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任务,这是推进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
但是,在向社会大众的宣传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依靠意识形态灌输,而应该结合基本国情,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3.中国发展经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却走得扎实、获得成功,在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因此,要用历史的眼光总结中国的发展经验,深入思考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中国模式。
这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西方学者提出中国模式,主要想知道应该与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打交道。
一方面中国模式有其合理意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在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化建设等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中国模式的提法也有其局限,因为模式意味着僵化和定型,而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重大而棘手的现实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未定型。
不少学者认为,要慎用中国模式,还是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宜,因为中国道路比中国模式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适应性。
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通过走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百年来的富民强国梦想,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一个实际问题。
因此,有必要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品质,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外部空间,让国际社会广泛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增加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积极影响,增加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深度。
这首先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方面。
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有模式化的倾向,例如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开研究,这并没有挖掘出社会主义理论中强有力的命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仅要致力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更要积极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综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个内容。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该形成清晰的层次、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内容。
所以,要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综合研究,主要包括:初级阶段论、时代主题论、市场经济论、民主政治论、先进文化论、社会和谐论、党的领导论。
3.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前提,就是实现社会构成从“等级”向“人”的转变。
以人为本的“人”,相对于国家至上而言就是指每一个公民。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指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不断满足人们的利益诉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也有学者认为,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理论,主要涵盖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经济民主和党内民主,这是人民民主的主要体现。
4.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但是在包不包含毛泽东思想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论。
持赞同意见的学者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他提出过现代化问题、生产力论断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问题;持反对意见的学者主张,毛泽东思想中存在的革命元素不适用于以改革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历了冷战和苏东剧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性变动,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出现许多新变化。
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领域内,进行了许多改良与自我调节,也吸收了一些社会主义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该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当然也包括现代西方文明。
因此,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必要关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新变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之间的交互影响。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该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共同富裕。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要分清层次、形成体系,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制度体系。
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通过创新科学制度来协调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在体系的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涉及的问题包括:结构、成因、取向、特色、根基、功能、风险、轨迹、绩效、认同、改革和前景。
目前,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应该在现有的政治制度框架内真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实现从权力本位向人民民主的转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我国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形成的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是对人类一般经济规律的回归。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但要结合中国社会性质挖掘公有制的现实意义并反映出社会主义特色,还要放眼世界促进其与人类文明的衔接。
4.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与缩小贫富差距。
目前,贫富差距拉大趋势已经对党的执政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缩小贫富差距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因此,要不断完善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体现若干矛盾的统一:把先进性和包容性统一起来;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把科学清晰与适当模糊统一起来;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不宜“局部生病、全身用药”;有压力驱使人付出,也要有动力诱导人获取;此外,存在决定意识,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产生,要求社会存在具有凝聚和形成共识的基础。
还有学者指出,自由与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公平正义。
6.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那么,如何能够实现文化强国呢?有学者认为,首先,要重视培育良好的制度文化,引导人们言行一致。
其次,在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期,要依靠一个精神生产者群体,运用有效的思想工作方法,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抵制住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很好地满足人们多样的文化需求,建设和谐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当前,我国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问题和风险增多。
在此形势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上述重要论断集中回答了如何看待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问题,为我们抓住和用好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指明了方向。
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首先应看到,当前国际大势对我国有利。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这为我国实现和平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同时应看到,我国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塑造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运筹对外关系的资源和手段更加丰富。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第二,我们也应客观看待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国际上总有一些人抱着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观念不放,把中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自身的威胁,想方设法对中国和平发展加以牵制和干扰。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上述风险挑战增加了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险和难,但并未改变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时和势。
我们一方面要增强忧患意识,妥善处理各种风险挑战;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战略耐心和定力,坚持中央既定的内外大政方针不动摇,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三,我们还应辩证看待和处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
机遇和挑战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
机遇抓不住,可能变为挑战。
挑战应对得好,可以转化为机遇。
新形势下,我们更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善于在复杂局面中发现机遇,在形势发展中抢抓机遇,在风险挑战中创造机遇,努力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3、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经阶段。
但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和最终目标。
只有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才能为经济持续不断的增长创造重要条件、提供基本保障;只有达到经济社会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和要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才算真正达到。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