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在现代社会,阅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
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
”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中央教科所课堂教学研究的一文也指出:阅读升华人格情操,触及心灵自省,是最有效的教育——自我教育的益友;对儿童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感的陶冶来说,阅读是最重要的。
因此对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尤为重要,特别是阅读兴趣的培养更是离不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就此谈一下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认识和做法: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
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得到的知识和愉悦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
一、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由课内带动课外阅读。
如学了《蟋蟀的住宅》,教师可这样引导:“小小的蟋蟀竟然能这样吃苦耐劳,建筑自己的住宅。
其实,在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动物都有他们独特的生存本领,你们还想了解其他的小动物吗?请你去看一看本文作者——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他向人们介绍了400多种昆虫和小动物的习性。
”然后教师再简要介绍法布尔自学成才的故事,这时,学生的阅读热情往往非常高涨,完成课后的写作练习(观察一种小动物,写出小动物的特点)也就比较轻松了。
这样的契机在小语课文中是很多的,如学完《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了《狱中联欢》可以向学生介绍《红岩》,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一定非常希望阅读《安徒生童话》这本书。
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
又比如,我们学习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优美的文章,使学生不仅受到美的享受,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草塘》、《索溪峪的“野”》、《林海》、《西湖的绿》等。
这些文章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而且能感受到祖国文字的美。
学完后让学生再读一些与这些课文相关的文章,这样,学生的阅读量自然加大了。
我在教《草塘》时,学生对北大荒很感兴趣,提出了许多问题:北大荒在哪儿?北大荒开始怎样?那儿还有什么……面对这些书本上没有的问题而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后能主动提出,这本身就说明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如果教师把相关答案直接告诉学生,那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于是我让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查找资料本身就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它既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岂不两全其美。
二、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学生而言,阅读既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手段。
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也是掌握了学习语文的一种手段。
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仅仅用作业的形式不但达不到阅读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会适得其反。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一贯的“由老师自己布置作业、学生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的教学方式,应多角度考虑学生的现状,从而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实到实处。
(1)、讲。
我班坚持每日 5 - 10 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赛。
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班会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三、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潜移默化”这个词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1、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
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在班级黑板报上可辟出一些栏目,设计一些“我喜爱的名人名言”,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
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以身作则。
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
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巧设悬念。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
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小学生都是好奇心很重的,他们势必会想尽一切方法找到这本书,去看个究竟。
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
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
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课外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
你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4、开设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为班级开辟小图书角,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借阅书报。
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形式多样的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如“本周推荐书目”“科技新消息”“我的读书心得”“好书梗概介绍”等,这些资料包括了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定期对借阅记录进行检查,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给予肯定与鼓励,学生经常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形成跟书交朋友的愿望。
5、以奖激趣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比方法。
如开展故事竞赛、智力竞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设立竞赛奖;也可以评比学生的读书心得、优美句子摘录等,设立成果奖;还可根据学生家里的课外读物,评出不同星级的小书屋……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自主选择与民主推荐相结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是对这种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的有力补充,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但是课外阅读虽益处多多,开卷却未必有益。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
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分辨能力不强,教师也应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这样不至于学生误入歧途。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
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
”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
”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