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历史上曾产生不少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其中“和为贵”是(B )观点A. 老子B.孔子C.墨子D.庄子2、中国共产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C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七大3、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D )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B.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C.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D.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BA. 坚持科学发展B.坚持以人为本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民主法制5、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的会议是 DA.中共更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 中共十六大D.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6、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A.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7、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 A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 发展和谐文化C.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CA.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B.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C. 坚持改革开放D. 正确处理改革发稳定的关系9、“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出自 DA. 《全世界和谐》B.《和谐与自由的保证》C.《论十大关系》D.《共产党宣言》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是:(D )A、两者毫不相干;B、两者完全等同;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任务;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D)A、大同社会思想;B、中国传统的小康思想;C、三民主义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2、下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错误的是:(C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B、必须建设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13、毛泽东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问题》和其它哪部著作里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AA. 《论“十大”关系》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D.《论人民民主专政》14. 正式推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概念的是 CA. 2002年党的十六大B.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C.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D.2006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1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DA. 根本任务B. 根本原则.C.本质属性D.基本要求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是 CA. 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C.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D. 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17.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BA.爱国主义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C.马克思主义D.思想政治教育18.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 AA. 公平正义B.和谐文化C.激发社会活力D.制度建设1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CA.中国共产党B.党员和干部C. 人民群众D.知识分子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A.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长期任务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期任务C.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关的另一项重大战略任务D.与历史上和谐社会一致二、多项选择题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ABCDE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B. 国家富强的重要保证C.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D.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E.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三位一体”深化拓展为“四位一体”,即ABCEA. 物质文明建设B. 政治文明建设C.精神文明建设D.法制社会建设E.和谐社会建设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的6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ABCEA. 民主与法制的统一B.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C. 科学与人文的统一D. 活力与秩序的统一E. 人与自然的统一4. 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之一的公平正义是指A.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B. 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C.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D.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E.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5.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必须把握ABDA.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B.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C. 人与自然的关系D.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E. 发展和改革稳定的关系6.有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下列论断正确的是BCDEA. 四者有各自特殊领域和规律,因而没有必然的联系B.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各自特殊领域和规律C.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D.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E. 四者是有机统一的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的实践意义有ABCDA.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B.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C. 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D.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E.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ABCDE )A.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B. 坚持改革开放C. 坚持民主法治D.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E.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发展9. 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具备的有利条件(ACDE )A. 中国共产党领导B.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C. 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D. 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
根本利益是一致的E. 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对(BCE )规律认识的深化A. 市场经济规律B.社会主义建设C.人类社会发展D.价值E. 共产党执政三、辨析题1、坚持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修正和调整。
坚持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修正和调整。
「答案要点」(1)所渭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依赖于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要比较充分地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
新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惟一目的就是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健康需要。
同时,以人为本与经济发展又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才能得到充分实现;也只有以人为本,依靠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什么“经济至上主义”,“经济至上主义”是见物不见人,为经济增长而增长,既与以人为本相对立,也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的和宗旨。
2、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
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1.民主法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这是因为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才能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2.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只有实现公平正义,才能达到社会和谐。
3.诚信友爱。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所谓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诚信友爱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
没有诚信,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人际关系就会紧张;没有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
4.充满活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所谓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也就是说,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不是死水一潭,而是要在发展中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的和谐。
因此和谐社会必须充满活力。
这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5.安定有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所谓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