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测试卷

《曹刿论战》测试卷

《曹刿论战》测试卷(完成时间:45分钟)编号:15-171122班级:座号:姓名:评价:一、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

《左传》相传是时期所作。

是一部和。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

庄公亦列阵相持。

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

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

曹刿止之日:“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

”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

”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

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

鲍叔牙曰:“鲁怯战耳。

再鼓之,必走。

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

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

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

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

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

”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划分停顿(划两处)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肉食者鄙() (2)小惠未徧()(3)再鼓之,必走() (4)势如疾雷不及掩耳()3.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鲁怯战耳。

再鼓之,必走。

4.【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这些不同:【甲】文详写,略写;【乙】文详写。

三、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1-4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刘备)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①。

吴将皆欲迎击之。

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

攻之纵②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

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

若此闲则是平原广野,当恐有焱音标沛交驰之忧。

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③于木石之间,徐制④其弊耳。

”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

”逊曰:“备是猾虏⑤,更尝⑥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⑦也。

今住已久,不得我便⑧,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⑨角此寇,正在今日。

”乃攻一营,不利。

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

”乃敕⑩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夷道猇(xiāo)亭:地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

②纵:即使、纵然③罢:同“疲”,疲乏④制:掌握⑤猾虏:狡猾的家伙。

⑥尝:经历⑦干:做⑧便:便利⑨犄(jī)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

⑩敕:命令。

1.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标两处)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⑪公将鼓之。

()⑫彼竭我盈()⑬犹难尽克()⑭诸将并曰()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⑪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⑫其诸要害已固守。

4.曹刿与陆逊都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采取的方法共同之处:(1)。

(2)四、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1-5题。

(甲)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

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

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

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

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

巴国既宁,楚使请城。

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

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

楚王叹日:“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

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注】①季世:末代。

②弭:平息,消除。

1.划分停顿(划两处)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牺牲玉帛:(2)齐师败绩:(3)夙夜筹谋:(4)楚使请城: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4.乙文中楚王为了能够挺身而出,为了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使楚王敬佩何要“”来厚葬巴蔓子将军?5.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

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五、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 (2) 望其旗靡.()(3)三军可夺气.() (4)朝气锐.()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 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乙文中的中心句是。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六、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1-6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四:“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

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注释】(1)飙:暴风。

这里指迅速。

(2)盬(gu):吸欲。

1.划出停顿(共两处)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下.视其辙(2)一鼓作气,再.而衰(3)如是..者三四次(4)果腹而去.3.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4.甲文中吾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有利时机是在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

5.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6.甲、乙两文提示了一个共同道理是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20题。

(12分)2.(4分)(1)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2)通“遍”,遍及、普遍。

(3)击鼓进军。

(4)快,急速。

3.(3分)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判断。

4.(3分)【甲】文详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1分)略写战争过程;(1分)【乙】文详写战争过程。

(1分)三答案:7.吴将/皆欲迎击之。

8.⑪击鼓、击鼓进军⑫充满、旺盛、士气正旺盛⑬战胜、攻克⑭一起、都。

9.⑪(曹刿)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退败的情况。

⑫打仗,是靠勇气的。

⑬他们的各个险要的地方都已经巩固(或加强)了防守。

10. 示例:⑪使文章详略得当,能够集中表现主要内容——对战争的分析评论;⑫后文学曹刿的集中论战,可以更好地突出曹刿的军事才干,表现他“远谋”。

11. 避其锋芒(消磨的方锐气);及时出击四、答案:7.(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2)军队溃败。

(3)日夜。

(4)请求兑现承诺的城池。

(5)为国而死。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前两小题是课内部分,相对简单。

后三题是课外内容。

“夙夜”可联系《出师表》中的“夙夜忧叹”,而“死国”可联系《陈涉世家》中的“死国可乎”。

8.(1)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解析:翻译时,要注意翻译的规则与技巧:(1)连猜带蒙,力争读懂;(2)逐字解释,用词慎重;(3)查漏补缺,句意要通;(4)注意句式,内外兼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