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小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教入手,针对现在的情况,提出对策和看法。

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使其体验习作的情趣,享受习作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现状对策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一、直面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在传统模式下的作文教学,关注的焦点在于儿童的作文原态,即“作文的儿童”,在“儿童”之前加上“作文”这一定语是为了聚焦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作文着的儿童”。

这种现象表现为:1、童情的缺失——虚假化《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要“感情真实”。

但遗憾的是,小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胡编乱造十分普遍:动辙就搞“五子登科”——推车子、抱孩子、领瞎子、捡票子、让位子;写“父母”不是选取“父母冒雨送伞”,就是选取“父母宁可穿破衣服也要给我买学习用品”;写“老师”的不是选取“老师到我家帮我补课”,就是选取“老师挑灯批改作业”。

作文如做人,在求真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因此,儿童作文的虚假化不仅影响了儿童的作文能力,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2、童真的流失——成人化儿童的面庞是最有生气的面庞,儿童的情感是最朴素的情感,儿童的思想是最灵动的思想。

由于各种原因,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制定的成人化作文评价标准起了误导作用,使我们教出来的小学生一拿起笔来,就似乎成了成年人,想成人所想、说成人之话、表成人之情。

3、童话的散失——僵硬化平时与学生随意交谈时,他们的语言富于幻想、富有朝气。

然而,一到作文时,取而代之的是冠冕堂皇的公共语言,基本按照成人的喜好在说话,虽然四平八稳甚至无懈可击,但说的不一定是他们自己想说的话。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指挥棒出了问题,总喜欢把自己的语言强加给儿童,把儿童不太成熟或显幼稚的语言当成笑话扼杀掉。

4、童意的丧失——机械化古人云:写作要使学生“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

然而,许多教师违背了作文教学的规律,为了所谓的“不跑题”,一味地以“标准”要求儿童的作文。

学生很多时候是为了作文而作文,他们经常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一些材料按一定的格式组装起来,形成立意相似、构思雷同、表达接近的“孪生”作文。

这些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套作”,尽管非常规范,但毫无生气,很难令人产生共鸣。

这种机械化作文的背后是植根于教师的价值观的一元化、审美观一元化的思维模式。

这种模式制约了学生作文的思维层次和具体的表达,使本该充满灵气的儿童作文成了一种“机械”产品。

儿童的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面对这些令人堪忧的现状,作为从教人员的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应该对作文的教学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尝试。

所以,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要研究作文教学的出路问题,要想出解决的办法。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出路及对策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

”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非常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生好奇心强,所以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使他们体验到作文的乐趣。

1、“儿童的作文”——关注作文的个性表达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应当具有个性。

也就是说,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是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

⑴童心无忌——作文立意的个性化作文是儿童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该是他们抒发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

可是,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习惯于树立“意义”的灯塔让儿童仰望,把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变成毫无生气的技能训练,就必然会远离作文的本原。

如果我们用儿童的眼光赏识儿童的作文,用儿童的思想宽容儿童的作品,也许我们就能见到一些久违的令我们感动的灵性及悟性。

⑵童趣盎然——作文思维的个性化作文必须有“我思”的触角才能掀开“我”周围的各种迷茫,使作文成为“我”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

首先,我们要开发儿童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思维不可或缺的手段,在作文训练时,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进行续写、改写,想象未来和未知的世界,这样思维驰骋的空间便会越来越宽阔。

其次,要激发儿童的思维裂变。

“文成于思”,构思是学生把习作素材在头脑中进行条理化的一个复杂的过程。

⑶童笔生花——作文形式的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多角度地观察”,“有创意地表达”。

什么是“有创意地表达”?学生的作文不同于作家的创作,教师不要以任何定规去“捆绑”孩子,不要让学生有“作文该不该这样写”的顾虑。

当然,我们的“有创意地表达”即形式创新并不是片面地追求形式主义,它是对作文的外部包装。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给自己的文章寻找一个最有利于表达而又符合自己个性的外部形式,更好地展示自己独特的写作个性。

同时,我们不能把“有创意地表达”定位过高——那样就会人为地造成另一种形式的拔高作文要求的倾向,又一次使儿童作文走上异路。

⑷童言灿烂——作文语言的个性化童年是充满幻想的岁月,儿童并不像成年人那样现实,他们更多地生活在物我一体、精神现实不分的状态。

因此,他们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作家”。

儿童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自己的话语系统,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套话语系统独特而富有情趣,词汇虽然不丰富但很生动,不够规范但有创意,表达不精确但足以描述他们的生活。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文,也是小学作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要求。

也只有训练和发展儿童自己的语言,作文教学才有价值,儿童才有可能对作文产生兴趣。

我们要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真实生活,不要让生动的“童言”变成常见的成人话语的粗糙复制品。

只有这样,儿童作文才能多姿多彩,才有活力,才有灵性。

2、强化创新思维——关注作文的思维训练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⑴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思维的发散性要求我们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

⑵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雪”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⑶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3、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教学模式体系目前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

这种教学模式体系的结构为: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⑴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⑵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让学生的写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

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初稿之后,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

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⑶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交流合作就是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⑷评优激励,激发创新动机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纠缪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闪光点。

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而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

“评优法”的实质就是鼓励。

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而言之,在重视学生写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要注意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兴趣,并有意识地创设写作情景,让学生“海阔天空”地、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学生就能自觉、尽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了。

【参考文献】1、海越:浅谈小学作文教学[J],小学语文,2004,12(21):22—252、李晓明: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J],小学语文教师,2006,11(12):24—273、李永萍:谈小学作文教学[J],2008-04-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