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讲案例
案例1
王厂长是佳迪饮料厂的厂长,回顾8年的创业历程真可谓是艰苦创业、勇于探索的过程。
全厂上下齐心合力,同心同德,共献计策为饮料厂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但最令全厂上下佩服的还数4年前王厂长决定购买二手设备(国外淘汰生产设备)的举措。
饮料厂也因此挤入国内同行业强手之林,令同类企业刮目相看。
今天王厂长又通知各部门主管及负责人晚上8点在厂部会议室开会。
部门领导们都清楚地记得4年前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开会议王厂长作出了购买进口二手设备这一关键性的决定。
在他们看来,又有一项新举措即将出台。
晚上8点会议准时召开,王厂长庄重地讲道:“我有一个新的想法,我将大家召集到这里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或看法。
我们厂比起4年前已经发展了很多,可是,比起国外同类行业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来,还差得很远。
我想,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我们应该力争世界一流水平。
当然,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人员等诸多条件还差得很远,但是我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从硬件条件入手,即引进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这样一来,就会带动我们的人员、带动我们的技术等等一起前进。
我想这也并非不可能,4年前我们不就是这样做的吗?现在厂的
规模扩大了,厂内外事务也相应地增多了,大家都是各部门的领导及主要负责人,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然后再做决定”。
会场一片肃静,大家都清楚记得,4年前王厂长宣布他引进二手设备的决定时,有近70%成员反对,即使后来王厂长谈了他近三个月对市场、政策、全厂技术人员、工厂资金等等厂内外环境的一系列调查研究结果后,仍有半数以上人持反对意见,10%的人持保留态度。
因为当时很多厂家引进设备后,由于不配套和技术难以达到等因素,均使高价引进设备成了一堆闲置的废铁。
但是王厂长在这种情况下仍采取了引进二手设备的做法。
事实表明这一举措使佳迪饮料厂摆脱了企业由于当时设备落后、资金短缺所陷入的困境。
二手设备那时价格已经很低,但在我国尚未被淘汰。
因此,佳迪厂也由此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王厂长见大家心有余悸的样子,便说道:“大家不必顾虑,今天这一项决定完全由大家决定,我想这也是民主决策的体现,如果大部分人同意,我们就宣布实施这一决定;如果大部分人反对的话,我们就取消这一决定。
现在大家举手表决吧”。
于是会场上有近70%人投了赞成票。
问题:
1. 王厂长的两次决策过程合理吗?为什么?
2. 如果你是王厂长,在两次决策过程中应做哪些工作?
3. 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某厂零件加工车间主任王真,不久前去某培训处参加一个管理者短期进修培训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胡教授关于群体决策的讲演。
胡教授强调说,根据大量国内外研究结果及实践表明,只要管理者愿意给广大员工参与决策的机会,他们就会集体想出高明的主意。
就是说,在组织内部,应当充分发扬民主,让员工参与决策,自己去做主,制定和他们利益相关的工作决策。
王真觉得这很有道理。
短训班结束后,王真决定在车间内部实施这种群体决策方法。
于是他把车间30名员工全部召集起来,对他们说,因为最近车间添加了新的高效率的自动化设备,以前制定的生产定额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了。
现在想让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新的生产定额为多少才最合理。
布置完后,王真就回车间办公室去了。
他觉得自己不在场,大家更能畅所欲言。
他坚信胡教授讲授的群体决策原理在本车间中的实践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一个小时之后,王真回到车间。
工人们说,他们都觉得原来的定额制定得过高;现在既然换了新的机器,新的定额应该比原来降低50%。
这个结果使王真
大吃一惊,一时不知所措。
该怎么办呢?接受大家的决定吧,车间肯定要赔钱,对厂里没法交待;拒绝吧,失信员工,下次谁还听你的?王真进退两难,只好去登门拜访胡教授……
问题:
1. 王主任的群体决策实践失败,是不是胡教授的理论出了问题?
2. 请分析王主任决策失败的主要原因?
3. 如果你是胡教授,你会给王主任什么样的建议呢?
在20世纪90年代,与其他美国国防工业大公司一样,洛克威尔公司(Rockwell International)感觉到了美国军事费用缩减所带来的压力。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五角大楼的武器和设备(如:导弹、坦克、卫星等)的购买量仅为20世纪80年代购买量的50%。
这样的组织外部环境给洛克威尔公司的业绩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管理者必须找到一项新战略以应对这一威胁,改善公司业绩。
在公司CEO唐纳德·比尔(Donald Bell)的领导下,洛克威尔公司采取了一项带领公司进入21世纪的新战略。
比尔于20世纪60年代加入洛克威尔公司,30岁时开始负责公司的电子部门,1987年成为公司的CEO。
他是公司从主要依赖军事开支向民用工业和消费品转型战略的主要推动者。
例如,通过购买诸如A1len Bradley和Reliance等实力强大的公司,比尔使洛克威尔公司进入了工业自动化领域。
每当洛克威尔购买一个新公司以后,比尔都会为新公司提供洛克威尔公司拥有的大量技术和电子领域的支持,从而使新公司变得更加强大和富有竞争力。
洛克威尔公司曾经设计建造了B-1轰炸机、阿波罗太空飞船、航天飞机。
这家公司在新产品创新方面拥有大量的技术与技能,并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的工程师队伍。
比尔的目标是将洛克威尔公司在军事领城所积累的技术应用于众多新领域的产品开发。
一些分析人士对比尔所做的收购持批评态度,认为比尔没有一贯的目标和愿景。
他们声称,在很多公司决定集中于某一专一领域的时候,比尔则建立了一个包括军事电子、自动化产品,印刷出版、航天飞机发动机、传真机芯片、塑料、通讯等众多领域的多元化王国。
分析人士认为比尔也许过高估计了他运营这样一种高度多元化业务组织的能力。
同时,他们也怀疑洛克威尔公司是否仅仅依据其在军事工业的成功,就一定具有成功运作如此众多业务的能力。
比尔则表示,他和他的管理团队对于洛克威尔公司进入何种业务有着明确的评价决策标准。
首先,他们只收购明显处于领导者地位的行业业务。
其次,他们依据长期盈利机会(长达10年或10年以上)概念和技术对每项业务进行评价。
批评人士则回应说,环境是高度不确定的,比尔和他的管理团队不可能预测相关项目末来的回报情况。
但是,洛克威尔进入自动化领域的行动取得了成功。
在洛克威尔公司将其高新技术和资金注入Allen Bradley和Reliance公司后,公司获得了工业电子市场30%的市场分额。
现在,这些公司的利润占到了洛克威尔国际公司利润来源的50%以上。
这仅仅是一种运气,还是使洛克威尔公司成为高科技领头羊的一系列战略胜利的开始呢?
问题:
1.根据决策制定的程序,评价比尔的决策方案。
2.比尔可以考虑用哪些方法进行更科学的决策?
3.你认为比尔带领洛克威尔公司正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吗?他将来可能遇到什么样的机会或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