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莽孩儿塔序
1、凄凉的环境渲染写作时凄清的气氛, 烘托鲁迅作序时的悲凉情绪。 2、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者 的新暴行。 3、虽然白莽牺牲已有五个年头了,但 他的形象仍栩栩如生,表现了鲁迅对他 深刻的怀念,也突出了白莽可爱、质朴 的个性和他对革命执著而坚定的信念, 这样的爱国青年却被残害,更增强了鲁 迅对国民党发动派的憎恨之情。 4、点明白莽兄长身份,突出了白莽与 兄长的对立,实际上是与兄长所代表的 统治阶级的决裂,赞扬了白莽的彻底的 革命精神。
三、在这段话里,“微光”,比喻白莽的诗 给广大民众带来冲破黎明前黑暗的光亮。 “响箭”,比喻白莽的诗吹响了战斗号角, 有鼓动性,有振聋发聩的意味。“萌芽”, 比喻在冰冷的世界中透露出春天的信息,给 人们以希望。“第一步”,赞美革命者的勇 敢和开拓精神。“爱的大纛”、“憎的丰 碑”,比喻作品深厚、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思 想内容。“别一世界”,指这些诗不同于一 般文学作品,而属于以文学为武器的革命的 文学世界。这段话,是对白莽诗作的高度评 价。
明确宣示《孩儿塔》出世“有别一种意 义”。
※※※※※※※※※※※※※※※※※※※※※※※※※※※※※※※※※※※※※※※※※※
▲一切所谓圆滑熟练、静穆幽远之作,都 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从思想体系和创作手法上,将《孩儿塔》同 颓废的、腐朽的、甚至反动的作品区分开来。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 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 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白莽的战斗诗篇,是向千百万民众发出的向反动派 进军的动员,预示着革命高潮的来临,所以把它比 作“东方的微光”,比作“响箭”,比作“进军的 第一步”。 当时白色恐怖严重,还是严冬季节,白莽的诗篇向人 们报道了春的消息,蕴涵着勃勃生机,所以把它比作 “冬末的萌芽”。 白莽的诗篇倾吐了对革命者的无限热爱,激励人们 团结战斗,彻底打碎旧世界,所以把它比作“爱的 大纛”。 白莽的诗篇永远记录了敌人的罪恶,永远记录了人 民对反动派的憎恨,好象铭刻的碑文,所以把它比 作“憎的丰碑”。
解题
序,也叫序文、序言、前言。一般写
在正文之前的文章,有的作者自己写 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 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本文即鲁迅为白莽诗作的《孩儿塔》 的序文。
写作背景
1931年2月7日深夜,白莽(殷夫)、柔石等五位 青年作家,被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 《白莽作〈孩儿塔〉序》写于烈士牺牲五年以后。 期间,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九•一八” 事变,“一•二八”抗战,国民党政府对外“不抵 抗”,对内疯狂进行两个“围剿”,1934年10月, 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鲁迅抱着有病之身,始 终斗争在文化战线的前列。但从1936年春开始, 他的病情加重,常常需要卧床。3月10日接到一封 “远道寄来的信”,请他给《孩儿塔》诗集写序, 他“大病初愈,才能起坐”,当天夜里,“夜雨 淅沥,怅然有怀,便力疾写了一点短文”,3月12 日便寄出了,可见鲁迅先生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深 情和对革命事业的高度热忱。
二、书序写作的几个方面:1、写作的 缘由。如本文因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让作 者给白莽的遗诗写序文。2、作者的情 况以及与作者的关系。如文中描写了白 莽的真名、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等情况以 及与自己的交往。3、写作的背景。如: “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 —因为我不能。”4、作品的主要内容、 价值及其意义。如本文中那一段对白莽 诗作的很高的评价,这段话不长,然而 内涵很深,分量很重,是全文的重点。 5、由作者作品而生发开去的感想。如 本文的最后一段,怀念与白莽同样为理 想而牺牲的许多人。
5、这正表明鲁迅先生视白莽为真正的朋友, 与其有着深厚的友情,因为白莽生前未能出 版的诗稿还留存在鲁迅先生处----- 6、“微光”,比喻白莽的诗给广大民众带来 冲破黎明前黑暗的光亮。“响箭”,比喻白 莽的诗吹响了战斗号角,有鼓动性,有振聋 发聩的意味。“萌芽”,比喻在冰冷的世界 中透露出春天的信息,给人们以希望。“第 一步”,赞美革命者的勇敢和开拓精神。 “爱的大纛”、“憎的丰碑”,比喻作品深 厚、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思想内容。“别一世 界”,指这些诗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而属 于以文学为武器的革命的文学世界。这段话, 是对白莽诗作的高度评价。 7、不能。以时间顺序展开。
关于《孩儿塔》
《孩儿塔》是殷夫(白莽)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他的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诗集于1930年编定,其中收入了 殷夫1924年至1929年间的主要作品,共计65首。殷夫 是 ‚左联‛五烈士之一,于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 特务秘密杀害在上海龙华,牺牲时仅22岁。这本诗集 在他牺牲之前未得以出版。 殷夫牺牲以后,鲁迅保 存了诗集的手稿,并为他撰写了序言,但是一直没有 机会出版。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8年12月由人民文 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诗集,但只选了其中的35首,其 余30首随《〈孩儿塔〉未刊诗稿及其他》 一文,同 时发表于1983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 《孩儿塔》中的诗作,形象地展现了诗人青少年时代 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怀。诗中吟诵爱情、讴歌友谊、 抨击时政,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追求光明、 憧憬自由的艰辛历程。鲁迅在诗集序言中称赞殷夫的 诗‚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 是进军的第一步……” 诗作大多表现诗人对现实 的愤激,对革命的执著追求。也有部分作品反映诗人 在学生时代的苦闷和幻灭的情思。
解题
“我的生命,和许多这时代中的智识者一样,是 一个矛盾和交战的过程,啼,笑,悲,乐,兴奋,幻 灭……一串正负的情感,划成我生命的曲线;这曲线 在我诗歌中,显得十分明耀。这里所收的,都是我阴 面的果实。现在时代需要我更向前,更健全,于是, 我想把这些病弱的骸骨送进‘孩儿塔’去。 因为孩 儿塔是我故乡义冢地中专给抛投死儿的所在。我不想 说方向转换,我早知光明的去路了,所以,我的只是 埋葬病骨,只有这末,许会更加勇气。 ‛ —《“孩儿塔‛上剥蚀的题记》二(2-3)回忆白莽生前的形象, 表达作者痛惜之情。 三(4-6)高度评价《孩儿塔》 意义和战斗作用。
质疑探讨,体会感情
1、开篇的环境描写作用何在? 2、第2节‚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 的血迹‛,采用什么修辞?含义? 3、第2节作者对白莽肖像、语言描写用意何 在? 4、第2节作者花费笔墨写白莽哥哥身份用意 何在? 5、如何理解第3节写那么多关于作者的个性、 心情的语句?这与白莽有何关系? 6、分析第4节所用的修辞及其作用。 7、‚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 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其中四个短 语的顺序能否调换? 8、‚惆怅‛是贯穿始终的作者主要情感,造 成原因有哪些?
关于白莽
白莽(1909——1931年),原名徐祖华,一名柏庭, 笔名殷夫、白莽、文雄白、沙菲、洛夫等。浙江象 山人。现代诗人,中共党员。从小好学,9岁能读 各种小说,十三四岁开始写诗。1927年到上海,不 久同党取得联系,同年4月间被捕;秋天,被释放 后入同济大学读书。1927年加入“太阳社”。从事 共青团工作。1929年,再度被捕,后又获释。1930 年春加入“左联”,经常为刊物《萌芽》、《拓荒 者》、《巴尔底山》写稿。1931年1月17日,跟其 他23位革命同志(包括其他4位革命作家在内)一 同被捕,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龙华,时年仅22岁。 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 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他 是我国早期无产阶级诗人。其诗多取材革命斗争, 格调新颖,境界开阔,气魄雄浑,声调激昂,具有 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气息。
这组排比句,以丰富的比喻 (博喻),予以形象的表现集中评 述《孩儿塔》宣传革命、动员革命 的战斗作用和鲜明的思想倾向。语 势酣畅,充分抒写出作家对革命 作家、作品和革命事业的热爱和赞 颂。
思考练习
一、鲁迅产生惆怅之感,一是因为当时 正值暮春,雨声淅沥,感时伤怀;二是 因为一封远道而来的信又使他想到“亡 友”的“遗文”;三是因为觉得自己 “不懂诗”,不能为亡友的遗文写出好 的序言,并且时势也使他不能畅所欲言; 四是因为回忆往事,更觉得与白莽的友 情的难得和可贵。
8、鲁迅产生惆怅之感,一是因为当时 正值暮春,雨声淅沥,感时伤怀;二是 因为一封远道而来的信又使他想到“亡 友”的“遗文”;三是因为觉得自己 “不懂诗”,不能为亡友的遗文写出好 的序言,并且时势也使他不能畅所欲言; 四是因为回忆往事,更觉得与白莽的友 情的难得和可贵。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 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