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二维设计基础(含电脑基础)――――――――――――――――――――――――――――――――――――――――――――――专业:设计基础年级:一年级(上学期)课时:80学时课程设计:王雪青――――――――――――――――――――――――――――――――――――――――――――――关键词:工具/手段形态/色彩感觉/逻辑一.课程的意义与目的:什么是二维设计基础?1.二维的定义——“维度”的基本概念:一维只有长度,是呈一种相对的线形状况;二维则有长度与宽度,呈一种相对的面形状况;三维有长度、宽度与高度,呈一种体积或空间的状况。
“二维设计基础”课程重点学习在二维的范围——即在“平面”范围内,为今后的设计铺垫的,涉及到形态的创造方法与规律、色彩的基本知识与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图形生成与构成关系等基础知识。
2.二维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形、色、质形——形态、形状;色——色彩;质——质地、肌理,这是在二维形态中构成图形的基本要素。
3.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二维造型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知识点。
二维设计基础课的目的:●培养学生对图形要素——形、色、质敏锐的观察、感受与理解的能力;●在这一基础上,力求通过对相对形态的“点、线、面”的从宏观到微观的宽泛、灵活的了解与体会,研究它们在面积、空间、肌理、色彩、节奏与韵律等不同方面的组织关系,进行一系列深入浅出的图形创造与组合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不同的工具与表现手段,加强对图形的表现能力;●力图在实际的过程中,既能保持良好、敏锐的个人感受,又能很好地研究逻辑、掌握方法,从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去灵活有效地把握,以达到所谓“理想形态”的造型关系——一种从审美的认识上的满意组合形式与效果。
●在了解与掌握图形创造规律的同时,研究如何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可能性。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二维设计基础概论2.二维设计电脑基础3. 形态的创造与构成4. 色彩的感知与构成5.图文编排设计实验---------------------------------------------------------------------1.二维设计基础概论——大课(4课时)2.二维设计电脑基础:(16课时)讲授CorelDRAW、Photoshop 两个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要领,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完善。
*具体安排与要求另附。
3. 形态的创造与构成:(20课时)a.教学要求: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学会宽泛地认识与理解形态的各要素特征与特点,掌握图形创造的基本规律;学习形态各要素之间的组织规律、形式法则,提高对形态的审美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课程练习,学会使用不同的表现工具与手法:-传统的常规工具,含自己创造的工具,充分拓展工具与表现的可能性;-对电子计算机、数码相机等现代化工具的了解与使用。
总之,学会“不择手段”、不拘形式地去作二维形态的表现。
b. 教学内容:⏹工具的认识、开发与体验;⏹形态的基本要素: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点、线、面的构成;⏹质地与肌理;⏹图底与构图;⏹各元素的综合组织关系——骨格与形式法则:重复、渐变、特异、聚散……作业安排与要求:⏹点、线、面、肌理的练习(多种工具的表现)每个练习不少于4张(8 X 8 cm),裱在A4的纸上。
点、线的练习要求有“手绘”与“电脑”两类不同的作业练习。
在以上练习的基础上,要求使用数码相机去发现“生活中的点、线、面”,完成相应的作业。
(数量由教师自行掌握)训练目的:对不同工具的了解,对表现手法的开发;对点、线、面、肌理的宽泛理解与表现;对审美水平的提高。
⏹图底或骨格练习(CorelDRAW 练习,在电脑课程中进行)训练目的:对CorelDRAW 软件的初步掌握,对图、底、画面空间的认识,形式语言与综合表现力的培养。
4. 色彩的感知与构成(20课时)a. 教学要求: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了解色彩的基础理论并直接地对色彩进行遭遇、接触与感受;了解如色相、艳度(纯度)、明度等色彩的基本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形态、面积、韵律与情感等诸方面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初步掌握它们之间的组织规律、形式法则,提高对色彩的感受与审美能力。
要点:遭遇与接触色彩是为了了解与认识色彩,而了解与认识色彩是为了真正合理地使用色彩。
为了避免盲目进行色彩练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与弊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结合设计应用的案例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
b.教学内容:⏹色彩的三大要素——明度、色相、艳度(纯度)⏹色彩的调配(视具体情况而定)⏹色彩的明度、色相、艳度对比⏹色调、色谱、色彩氛围练习(结合学习色面积的概念)作业安排与要求:⏹色彩的调配(三原色+黑、白)单色的明度推移、双色混合……⏹明度对比练习⏹色相对比练习⏹艳度对比练习⏹色彩的调性练习——色谱的提取与应用(色面积的概念)或:色彩的点线面练习1.色彩的调配作业数量、尺寸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2.明度、色相、纯度对比练习各4张(8x8cm 或 8x12cm),裱在A4的纸上。
色彩的调性练习, 作业整体尺寸为A4,附色谱。
训练目的:感受色彩、增强调色能力;了解色彩的属性以及明度、色相、纯度等对比关系;培养对色调的提取、组织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5.图文编排设计实验(20课时)教学要求:以“文本”的形式对二维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总结。
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对表现的主题作出选择:- 课程过程与成果的呈现与总结;- 点、线、面的故事,形、色、质的故事;- 其他……练习要点:⏹图的选择⏹文字的选择⏹图、文的构成——简单的排版练习作业安排与要求:图、文并茂,以图的叙述为主,有个性的文本。
不少于10页,文本尺寸不大于A4。
训练目的: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
注:各任课教师可在围绕对各个知识点学习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对练习的具体内容做出选择,但应该在课程安排上体现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合理性并完成课程要求的各知识点。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三维设计基础――――――――――――――――――――――――――――――――――――――――――――――专业:设计基础年级:一年级(下学期)课时:80学时课程设计:王雪青――――――――――――――――――――――――――――――――――――――――――――――关键词:体积空间形态材质感觉/逻辑什么是三维设计基础?1.三维的定义——“维度”的基本概念:一维只有长度,是呈一种相对的线形状况;二维则有长度与宽度,呈一种相对的面形状况;三维有长度、宽度与高度,呈一种体积或空间的状况。
“三维设计基础”课程重点学习在三维的范围内——立体形态中,为今后的设计铺垫的,涉及到点、线、面、形体、结构、材料等诸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与研究它们之间的组织关系、形态创造的形式法则。
三维造型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课程的意义与目的:●通过学习与训练,了解在三维造型中的体积、空间、形态、结构、材料等各自不同的特征;●学习与研究它们之间的组织关系、形态创造的形式法则,即了解三维造型的基本原理。
掌握基本的表现方法与技能;●通过系统的练习,掌握对三维造型基本的判断能力。
对人和物的关系进行学习研究,包括人和形的关系,人和材料的关系。
●力图在实际的过程中,既能保持良好、敏锐的个人感受,又能很好地研究逻辑、掌握方法,从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去灵活有效地把握。
在了解与掌握对三维造型规律的同时,研究如何赋予造型以生命与寓意的可能性。
二、教学要求:1、本课程给学生在基础阶段提供与三维设计有关的理论、知识谱系框架的建构及造型能力,为研究和设计过程提供基本的方法线索,为将来的专业提供最基本的经验。
2、观念的综合表达——以综合的手段作为媒介,传递信息和表达观念。
要求学生学习有关形态构成,观察与记录,形式组织的规律及表达,理论谱系的基础,信息搜集和归纳整理方法等课程。
三、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课堂知识讲授/资料调查分析/经典作品评析/实地参观体验/课题作业制作/口头表述讲评。
2、设备的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和模型制作工具。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三维设计基础概论(4课时)2、三维设计谱系的建构(8课时)3、体积与空间的建构(20课时)4、材质的解构与表现(24课时)5、三维综合设计实验(24课时)五、课程知识点:对三维造型中形态要素的认识:·点的形式语言·线的形式语言·面的形式语言·体的形式语言·几何形有机形不规则形对三维形态的造型方法的学习:·“点”状形态的造型方法·“线”状形态的造型方法·“面”状形态的造型方法·“体”状形态的造型方法·“综合”形态的造型方法·体积:在造型学上,体积被理解为是一种由长度、宽度和高度构成的三度空间。
因为占有实质的空间,所以从任何角度都可以被视觉、触觉所感知。
主要特性在于它的量度表现(也就是其所具有的体积、重量和内容量的共同关系),正量感是实体的表现,而负量感则是虚体的表现。
·结构:结构是指物体各部分的组合与构造。
自然界任何物体都具有特定的结构特征,都具有内部结构和外部形体,内部结构决定外部形体,两者紧密相关。
研究与了解造型基本元素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它们通往体积与空间形态的组织建构关系。
·空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
是由实体形和实体形所限定形成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
研究与了解空间的分类、空间的组织规律、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的关系。
·材料: 影响造型形态的视觉、触觉效果遭遇材质,感受材质,组织材质。
对材料语言的认识、对材料表现手法的开发。
训练对材料的物理属性文化属性心理属性等的敏感把握。
力求在通过对某一种材料的深入的个性化研究与开发,去认识材料的特征与可塑性。
在对同一材料不同的组织关系的训练中,获取这种材料多种形式的表现力的开发,扩展对材质的运用与把握能力,进行多元的创造性的开发。
六、课题:作为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从物和物的关系或人和物的关系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对课题做出自身的反应。
在理性分析与“感觉”的提示下,确定自己的认识和研究方向,并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结合材料的特性,完成表达其观点态度的创作。
依据规则进行理性的评价、判断,鼓励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力寻求答案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避免过分依赖偶发性的灵感或对于形式的偏好。
在指导过程中以符合逻辑的分析或设问代替简单的、经验的评判,学生在设计中以理性分析作为主要判断工具而不必被动地以教师的取向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