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十二套密卷 第01卷 中国古代史综合卷(含答案解析)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十二套密卷 第01卷 中国古代史综合卷(含答案解析)

第一卷中国古代史综合卷(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24.夏商周三代时姓与氏分离,姓源于母系氏族且多带女字旁;氏则主要来自父系贵族的封国封地。

战国至秦代以来,姓氏逐渐合并而简称为姓,而氏则专指女子出嫁后的娘家。

这一变化反映了()A. 民族融合趋势促进姓氏发展B. 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C. 女权社会被男权社会所取代D. 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答案】D【解析】“姓”源于母系氏族,多带“女”旁。

“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

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表明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主要考查分封宗法制的解体。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25.学者对秦始皇陵修陵人乱葬坑中的人骨取样进行 DNA 检测,数据显示劳工中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其中大多数来自中国南方,没有样本显示明显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个体。

检测结果还不能为乱葬坑中人骨种族属性下最终的结论。

这一研究说明A. 秦政权的统治政策具有明显地域性B. 秦政权带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色彩C. 现代科技为考古学提供了精确方法D. 现代技术可以拓展史学研究的领域【答案】D【解析】A.题干信息只是个案,不能由此得出秦政权的统治政策具有明显地域性,故不选A。

B.从题干中看不出秦政权带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色彩,故不选B。

C.项说法与题干“检测结果还不能为乱葬坑中人骨种族属性下最终的结论”信息相悖,故不选C。

D.由题干信息可知,通过现代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史实,这表明现代技术可以拓展史学研究的领域,故D正确。

故选D。

26.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

这反映出宋代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B. 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D. 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答案】A【解析】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宋朝参加赴试人数、分配名额以及录取比例呈增长趋势,说明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故A正确。

B.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而是强调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故不选B。

C.题干信息无法推断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而是强调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故不选C。

D.题干强调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与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无关,故不选D。

故选A。

27.关于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史学界记载有雍正四年、雍正七年、雍正八年三种说法;关于军机处前身的名称,史书记载也有“军需房”、“军机房”、“办理军机房”等不同说法,这可以说明()A. 史学家因立场不同记载不一B. 军机处因保密性强记载少C. 清代历史记载没有统一标准D. 历史上没有设置过军机处【答案】B【解析】材料“学界记载有雍正四年、雍正七年、雍正八年三种说法;关于军机处前身的名称,史书记载也有‘军需房’、‘军机房’、’办理军机房’等不同说法”一方面反映了军机处演变的过程;时间的不确定、名称的不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军机处的机密性,故B正确。

题干涉及的是军机处设立时间和名称问题,与“立场”无关,排除A。

CD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28.《水经注》记载,新野有个“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

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既灭,庾氏取其陂”。

樊宏是东汉光武帝的舅父,像樊氏这样的豪族大地主的田庄都不能长久地保有,其他地主的田庄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一现象的出现A. 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弱化B. 表明土地集中现象日益严重C. 源于土地私有可以买卖D. 反映出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答案】C【解析】AD.均在题干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AD。

B.该项说法不够全面和不能反映本质问题,故排除B。

C.依据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可见,东汉初年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较大,即便是豪门大族的田庄也不能长久保有,表明土地兼并趋势不可阻挡,其源头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可以买卖,故C正确。

故选C。

29.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重器,鼎内有现存青铜器中最长的一篇铭文。

清末书法家李瑞清曾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郭沫若也曾评论:“毛公鼎煌煌巨制,抵得上一篇《尚书》”。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该铭文反映了西周晚期的社会状况B. 后世书法文字皆受该铭文的影响C. 该铭文是《尚书》内容的重要构成D. 《尚书》在西周时期即为儒家经典【答案】A【解析】A.由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

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故A正确。

B.项中“皆受该铭文的影响”的说法过于绝对,故不选B。

C.该铭文是《尚书》内容的重要构成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不选C。

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且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不选D。

故选A。

30.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

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

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民众休闲旅游之风盛行B. 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C. 社会服务体系完善D. 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答案】B【解析】A.根据题干“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可知并非是“休闲旅游之风”,故排除A。

B.根据题干“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

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

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可知当时人们出行较为普遍,结合所学可知,商人是进行长途贩运的主体,所以该现象反映了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故B正确。

C.社会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

D.题干并未涉及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故排除D。

故选B。

31.下表为清朝前期对外政策演变简表。

由此可推知,此时( )A.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废止B. 东南沿海潜在危机日益加重C. 中外经济交流完全中断D. 中国开始受到外来侵略威胁【答案】B【解析】A.选项中“逐渐废止”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

B.清廷由有限开放到加强锁国,英国一再请求改善通商遭拒,中外矛盾不断加剧,腐朽落后的清王朝面临的潜在危机日益加重,故B项正确。

C.清廷始终利用广州进行有限对外交流,故C项错误。

D.明朝时,中国即遭到外来侵略威胁,故D项错误。

故选B。

32.春秋时期史书《左传》曾有记载:“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

”这表明当时A. 天命观左右人们的思想观念B. 利用天人感应思想巩固统治C. 社会秩序混乱促进神灵崇拜D. 中国人文理性思想已然萌发【答案】D【解析】A.天命观左右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不选A。

B.天人感应思想出现在西汉,故不选B。

C.从题干中看不出社会秩序混乱促进神灵崇拜,故不选C。

D.由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神明的降临是先民对天地的一种朴素的信仰和敬畏,“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反映了当时以人为本的思想,故D正确。

故选D。

33.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

这种做法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地方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导致了冗官局面、《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干孔子,及干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干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

这种认识A. 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 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C. 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 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答案】A【解析】A.由题干“道...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题干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强调的是魏晋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繁荣,故 A正确。

B.结合所学,题干中的“道”不是道家的道,而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儒家之道,没有混淆儒家与道家思想,故B错误。

C.儒学在西汉经过董仲舒的改良已经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故C错误。

D.题中阐述的是儒家思想在宋代繁荣的原因,而不是道学的发展历程,故D错误。

故选A。

34.清朝蔡澄在《鸡窗丛话》中写道:“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刻选诗或杜诗韩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

识者日:此名书范,宋太宗(976-997)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北宋初年非常重视科技成果推广B. 宋代娱乐场所中已注重科技普及C. 铜活字技术在北宋就已经发明了D. 宋朝之后活字印刷术得到新发展【答案】D【解析】A.“重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娱乐场所”与题意无关,排除;C.“铜活字技术在北宋就已经发明”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古铜方二三寸,刻选诗或杜诗韩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说明活字印刷术得到普及,正确。

故选:D。

35.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肌理粗糙的山石,若隐若现的山泉、瀑布、寺庙、骡匹和行人等细节都极其精微;而南宋马远的《晓雪山行》,占画面大部分的山坡、石块及树木都是逸笔筒洁,呈现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灵气。

这种变化体现出A. 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C. “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精神取向D. 时代变迁背景下画风的世俗化倾向【答案】C【解析】A. 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是平民化和世俗化,题干不符,故排除A。

B.该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排除B。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在政治上的积贫积弱和在文化上的繁盛共存的社会背景使宋代文人的理想往往难以实现,宋代文人因此向内心深处寻找心理的平衡,因而宋代画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田园或荒寒郊野,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宁静、淡泊、超脱的心境,这显示出宋代理学“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精神取向,故C正确。

D.题干的不是风俗画,故排除D。

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41题25分,42题12分,45题15分,共52分)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尽管960年北宋建立,但是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导致交通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受到很大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