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

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

2.1
装配式建筑优势 相较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有着突出优势。 (1) 保证工程质量。传统的现场施工受限于工
标准、规范研究进展 国外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了预制混凝土结构。在
工程设计中,制定了相关的设计规范。如日本的 JASSl4((混凝土幕墙》和JASSl0《预制混凝土工程》,
人素质参差不齐,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而装配式建筑 构件在预制工厂生产,生产过程中可对温度、湿度等 条件进行控制,构件的质量更容易得到保证。 (2) 降低安全隐患。传统施工大部分是在露天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FIB Congress.Osaka:2002.
欧洲的《预制混凝土工程标准和应用手册》以及北美
的《预制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国内也制定了部分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规 范旧。:(eL结构设计规程》(2006年)、《预制混凝土外 墙挂板》(2008年);《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技 术规范》(2009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010年)、《装配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2010
2.2
住宅体系施工、质量验收规程》、上海市《预制装配式 保障房标准户型》。 中南NPC成立了国家级“可装配式关键部品产业 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生产基地,NPC技术(全预制装配 楼宇技术)是一种新型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技术。该 技术用于解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上下层竖向预制构 件之间的钢筋连接。即将颁布实施的JGJl—2014{国 家行业标准》将之定义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浆锚 连接技术。在已完工程中经院士专家鉴定测算,整体 预制装配率达到90%以上,每平方米木模板使用量减 少87%,耗水量减少63%,垃圾产生量减少9l%并避 免了传统施工产生的噪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住宅工 业”行业类别核准成立的新型住宅制造企业,是我国 唯一一家综合性的“住宅整体解决方案”制造商。远 大住工PC(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建 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节水、节能、节时、节材、节 地、环保的五节一环保特点。2012年推出第五代集成 住宅(BH5),先进的第五代集成建筑体系,运用当今 世界最前沿的PC(预制混凝土构件)、应用开放的BIM 技术平台,建立健全并丰富和发展了工业化研发体 系、设计体系、制造体系、施工体系、材料体系与产品 体系,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多项技术 优势。 4未来发展和重点研究方向
Kiyoshi Nakano,Keizo Tanabe,Shigemi Machina,et a1.Damage Controlled Seismic Design ture with by 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t-
Mild—Press—Joint(Part 1)Basic Concept of Design//
低温建筑技术
2015年第9期(总第207期)
1)t31:10.13905/j.cnki.dwjz.2015.09.016
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
于龙飞1,
(1.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上海200240;
张家春1’2
2.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 上海200240)
【摘要】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文献研究及实际调研,归纳了装配式建筑
的优点,总结了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研究进展。综上认为: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方向。指出了未来装配式 建筑的重点研究方向:应加强基于BIM一体化项目实施(IPD)应用的研究与创新性应用研究,加强项目经济性和 行业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一体化管理;建筑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TU241.99 【文献标识码】
基于BIM的一体化项目实施(IPD)应用研究 2007年,加州委员会和美国建筑师学会联合发布
的IPD(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一体化项目实 施)指南,对IPD进行了定义:通过协作平台,对体 系、人力、实践和企业结构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所有参 与方的见解和才能,通过设计、建造以及运营各阶段 的共同努力,使建设项目达到最大效益,减少不必要 的浪费。 IPD模式贯穿项目建设的全部阶段,包括规划设 计阶段和施工建造阶段,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设计院 等各方高度协调合作,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IPD模式适用于大规模项目,有利于项目成本的节约。 因此,尽管当前建设项目的交付模式种类繁多,IPD却 已经在行业内得到大力推广。 当前国外实践IPD与BIM协同管理的项目越来 越多。利用BIM软件建立的建筑模型可视性强,交互 性高,数字化程度高,同时具备开放的数据标准,有利 于信息及数据的共享。在IPD模式下的项目,BIM的 应用主要集中于设计协同、可视化、估价、施工重难点 模拟、碰撞检测、设备管理、场地分析等方面一]。 目前由于受国内建筑发展模式的制约,建筑业在
4.3
参考文献
[1]
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
2010,41(12):1074—1077.
[2]袁霞,王元清,张延年,石永久,刘明,范新海.保障性住房 装配式非承重部品的工程应用与研究现状[c]∥第22届全 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3:176—178. [3]
预制构件的模数化及标准化研究 模数化及标准化研究包含两个方向:第一要对全
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全产业内推行模数协调;第二 要实现统一价值导向,建立技术标准。住宅模数协调 准则是建设者、施工方、设计者在装配式建筑的建设 中共同遵循的统一准则,是建筑标准化的依据,因此 要大力推行住宅模数协调准则研究,要加强构配件尺 寸与建筑的配合、协调、定位。目前我国已制定 GBT50100—2001《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同时要进 ~步加强部品模数与建筑协调体系的完善,加强预制 构件尺寸统一协调,开展构件通用性及接口技术研究。 目前,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研究已有了重要进展, 中国第一个“装配式建筑标准化部件库”已由上海城 建集团初步完成建设。第一批标准化预制构件数据 库共90余个,目前已应用于万科、保利等项目。为全 面覆盖市场现有房屋类型,今后应加强标准化部件多 样化组合的研究。
大核心技术体系。碱建集团建立国内首个“装配式建
筑标准化部件库”。城建集团实行B1M信息化集成管 理,已实现了利用RFID芯片,以PC构件为主线的预 制装配式建筑BIM应用构架的建设工作,并在构件生 产制造环节进行了全面的应用实施。目前企业已制 定的标准有:《上海城建Pc工程技术体系手册》(设计 篇、构件制造篇、施工篇)、上海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
(5)
年)、《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1年)。
2014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行业标准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于2014年10月1 Et 正式实施。《规程》是在全面总结我国预制混凝土结 构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并参 考借鉴了外国的先进技术,涵盖了设计、施工、预制构 件生产、验收等环节,主要技术指标设置合理,能满足 当前工程建设的需要,实施后将结束我国在装配式混 凝土领域没有国家标准遵循的局面,在我国装配式建 筑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家部委正在起草的文件还包括《建筑产业 化标准体系》、《“十三五”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等。与此同时,另 一个重要的国家行业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正

【文章编号】
1001—6864(2015)09—0040—03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主要采用的施工方式是现场 施工。这种传统的施工方式依赖于丰富而廉价的劳 动力,劳动强度大,现场管理混乱,是一种粗放型的施 工方式。装配式建筑则是近来新兴的一类建筑,其特 点是建筑由预制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由于装配式 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节约劳动力,质量有保证,因此, 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得到业界的重视,并有了长足的 发展。
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联合日本开展了PRESSS
(Precast
Seismic
Structural
System)¨1项目的研究。
PRESSS项目对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研 究,研究目的是建立计算模型,为相关规范的制定提 供依据,研究、开发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新材料、新技术 和新概念,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提供系统科学的 设计方案,以满足不同地震设防区的要求。2003年, 欧洲ELSA实验室开展了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拟动力 试验研究。ELSA实验室对单跨双榀、双跨双榀及不 同楼板铺设方向的预制框架结构进行了拟动力试验 研究。梁柱节点采用螺栓连接节点,部分节点的梁柱 间放有橡胶垫。动力试验显示:预制框架结构的抗震 能力与现浇结构相当;橡胶垫缓冲作用强,有利于节 点保持完整。 2004年,同济大学对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 拟动力试验研究‘4。。2005年,同济大学课题组对三跨 三层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1/5缩尺模型进行振动台试 验研究。东南大学对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柱 榫式接头进行了试验‘51。天津大学对足尺节点试件 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和分析∞j。清华大学的钱稼 茹等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新型生态复合墙结构体系进行 了开发研究¨。。上海大学参与成立了城建集团预制 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上海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积 极开展了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研究。 3国内应用情况 上海城建集团于2011年成立了预制装配式建筑 研发中心。城建集团以高预制率的”框剪结构”及”剪 力墙结构”为主,拥有“预制装配住宅设计与建造技术 体系”、“全生命周期虚拟仿真建造与信息化管理体 系”和“预制装配式住宅检测及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三
万方数据
42
低温建筑技术
2015年第9期(总第207期)
IPD模式下缺乏相关法律体系及合同范本,应用环境 也还处于培养期,BIM技术全面推广还有待政府和企 业的努力。
4.2
家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定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规划和政 策,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进行指导并做好制度保证; 应进一步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装配式建筑 各类结构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规范。各科研机构应加强建筑设计及 施工技术的开发研究,对装配式建筑的力学性能进行 深入研究,加强体系优化研究,制定适合装配式建筑 的施工工法;针对装配式建筑特点,应结合BIM等最 新技术利用工业化管理的方式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 行管理,推动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