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西部支教现状调研及推广措施
摘要:本文主要以江苏大学及江苏科技大学共计2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西部支教的基本现状。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大学生的支教服务计划还存在着某些问题,但总体情况及其发展趋势还是较为乐观的,说明大学生西部支教的服务态度积极,服务活动也得到广泛支持。
为此,本文就如何推广大学生西部支教志愿服务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西部支教;亲身实践;支教现状;推广措施中图分类号: g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06-02
一、引言
西部支教志愿服务行为是响应党、团中央和教育部的号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大学生西部志愿支教”是在政府主导下的以推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的一场社会运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利用假期下乡支教,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志愿者大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的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一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是以农村社会发展的滞后为代价的。
同样,农村经济水平的相对落后也导致了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人们的教育素质远远低于中部和东部
地区。
大学生西部支教志愿行动正是政府在这一困境下寻求的解决方法之一。
2004年,支教者徐本禹被提名为“感动中国人物”时,大学生的志愿支教行动受到了高度关注。
二、调研与实践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对于西部支教的看法和做法,我们小组在江苏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校园内对200名在校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同时,我们深入西部,亲身支教。
(一)调查问卷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98%的大学生是通过学校宣传的一些活动如“格桑花西部助学”、“大眼睛西部支教”而知道西部支教活动,而且只有低年级的学生有去西部支教的意愿。
其中10%的学生愿意在暑假期间去偏远地区支教,40%的学生通过捐赠衣物、书本、金钱等方式帮助过西部的孩子们。
对于参加过支教活动的学生而言,去西部支教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或奉献爱心,履行社会责任,实现自身价值。
他们主要教授英语课程和体育、艺术方面的趣味课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基础差,需要反复讲解,或由于语言沟通障碍阻碍了教学进程等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成效。
因此希望社会各界能加大西部支教的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知识以提高大学生对西部支教的热情。
(二)支教实践总结
2013年1月15日—2月15日,我们在甘肃省武威市的一所小学
进行支教。
在此之前,我们便呼吁同学们捐出闲置的衣物书籍,同时在旧货市场或网上淘些二手体育用品等,整理分类后,就打包寄去。
初次走进班级,我们打量着学生们,红扑扑的脸蛋儿,发旧的衣衫,但仍难掩脸上的羞涩与好奇。
我们分发了衣服,有些孩子很高兴,迫不及待的穿在身上,有些则表现的很难为情。
突然心里酸酸的,很想跟她们说,接受他人的捐赠,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等将来有了能力,也可以帮助别人,但我一个字都说不出。
在课上,我们传授文化知识,解答疑惑;在课下,我们教他们打羽毛球,他们教我们抓石子(游戏),有种苦中作乐的感觉。
通过这次支教,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生活学习的不易,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坚强时刻感动和激励着我。
三、成效与问题探究
(一)取得成效
1.对西部地区而言。
大学生在西部支教,能够为其注入新鲜的师资活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此外,大学生能够把自身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带到西部,改善当地教学模式,以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育代替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提高当地教育水平。
2.对西部学生而言。
较之于其它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的孩子所接触到的知识范畴是相对狭隘的。
通过支教,孩子们可以增长见识,
增强学习动力,拓展兴趣爱好。
在支教过程中,组织安排的一些趣味活动能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动力,养成良好习惯,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同时,对这些孩子们做心理辅导,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呵护与期盼。
3.对大学生支教志愿者而言。
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具有独立性不强、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西部支教能促使大学生在支教活动中调整心态,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从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素质。
其次,支教活动能够使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知识,将知识精炼化、形象化、生动化,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
(二)存在问题
1.对西部地区而言。
大学生支教都是短期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教育问题。
在支教期间,学校教师力量得到暂时的补充,教育质量得以提升,但一旦支教大学生回校,该地区的教学状况便会恢复原状,依旧呈现师资缺乏的状态。
2.对西部学生而言。
接受支教的孩子在智力上可能略逊一筹,他们已经习惯了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对于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他们一时间无法接受,这对提升他们的教育素质没有太大的作用。
3.对大学生支教志愿者而言。
部分西部支教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很多都还不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样就造成了准备的学习素材与孩子的兴趣不对口,课堂互动情况少,学生难以真
正融入课堂。
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和挫折,有些大学生觉得支教是个负担,备课潦草进行,上课应付了事。
总之,虽然大学生西部支教活动还存在着问题,但人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进了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也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练自己,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益心,充分展现大学生志愿者崇高的服务精神。
四、推广措施
(一)从党团角度。
党团中央加大实施西部支教志愿者计划的支持力度。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通过统筹城乡、东西部教师资源,以优质带动薄弱,促进城乡教育、东西部教育共同、协调、均衡发展。
(二)从政府角度。
各地方政府应提供经费支持。
为保障支教活动顺利开展,地方政府首先应大力宣传教育的重要性,阻止当地对“教育无用,教育致贫”这一荒谬观点的蔓延。
其次,地方政府应为西部地区输送教育资金,以确保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所需。
(三)从高校角度。
各大高校团委、志愿者工作部继续倡导、支持西部支教服务计划,组织开展大量的支教活动,号召全校师生参与到支教志愿者的大队伍中。
同时,各校应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激励体系,使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感受到支教的价值和重要性,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四)从媒体角度。
在信息化的时代里,各方媒体也应发挥其时效性、动员性的特点,及时报导国家、政府相关的推进西部支教志
愿服务的工作,报导具有代表性的志愿者的优秀事迹,以榜样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激励他们无私奉献,在志愿支教中挥洒热情!(五)从志愿者角度。
扩大支教活动的“亲员团”。
支教活动不仅是我们大学生参加的活动,它更是全民关心的活动。
志愿支教的大学生应主动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让他们共同关注学校的发展,共同参与到教育援助的活动中来,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学习、心理以及资金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真.激情燃烧在西部——西部地区大学生支教情况调查[j].中国统计,2005(07).
[2] 向桥,云阿荣.解读大学生西部支教运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01).
[3] 孙山.浅析大学生支教现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4] 陈斌蓉,杨金伟.大学生支教感言[j].西部大开发,2007(11).
[5] 刘伟.浅谈西部支教服务中的志愿精神[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6] 邓希泉,曹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4(9).
[7] 方魏.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社会化的拓展[j].青年探索,1997(1).
[8] 赵芬.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大众商
务,2010(03).
[9] 陈健.大学生基层支教,别忽视了教学质量[j].中国改革,2006(07).
[10] 丁学梅.大学生支教[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