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_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课件展示王丁和李飞捡到的贝壳,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李飞的贝壳比王丁多几个?李飞的贝壳是王丁的几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王丁的3个贝壳圈在一起看成一份,那么李飞的有这样的几份?李飞的贝壳应该几个几个的圈?能圈出几份?师小结:李飞的贝壳圈了2份,我们就说李飞的贝壳是王丁的—2倍。

3.课件展示:刘林和林杰的话,她们说得对吗?学生边想边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试着圈一圈。

汇报交流:分别指名说说刘林和林杰说的对吗?说出自己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一行的贝壳数量不同,第二行的数量也不同,为什么第二行都是第一行的2倍?让学生发现不同中的相同点:虽然数量不同,但是把第一行的贝壳看成1份,第二行的都是2份,所以都是2倍。

4.课件展示小红的话,找出错在哪里?指导学生发现:小红的一份是2个,李飞的一份是3个,一份不一样多!应该以小红的2个为标准来圈。

弄清李飞的圈出的每一份必须和小红的一样多!要以小红的为标准。

二、仔细观察,深入理解1.课件展示张老师和王晶捡的贝壳。

(张老师8个贝壳,张老师的贝壳是王晶的几倍?)先圈一圈,引导学生反复说出8里面有2个4,8是4的2倍。

张老师又捡了4个,现在有12个了。

(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反复说一说:12里面有3个4,12是4的3倍。

2.如果张老师捡了16个贝壳,让学生把练习纸上的第2题试圈一圈,填一填。

汇报交流:张老师的贝壳有16个,王晶的贝壳有4个。

16里面有4个4,16是4的4倍。

3.如果张老师捡了32个贝壳,想让学生把它画出来,再圈出来。

学生会嫌太麻烦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寻找更好更简单的方法。

学生想出列算式的办法:32÷4=8让学生说出算式中各个数代表什么?( 32是张老师的贝壳,4是王晶的贝壳,8是张老师的贝壳是王晶的8倍。

)三、巩固运用,拓展思维1.估一估,绿色小棒是红色小棒的几倍?先猜一猜是几倍?再想用什么办法检验出绿色的是红色的几倍?师小结:绿色的小棒里有几段红色的小棒,就是几倍。

课件:绿色的是18厘米,红色的是6厘米。

先列出算式,再说说算式中各个数的意思。

(18是绿色小棒的长,6是绿色小棒的长,3是绿色小棒是红色的3倍。

)2.圈一圈,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要想苹果是草莓的倍数,可以怎样做?先讨论再汇报交流:(1)先动苹果,应该怎样做?加上1个苹果。

苹果是草莓的几倍?列出算式:6÷3=2加上4个苹果。

苹果是草莓的几倍?列出算式:9÷3=3……(2)再动草莓,应该怎样做?加上2个草莓。

苹果是草莓的几倍?列出算式:5÷5=1去掉2个草莓。

苹果是草莓的几倍?列出算式:5÷1=5师小结:其实,要想苹果是草莓的倍数,办法还有很多,期待你们课下研究出更多的办法!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学情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生是在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与除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对“倍”的概念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学习了“倍”的认识以后,学生对“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较为清楚。

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通过这种转化的方法沟通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要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采取有效的措施沟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正是以这样的起点作支撑,并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从直观形象人手,在简单的图片信息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同题,不仅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还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总体来说本班同学基本概念理解比较到位,上课活跃,发言积极,思维灵动。

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要争取创造更多让他们发言的机会、表现的机会,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要努力保证他们课堂达标。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效果分析一、在圈一圈、画一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李飞的贝壳和王丁的贝壳,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

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

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教师提供反例,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和思考,使学生认识到第二行不是随意圈的,要把第一行的数量作为一份来圈,从而加深对“倍”的理解。

二、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教学中,创设变式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完成“几个几”到“几倍”的直观感受和推理过程,用圈出的“几个几”解释“几倍”,当贝壳足够多时,孩子们发现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太麻烦了。

他们自然思考发现一种更简单的方法,用除法来计算。

在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在不断探究中,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对“倍”的知识的建构。

练习的设计,层层深入,对学生来说是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

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了“倍”的概念,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思维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而且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

最后一个练习的设计,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凸呈学生思维的真实状态,并在比较中不断的修正和提升,从而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借助生动的教学情景和直观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紧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脑习惯和思维能力。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

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训练学生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倍的含义”的理解,主要通过把“第一行的圆片看成一份”,圈一圈,想一想,“第二行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

第二层次是完成“几个几”到“几倍”的直观感受和推理过程,用圈出的“几个几”解释“几倍”,再列式求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第三个层次是运用刚学倍的知识,把不是倍数关系的草莓和苹果,用多种方法变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班级姓名一、想一想,圈一圈1、王晶:○○○○刘林:○○○○○○○○刘林是王晶的()倍。

2、李飞:○○○○○○林杰:○○○○○○○○○○○○林杰是李飞的()倍。

二、圈一圈,填一填王晶:□□□□张老师:□□□□□□□□□□□□□□□□16里面有()个()。

16是4的()倍。

三、圈一圈,填一填◎◎◎○○○○□□□□□□□□□△△△△△△△△□的个数是◎的()倍。

△的个数是○的()倍。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倍的认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除法”中的内容。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操作,建立“把第一行的几个看成一份,第二行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的多少倍”的数学模型。

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得东西,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时,通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充分感知倍的概念,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设计了认识2倍:6是3的2倍,8是4的2倍,12是6的2倍,这三组看起来有些不同的2倍,引发学生思考:三组的数量不同,为什么都是2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想一想,发现:每组都是以第一行的数为一份,第二行的数圈出了第一行那样的2份,所以都是2倍。

给学生提供一个错误的范例:小红说:李飞的贝壳也是我的2倍。

引导学生发现,圈出的每一份要和标准一样多,才能正确地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二、仔细观察,深入理解。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倍的意思,主要设计了认识几倍:如8是4的2倍,12是4的3倍,16是4的4倍,借助图画,让学生仔细观察,圈一圈等理解8里面有2个4,8是4的2倍,让学生反复说说,深入理解倍的意思。

怎样由直观的图画中寻找出几倍,抽象出用算式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呢?把贝壳数不断加大,直到给出一个更大的画和圈都太麻烦的数,让孩子们想办法,很自然想出了更简洁的列除法算式的办法,再让学生说说算式中各数代表的意思,加深对算式的理解。

三、拓展运用,发展思维。

在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再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的基础上。

由直观到抽象,借助“绿色小棒是红色小棒的几倍?”实际就是看绿色小棒里有几段红色的小棒,有几段就是几倍。

让学生利用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倍,应该用除法解决。

5个苹果,3个草莓,不是倍数关系,让学生讨论交流,想出办法,变成倍数关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入理解倍的意思,强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来计算。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图形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课标分析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低年经数学教学,课标特别强调“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特别强调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在第四单元认识“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教材的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深入理解除法的意义,体会知识的发展与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