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答》解读

《回答》解读

回答——觉醒时代的先锋号
09021204 张丽筱一九七六年,一个叫北岛的年轻人在一首题为《回答》的诗中重重地写下“我—不—相—信!”的呐喊,成为那一代人觉醒、怀疑和反思的先声。

《回答》是一封与已逝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更是那个觉醒时代的先锋号。

在那激愤和决绝的诗中,北岛追问的是什么,想回答的又是什么?北岛说“告诉你吧,世界”,他想回答的是“世界”。

“世界”之于北岛,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蓝天白云,也不是善良纯真,而是那沉闷的社会现实,那充满悖谬的十年浩劫。

《回答》是北岛对当时一九七六年前后谎言盛行,压制心声,不敢说真话,一旦说真话就可能遭到巨大迫害的文化上集权世界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对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回答。

《回答》的出现,从一开始就让“卑鄙者”和“高尚者”进行对比,并让对比的结果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卑鄙者可以用卑鄙的手段在世界上畅行,而高尚者的高尚却没有立足之地,唯一的结局就是走向墓地。

这就是那个时代真正的荒谬和黑暗。

如此大胆的披露,北岛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他道出了无数想说却不敢直说的人的心声,使人刻苦铭心。

他将“卑鄙者”和“高尚者”摆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去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合常理的结局。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天空是“镀金”的,并且“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原本的世界已经变得混乱不堪,人们安于表面随波逐流,不敢说真话做实事。

在这黑暗的笼罩下,只有“死者”在揭示着黑暗的实事,却没有人站出来去捅破它。

人强大的适应本能,在这里变成了到处歌功颂德,到处粉饰太平,已经麻木到对这混乱局面视而不见。

置身黑暗世界的北岛对此提出了疑问:“冰川纪过去了”“好望角发现了”,这个世界应该从冰融走向温暖,应该扬帆远航走向新的世界。

它明明已经经历过巨大的变革、阵痛,一个旧时代曾被庄严地宣告死亡,为什么仍然“到处都是冰凌”,为什么千万艘船只还在死水中相竞?
北岛想要这样回答世界。

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和其他人那样违背着自己的意愿而活,不是为了在虚伪的歌功颂德中而活。

他肩负着捅破黑暗的使命,用挑战者的姿态挑战一切的黑暗和不公。

他要判决这世界,即便只是孤独的批判者也义无反顾。

他“只带了纸、绳索和身影”来到这世界上,要用自己的诗来审
判这世界,在纸上写着自己的挑战宣言。

他要用绳索来处决那虚伪的世界,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和决心。

在他看来,如果有人必须要为追寻光明的未来付出生命的代价,那便可以是自己。

理想之于他,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为此,牺牲又如何?
带着这样的勇气、智慧和信念,北岛展示了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他在一片死寂、冰凉、规则混乱和缺乏公正的世界里,以一种理性的声音,开始对世俗世界审判、否定和挑战。

“我—不—相—信!”,这是从迷雾中走出来的人对“文革”的呐喊和坚定信念的表达,纵然挑战再艰巨再苦难,也有承担这一切苦难的决心,也决不妥协和屈服,也仍然要顽强抗争。

假定的“第一千零一名”,表达了他无比顽强的决心和执着的追求。

北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不相信”。

他用连续的“我—不—相—信!”去回答世界。

这种愤怒的呐喊响彻云霄,显示了叛逆而毫不妥协的意志。

他否定了空洞的社会理想和统治者的谎言,肯定了崇高信念和客观规律。

这一连串“不相信”,代表了善良与正义的呼声。

在对自己完全相信的基础上,他敢于如此直白质疑。

在对这个病态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他对生活重新选择,选择向这个社会抗争。

这种决绝的怀疑和反抗,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同情。

即使有太多的反抗者和挑战,他仍然愿意做其中的一员,为挑战者的队伍增添一份力量。

北岛愿意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愿意“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这是为了人类苦难而独自承担痛苦的英雄。

如果民族再生需要付出代价,那么代价即便是“海洋决堤”“陆地的上升”的痛苦,他也能承担。

对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都让他坚定地相信希望就在前方。

这样的胸襟感动天地,拥有这样灵魂的民族必然可以找回自我,生生不息。

但这一切,都需要用反抗和随时准备牺牲的精神为前提,都需要敢于正视眼前的黑暗和历史,因为等待他的也许是一个悲情的结局。

这样的回答,最终让我们对未来新的转机充满希望。

“闪闪的星斗”“缀满天空”,“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是一个民族悠久而坚实的力量。

这既是历史上人们对理想追求的写照,也是未来人们永恒向往的暗示。

这声回答唤醒了沉睡的人们,让人们看到希望,重新激发华夏文明的活力,去追求漫天星光和纯洁的天空。

这就是《回答》,北岛诗歌中最真实的、最成功的代表。

他以一种“觉醒者”的姿态出现在当时的文坛。

无论是对诗歌传统的反思还是诗中喊出的独立的、自
我的声音,都带给那个时代平地惊雷的震撼。

一九八零年,北岛说:“诗歌面临着形式的危机,许多陈旧的表现手法已经远远不够用了。

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前景。

我试图把电影蒙太奇手法引入自己的诗中,造成意向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

另外,我还十分注重诗歌的容纳量、潜意识和瞬间感受的捕捉”。

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北岛在诗中通过意象的接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用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

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为他诗歌的主题。

诗歌大量运用象征手法,许多意向具有鲜明的色彩,有明确的意义指向。

“镀金的天空”是辉煌表象掩盖下那个时代真正的黑暗,人性被扭曲成“弯曲的倒影”四处凋落;“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这是希望与绝望的对抗;“我——不——相——信!”是对黑暗势力的炮轰,激烈而坚定,用善良和正义的呼声激起人们的抗争之心。

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会来临,会有“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诗中那新颖的意象和丰富情感的巧妙组结,清醒的思辨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成就了北岛独特的抒情方式,让诗歌在当时显得与众不同。

经历了“文革”的动乱时期,北岛看到“文革”的黑暗,对人的摧残,这让他对现实社会充满了怀疑。

“怀疑一切”是理性的根本尺度,是“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

纵然有“文革”这样的经历,但“文革”没有让北岛的精神世界因此而颓废,在他看来,他的精神始终是自由的,因而他敢于反叛,敢于向现实世界说“不”,敢于向时代喊出了自己的“声音”——“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因为北岛他相信还有善良和正义,还有未来和理想,有那个漫天繁星下逐渐苏醒进步的世界。

这样的理性的意识,让北岛肩负起一种责任感,愿意在绝望的环境中承担一切苦难,愿意加入挑战者的队伍中为这份“相信“义无反顾。

纵然可能是悲情的英雄,他也心甘情愿。

在诗中,北岛所表现的内心痛苦总是和社会环境所联系,而他在诗中所传递的那份真诚的责任光芒,让无数人动容而觉醒,加入到全新世界的建设中,发出觉醒的自我宣言。

这些独特,使得《回答》的成功毋庸置疑,它的出现也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
开始。

朦胧诗在思想内容上一反传统,注重自我表现,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

在艺术特征上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一反传统诗歌注重比喻的手法,还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

显然,这些多能在《回答》中得到体现,因而《回答》可以说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北岛的诗歌,深沉、冷峻、凝重,他所塑造的英雄,用孤独和高傲面对社会和人生,怀疑和挑战一切现有秩序,表现近乎绝望的反抗。

《回答》让我们看到了北岛想承载的国家和民族振兴的使命,这也是朦胧诗出现的目的之一。

但以北岛《回答》为代表的朦胧诗最主要的贡献,还是让诗回到了诗歌和个体本身,解决了“自我”的问题,使“我”成为主体。

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让北岛用他那强烈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与挑战精神,对社会提出质疑,发出呐喊。

他又用一个北岛式的“理性世界”,在所有的“不相信”中找到“相信”的理由。

他用“我——不——相——信!”的精神,唤醒了一个时代甚至更长时代的人们,向他们发出时代觉醒的先锋号。

他的独树一帜,在历史的长河中,终会像那璀璨的明珠,发出夺目的光彩。

现在,我们要做的,只需静静等待,去感受那冷峻的诗歌中所蕴含的汹涌波涛,去喊出心中的自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