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课件
• 1 掌握两个乐种流传地域、时 代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的基础知 识。 • 2 听一听“学堂乐歌”及同时 期的其他音乐在风格上有什么不 一样的效果?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 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 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 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 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 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 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 逐渐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 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 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 似当今的校园歌曲)。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 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可 以说是它们的特点之一。
学堂乐歌创作手法
学堂乐歌的创作,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它是许多严 肃的学者努力探索的结果,他深受维新运动和维新思想的影响。同 其他方面向西方学习一样,在音乐创作上也大胆吸取,只要认为有 用,均可“拿来”.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 而编成,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 词、曲等可咏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曲牌填以 新词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 的极少有关.后来逐渐改为选取欧美的歌曲来进行填词,沈心工曾 对此点专门作了自述。例如,沈心工编的《勉学》是根据美国艺人 歌曲《罗萨· 李》的曲调进行填词的;而他编写的《拉纤行》是根 据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的曲调填词的;沈心工作词的《话 别》,是根据原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的曲调填词,而且 这首歌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此外,象李叔同编写的《送别》, 是根据美国通俗歌曲作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 李叔同编《大中华》,根据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的歌剧《诺尔玛》的 异同? 2、通过对学堂乐歌的了解,总结归纳 时期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
本节提供的欣赏曲目三首及其作者两 位,这些曲目不但是欣赏曲,也可供教 学时演唱。 大家对近代史应有一定的基础,希 望同学们结合历史知识,自主查阅资料, 在探究中拓宽文化视野,提高学习质量。
拓展与探究
体操—兵操 黄 河 祖 国歌
拓展与探究
1 聆听这三首曲子,感受、体验歌曲的 情感,认识和 了解认识和反应这些歌曲 所反应的时代思想。 2 “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产生 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沈心工(1870-1947),中国音乐教育家,上海 人。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幼年在家 塾受教,1890年底中秀才,1895年执教于上海圣 约翰书院,1897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4月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他从日 本学校的音乐教育得到启发,在留学生中组织了 “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制作,并编写出第1 首乐歌《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 高》。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 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 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数采用中国传统 民歌填词或专门作曲。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 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 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 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思考题
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理解歌曲的 内容,同学们,想一想,“学堂乐歌”的艺 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时,从本世纪初清廷转而支持“废科举、办学堂”的改
良主张,为了满足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堂急需学校的教师, 曾一度大量聘请日本的教师来我国担任教学,其中包括一 定数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和“蒙养院的保姆”(即幼儿园 的保育员),他们对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则更不熟悉。主 观原因是:当时我国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主要 就是引进欧美和日本的体制和经验,而要改掉的主要就是 与封建体制密切相连的传统旧文化(包括传统的“旧 乐”),因而当时确实不少有改革要求的知识分子认为只 有用西乐才能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效果。尽管当时 这种思想认识是符合大多数积极拥护改革要求的进步主张, 但今天看来应说是存在一定片面性的。因为事实上象以我 国的传统音调进行填词的《祖国歌》和《勉女权》都是当 时比较受欢迎的学堂乐歌,它们也并不因此给人任何萎靡 不振的影响。当然,在辛亥革命之后,这种现象也逐步有 一定的改变。
第三场中的乐队进行曲曲调填词;叶中冷编《跳舞会》, 是根据当时英国国歌的曲调填词的;冯梁作词《尚武精 神》,根据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所作的喜歌剧《乡村 卜者》中一首舞曲曲调填词的,等等。 以我国民族音 调填词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秋瑾作词 的《勉女权》(与华航琛作词的《体操》同调);沈心工 作词的《缠足苦》(与沈心工作词的《苍蝇》同调);沈 心工作词的《采茶歌》;华航琛作词的《女革命军》;李 雁行和李倬编的《女子从军》;文君作词的《桃花院》; 以及前述李叔同作词《祖国歌》等。 之所以产生这 种情况,既存在客观的原因,也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最初就是 参照日本早期学校歌曲的经验发展起来的,而他们开始就 是主要采取外国的现成歌调进行填词的;另一方面,当时 我国热情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作者多数是留学国外的、或 国内积极赞成维新的新派知识分子,他们中多数对我国的 传统音乐、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不甚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