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同义词辨析

浅谈同义词辨析

浅谈同义词的辨析
【摘要】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

同义词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要想正确理解古代汉语词汇、增强阅读古文的能力,就要学习辨析同义词。

反过来,对同义词进行辨析,也是研究同义词的重要方法,本文就是从意义、色彩、用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如何辨析同义词,以达到理解并灵活辨析同义词的目的。

【关键词】同义词、意义、色彩、用法
同义词,顾名思义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它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但广义上的同义词就是近义词。

由于古代汉语同义词与现代汉语同义词的不同特点,《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中给古汉语同义词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它们所包含的一个意义相同,而在其他的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就叫同义词。

我们所说的同义词辨析其实就是近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中同义词的差别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分析,就可能发现不同的差别。

辨析同义词我们只要从主要方面的差别进行辨析即可,而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色彩、用法上。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上的差别,而词义差别又表现在很多方面。

主要有两点:
(1)有些同义词概念的内涵不一样。

概念不同表现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同。

“枉”和“曲”的概念内涵存在区别,“枉”本为木不直,《礼记·投壶》:“某有枉矢哨壶”,孔颖达疏:“枉,谓曲而不直也。

”“曲”的本义是弯曲的受物器。

《说文》:“象器曲受物之形也。

”其实两者的本义不同,但在后来的“弯曲”“不正直”等意义上成了同义词。

“驰”和“驱”在概念的外延存在区别,它们都有“赶马快跑”和“马快跑”的意思,《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驰”“驱“连用都是指“马快跑”;《诗经·大雅·板》:“无敢驰驱”,“驰”“驱”连用都是指“赶马快跑”。

但是后来“驰”主要沿着“快跑”这个意思发展下去;而“驱”主要沿着“使快跑”的意思不断发展。

(2)有些同义词表现的程度也不同。

程度不同也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步”“趋”“走”三个字就表现出了速度的不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二上》:
“趋”的本义是快步行走,“走”的本义是跑,而“步”的本义是缓步而行。

东汉刘熙《释名·释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战国策·赵策四》),这里的“步”是缓步而行的意思,类似于今天的散步;“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这里的“趋”是小步快走的意思,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这里的“走”是跑的意思。

以颜色为例,“朱”“赤”“丹”“红”都是红色,但深浅的程度各不相同,这几种颜色从深及浅依次排列为朱、赤、丹、红。

“朱”是大红,比“赤”深一些;“赤”是一般的红;“丹”本来指丹砂,为朱砂色,比“赤”浅而比“红”深;“红”在先秦时期是指浅红或者粉红。

色彩上的辨析表现在感情色彩的褒贬、身份等级的差别和形象色彩的不同上,“杀”“戮”“弑”“诛”是四个表示死的同义词,但它们的感情色彩并不相同,其中,“杀”和“戮”用法接近,指一般的杀死。

“弑”和“诛”则带有惩恶扬善的意思。

“弑”含有对杀人者的谴责,只用于下杀上的特定场合,如《左传·桓公二年》:“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

公怒,督惧,遂弑殇公。

”杀父杀君用“弑”,杀臣杀子用“杀”,非常分明。

“诛”则含有对被杀者的鞭笞,一般说来,处死有罪的人才叫“诛”,如《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诛纣。

”“崩”“薨”“卒”“禄”“死”是表示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死,《礼记·曲礼上》对这种死分贵贱的情况作了说明:“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战国策·赵策四》:“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崩”特指天子死;唐代以后称二品以上的官死也叫“薨”;《左传·僖公十六年》:“公子季友卒”,《左传》对诸侯的死有时也称“卒”,到了唐代,“卒”的用法更加不严格。

按照《唐书·百官志》规定:“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

”另外,有些修辞手法使某些本来毫无关系的词语形成了同义关系,这就是形象色彩的差别。

例如,“手足”成为兄弟的同义词;“东宫”成为太子的同义词;“红颜”成为美女的同义词;“杜康”成为酒的同义词。

从用法上来看,辨析同义词主要从词性、句法功能和语言环境等不同角度进行。

“嫁”“适”“归”可以从词性方面进行辨析。

“嫁”常用来指大夫以上的
家族的女子的出嫁,一般家庭的女子嫁到大夫以上家族的也称“嫁”,属于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列子·天瑞》:“国不足,将嫁于卫。

”“适”多用于指一般家庭的女子出嫁,也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而“归”表示出嫁时,一般用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杜甫的《新婚别》:“生女有所归。

”再如“谁”和“孰”作疑问代词时,“谁”专指人;“孰”可指人也可指物。

“孰”用于选择间,“谁”不用于选择间。

“孰与徐公美”不能说成“谁与徐公美”,但是“孰”也可用于非选择间,当指人时它们同义。

有些同义词使用的对象不一样,如“君”和“子”。

“君”和“子”都是对人的尊称,用法较宽。

一般说来,臣子对君王称“君”,君王对臣子称“子”。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就是臣子对别国国君的尊称。

王力先生说:“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个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

”我们辨析同义词既要知道异中有同,更要了解同中之异。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多读书,才能占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充分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另外,我们还应该多了解古代文化风俗,有很多词都与古代习俗有关,总之,在辨析同义词时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多读多练,以达到理解词义,增强阅读古文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第1版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荆贵生.《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二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