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市“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全市“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全市“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十二五”规划是我市站在新起点,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五年规划,根据省统一部署和市领导指示,市发改委专门下发文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

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客观评价《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评价判断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提出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对于确保顺利完成《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实现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全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将我市“十二五”规划评估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前两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两年来,在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省九次、十次及市十二次、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的这一主题,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1、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到201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1.41亿元,年均增长10.85%,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212元,跨越7000美元关口,达到7638美元,比2010年增加1379美元,年均增长9.9%。

地方财政收入保持增长,2012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2.02亿元,年均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8.05亿元,年均增长11.92%。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7.1:60.4:32.5调整为2012年的7.0:57.8:35.2,服务业提高2.7个百分点,超过规划确定目标。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家,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60万亩,比2010年分别增加4家和3万亩;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9%,较2010年提高2.8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继续高速增长,截至6月底,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9家,比2010年增加179家;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41.2亿元,增长29.9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6.37%,比2010年明显提高。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今年上半年,非钢产业实现增加值91.5亿元,同比增长17.9%,比钢铁产业增速快4.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1.9%,多年来首次超过钢铁产业,这对于以钢立市的全具有里程碑意义。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GDP综合能耗两年下降21.6%,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10.8%和7.9%,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全市克服信贷、土地、新开工项目等约束条件越来越紧的困难,抓投入,上项目,前两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791.16亿元,年均增长21.75%,高于“十二五”规划预期18%的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27.03%,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5.3个百分点。

大项目建设取得实效,2012年全市有大项目394个,总投资1984亿元,当年完成投资424亿元,占当年计划投资的66.36%;截至2013年6月底,全市共有大项目430个,总投资2455亿元,已完成投资274亿元,占全市500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54.77%。

开工建设了总投资90亿元的中天科技园、70亿元的珅诺基生物医药、50亿元的云谷电子商务物流园等一批个头大、质量高的项目,经济发展的后劲明显增强。

4、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两年完成引资34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3%,其中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

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扩大,两年新增境外投资企业9家,2012年对外投资额达到4010万美元,比2010年增长40%;境外劳务输出2175人,比2010年增长39%。

受世界经济低迷影响,进出口有所下滑,2012年,进出口总额为21.28亿美元,比2010年下降19.7%。

5、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市是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城镇化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今年,市里出台了《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的实施意见》,对下一步城镇化工作作了安排部署。

2012年城镇化率由2010的51.5%提高到54.17%,分别比全省和全国高2.08和1.57个百分点。

城市特色进一步突出,围绕“四城四区”建设,2012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比2010年增长19.2%,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1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23平方公里。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6、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56%和14.46%,高于预期增速。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两年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1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3.6万人,城镇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标准均高于省规定水平。

每年为民办的“10件实事”顺利推进。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较快。

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前两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低于“十二五”规划目标,人口素质普遍提高。

二、发展措施及政策效应评估两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加快建立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更加注重加大投入和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显著提高全市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人民富裕程度。

实践证明,这一系列发展战略和工作方针符合国家、省的大政方针和我市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正确有效的,已经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一)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面对我市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相继开展“大项目建设推进年”、“大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全力以赴抓投入、促调整、保增长,以大项目建设的大进展、大成效促进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大优化,推动全市经济的大提升、大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6月底,全市在建大项目430个,完成投资274亿元。

通过深入实施大项目建设提升,全非钢产业发展明显加快,2013年上半年,在建项目中,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项目达到266个,占全部项目的62%;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占比达到70.2%,服务业项目投资占比达到15.49%。

在105个投产的非钢产业项目带动下,全市非钢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增加值的比重首次过半,大项目建设对全市转调扩增上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我市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三大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稳定发展。

全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总体思路,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机械,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现了农业稳定发展。

一是,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

2012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29万亩,比上年增加1.79万亩,粮食总产30.14万吨,增长11.7%;2013年上半年,夏粮再获丰收,小麦单产总产均创十年来最好水平,小麦总产预计达到8.6万吨,增长3.3%。

二是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2012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家,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60万亩。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9%,较2010年提高2.8个百分点。

2013年上半年,新发展市级龙头企业7家,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

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48家,累计达到917家,入社社员6万多户。

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4.9亿元,增长3.3%。

工业较快增长。

全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以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把提高质量效益、增加财税收入作为重要取向和考核依据,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强化政策引导、技术支撑、环境保障,提高科技和品牌贡献率,推进传统工业优化升级。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优化产业集聚环境,突出优势和特色,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我市工业实现了较快增长。

2013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0亿元,增长15.5%。

工业经济效益恢复性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0亿元,增长18%,实现利税29亿元,增长50%,利润14亿元,增长10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迅速增长,截至6月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9家,其中上半年新增70家,新增企业实现产值21.5亿元,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2.9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上半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0%,超额完成任务。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实现新突破。

全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优势,科学判断未来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支持和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强化核心关键技术开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地向产业链条高端方向发展。

着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扩大产业规模。

重点扶持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生物及医药、航空运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了新的经济支柱。

201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0%以上;培育龙头企业30家,其中产值过50亿元的1家,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市新的增长点。

服务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全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实施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服务业“三大载体”建设,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我市服务业得到了平稳较快发展。

2012年,交通物流、旅游、商贸流通、银行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六大重点行业实现税收21.1亿元,同比增长13.54%,占服务业全部税收的86.3%。

2012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2.01亿元,同比增长9.7%,占GDP的比重达到35.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