买砖钱,周宏宇动起了脑筋——听说接待 寺有个水塔废弃不用了,他便带人去拆,好不容 易拉回家一批二手砖。旧的砖不够,周宏宇又花 钱去买了一批新砖,听说哪里有木材,他又去拉 一点回家。就这样,前前后后准备了 4 年,直到 1993 年,周宏宇才基本上凑齐了修房子的材料。
一张蜘蛛网,连接着低矮灰败的砖瓦房、茅 上我们这一代生活在十四巷的人,都对自己
屋房,街道上竹竿斜搭晾晒衣物,电线在空 居住的环境有过或多或少的自卑。”
中杂乱交错,屋顶散落着几个砖头压住塑料
90 年代,考虑到父母年岁已高不方便
布防水,灰白的墙体腐朽,裸露的黄土砖随 照顾,潘绍富又为父母在他家旁边租了套房
资每月 40 多元,租单位的房子就要被扣掉
十四巷对于 61 岁的潘绍富来说,曾经 30 多元。但即使是这样,潘绍富也没有后
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而且这段记忆长达 悔过,他说环境对下一代的成长太重要了,
三十多年。从小在棚户区长大的他对这样 “娃娃说,现在他都还记得下雨天她和小伙
的画面再熟悉不过:错综复杂的巷子编织起 伴在巷子里划船。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基本
除了火,还有让潘绍富痛苦的就是水。 少年了,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一到下雨天,十四巷的居民们就忙活起来,
2017 年元旦,潘绍富和老邻居们高高
用盆子、桶把屋里的水往外倒;用毛巾把门 兴兴一起住进了新房——龙江阁。坐在阳
缝塞起来,以防水灌到家里。对于雨天的恐 台上晒着太阳,潘绍富说房子是中国人一
惧,也让潘绍富逐渐学会了“观天”:看看是 辈子的头等大事,好不容易到老了住上电
先下雨呢还是先刮风呢。如果是先刮风,把 梯公寓,现在最大的事情就是享受好每一
草房顶上的草都刮跑,暴雨一来屋里就成水 天的幸福。
帘洞;要是先下雨呢,草屋的草淋湿了有一
了。所以在十四巷有这样一个特色,那就是 公平、公正的。”
每家都会存留一点余水,以备万一出现火
在说服自己的家人后,潘绍富昼夜排
灾。”潘绍富直到现在依然记得当时起火时, 队,并最终成为十四巷“棚户区签约第一
邻居们排着队,一盆水一盆水传递来救火的 人”,选到了一套 120 多平方米的房子,“现
场景。
在的棚户区改造是政府主导的,我们盼了多
兰马上着手布置,“住房条件改善,真的是天壤 的地方,很多东西需要好好规划一下。总之,这
之别!原来一间老房子中间只有一盏灯,麻麻 次搬家还是很高兴,2000 年左右能在玉林住上
杂 杂 的 ,永 远 看 不 清 楚 。 新 家 我 想 一 定 要 敞 大房子,就一个字‘港’!”
亮 ,水 泥 地 是 灰 的 不 好 看 ,我 就 把 它 刷 成 红 色
2003 年,刘玉兰退休了,有了更多的时间和钱来 活成本开支更高了!但女儿却坚持说,大家生活
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于是,她又琢磨上了房 习惯不一样,挨着父母住迟早有矛盾,既然长大
子,“想换房子最主要的动,还是女
开始谈恋爱了,我不愿意她再重复很多年前我的 儿说服了刘玉兰。
没 出 嫁 之 前 ,这 是 刘 玉 兰 的 娘 家 ,她 和 父 母 、哥 嫂 以 及 三 个 侄 子 住 在 一 起 。 后 来 ,刘 玉 兰 结 婚 了 ,因 为 没 条 件 搬 出 去 ,她 只 能 继 续 蜗 居在家里。按照当时的政策,不是同一个工厂 的员工无法解决住宿问题。在这间狭窄的房 里 ,最 多 时 候 挤 了 大 大 小 小 十 个 人 ,“ 没 办 法 啊 ,人 太 多 了 ! 后 来 把 饭 厅 让 给 了 我 妈 住 ,厨 房 只 能 重 新 搭 个 小 偏 角 !”为 了 节 约 屋 内 的 空 间 ,刘 玉 兰 想 到 了 把 床 按 照 丁 字 形 布 置 ,尽 可 能 让 大 家 都 能 住 下 。 但 时 间 一 长 ,娃 娃 长 大 , 十个人难免还是会有一些矛盾,刘玉兰形容这 是一种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出去看一看,我们 家 情 况 都 算 好 ,还 有 比 我 们 家 房 子 更 小 ,挤 更 多人的。只能忍!”
几十年住棚户区的阴影 终于摆脱了
故事主人公:潘绍富 61 岁
定的重量,就不会被刮走了。
恶劣的居住环境赋予了潘绍富坚强、自
立 的 人 格 ,但 也 留 下 了 后 遗 症 ,他 开 始 自
卑。火灾、雨涝对于潘绍富来说,其实早已
习惯,他真正恐惧的是老师去家访。在班
上,潘绍富尽力作一名好学生,但他内心却
非常害怕老师或者同学去他家,因为家里的
环境实在太差,他抬不起头,家成为了他心
中的一道伤疤。
1984 年,潘绍富的孩子出生了,这让初
为人父的他激动不已。不过,他们家很快又
再次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还是房子。因
为曾经的自卑,潘绍富不愿意再让孩子在这
样的环境成长,继续走自己的老路。
在孩子两岁的时候,潘绍富暂时搬出了
十四巷,当然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工
“下面一个客厅,两间房子。上面再修两间 房子,我啥子都设计好了,却被通知不能修。原 因是我的土地只有这么大!”因为不了解政策,周 宏宇的房子迟迟开不到工。后来,让周宏宇更伤 心的事情发生了——因为他买好的木板迟迟没
用,有一天晚上,小偷为了偷捆木板的钢筋,就把 所有木板都放进了河里,顺水一路往下漂。半夜 三更,周宏宇还去河里背木板。
处可见,阳光照不进狭小的门窗……
子。全家暂时告别了十四巷。房子租出去
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之一,潘绍富从 后,潘绍富经常还是要到十四巷走走看看,
十二岁起就承担起家务,每天早上起床出门 并帮助租房人修整房屋,“这里存在太多的
倒马桶;回家一件事,是挑水;睡前各家各户 安全隐患,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现
有积蓄,还借了一点点,花十四万元在同一小区 向往和追求。”
过去,他花五年时间盖了一栋楼 现在他住上电梯公寓
故事主人公:周宏宇 68 岁
“我记得最困难的那一年,我们大队平均下 来,一个人一年只有 62 斤小麦,2 斤半的油,267 斤谷子。”今年 68 岁的周宏宇曾是白佛村地地道 道的农民,说到改革开放之前的生活,他罗列了 几个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数据,“你说,吃都吃不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住房制度是福利分房,绝大多数城镇居民的房屋是租赁单位或者房屋管理部门的,只 有少数居民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屋,一般是一家三四口人,甚至老少三代一起吃、住、生活。人口多、住宅面积小是 当时最常见的普通居民生活状况。
从狭小到宽敞,从平房到高层,从有房住到住好房,40 年间,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低洼 平房到林立高楼,从破街陋巷到华屋大堂,住房折射出的是改革开放 40 年百姓生活的沧桑巨变。
还要轮流“值班”,检查防火工作是否到位。 在十有八九的房已出租,租户没有什么安全
十四巷是典型的棚户区,火给潘绍富的人生 意识,所以我也担心他们住在这里是否安
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如果引火上房,那 全。”
连片的草房就没得救。”在这种恶劣条件下,
2013 年的一天,潘绍富突然发现,巷子
居民们自发形成了一套救火体系:每户人轮 里比往常都热闹,大家都在热议,有喜悦,有
2006 年,女儿结婚。但让刘玉兰没有想到
的,然后墙上刷成绿色,一下就感觉自己家与 的是,女儿放着她准备好的房子不住,反而提出
众不同了!”
要自己到其他地方再买套房子,“当时我们母女
“家”是一个充满温暖的字眼,有房才有家, 还为这个事情争论过。我说家里摆着好好的房
刘玉兰感慨,住进自己的房子,才有家的感觉。 子不住,好浪费哦!再说单独出去住,你们的生
流值班,晚上到各家中提醒“小心火烛”,并 兴奋,也有疑惑。一打听才知要消除棚户区
进户检查火炉是否盖好、火炉上是否盛有 了。年迈的父母最初选择观望,他们告诫
水、是否炖着东西。
他,人家都是等到最后吃“糖”,我们家为什
虽然这里没有发生过大火灾,但小火还 么要当第一?潘绍富便给家人解释说:“那
是时常都有,潘绍富说“对于火,我太熟悉 些都是老政策了,现在的新政策都是公开、
然而,这一忍就是十多年。1987 年,听说 老房子要改造时,刘玉兰第一次有了拨云见日
的感觉,“当时我父亲有一间猪圈,因此我们家 换了一套大房子,“当时玉林小区还是很骄傲的,
有机会重新要一套房子!我哥哥他们最后把 我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出行啊、医院啊、上学啊
这 个 机 会 让 给 了 我 !”第 一 次 住 进 楼 房 ,只 有 都非常熟悉,所以我想如果换房子,我肯定不愿
生活,和老人们挤在一起住,所以从长远考虑,我
目送着女儿搬出去,刘玉兰也时常这样感
想换个一套三的房子,至少住得下、分得开!”但 慨:“原来由于经济条件的约束,限制了大家对于
是,对于房子该买在哪个地方,刘玉兰犹豫了很 住的想象。现在生活好了,住不再只是一个窝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