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郁达夫、郭沫若、 成仿吾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 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 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 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 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 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 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 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 族解 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 的家乡建亭纪念。
思 考
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 与时代背景有关
与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 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 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 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 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 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 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 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 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 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由于 心情使然,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 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有些灰暗,但 正是这种清、静、悲凉让他难割难舍,这正是故都 情结,家国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 的生命之味。
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征?面对两种不同的 秋色,作者的感觉如何?
北国的秋 南国的秋
眷 清、静、悲凉 恋 (能饱尝一尝) 故 都 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 的 秋 赏玩不到十足 )
阅读3-11段,思考: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象的描写 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
秋院
清晨静观 碧空驯鸽,牵牛秋草
郁 达 夫 旧 居 图
写作背景
郁达夫(右)郭 沫若(中)斯诺 在一起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 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 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 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 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 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 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 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 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
“衰弱”“残声”
侧重写悲凉
“息列索落”、 (有境地的宁静,也 “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有情和境的悲凉。) 京味的话秋凉 (落寞和感伤)
“淡绿”“微
清、静或衰退的的淡色
默读第12段,用原句概括这段议 论性的文字的内容,并讨论它在文中 的作用。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 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 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 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 颂北国之秋。
走过故都的秋 走向……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心的宁静)
(境的悲凉) “一椽破屋”、“破壁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 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 寞。
(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秋色
秋 韵
秋情
秋天是一位安恬的恋人,她轻轻 的来,轻轻的去,她不愿带走任何一 片云彩。她静谧、素朴。她不喧闹、 不招摇。她是熠熠星空中看不见的牧 神,吹奏着幽深的笛音。笛音在过滤 了尘埃,消弥了杂芜的淅沥秋雨里飞 翔穿行,无界无障,似要寻求生命本 真的意义。
郁达夫
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李亚权
②在北平即使不出去吧……感觉到十 分的秋意。 思考:从这里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 “主观色彩”? • 惬意、沉醉(一种文化人幽静恬适的审 美心理) • 孤单(隐士之风,对社会的洁身自好, 对秋光秋花的孤芳自赏)
③像花又不像花的那一种……极柔软的 感觉。 思考:从这幅落蕊图中,你品味出作者 怎样的感情?
•无边落木萧萧下 •秋风扫落叶
→ 壮阔 荒凉 →
•极微细极柔软、无声无味的落蕊
→ 孤独、落寞、感伤情怀
④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 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思考: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 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 个字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 几个角度入手的呢?
思考:
从前面的画面中,我们知道故 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 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 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品味语言
①我的不远千里……饱尝一下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思考:作者饱尝到了故都怎样别具一格 的秋“味”?
• • • • • 天色——很高很高的碧绿 花色——多蓝白 蝉鸣——衰弱的残声处处可闻 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都市闲人——侃得有味,缓慢悠闲的声调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闲话秋雨 胜日秋景
清 静 悲 凉
神往眷恋之情 忧思落寞之感
香山红叶
颐和园
昆明湖
故都的秋景 本应是多姿多彩 的,而作者为什 么不写红叶似火 的香山、游人如 织的颐和园、明 澈如镜的昆明湖 而只选取了表现 “清、静、悲凉” 的景物来写呢?
关于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人认 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 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 理由。
郁达夫曾这样形容自 己的生活:“每天吃点精 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 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 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 易,总之懒得动。”他此 时提倡“静”的文学,写 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遁 世文学”。
个人性格:抑郁善感 作品创作:感伤情怀 主观色彩 浪漫主义倾向 代表作品:《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课文结构图:
一(1—2):抒发感慨,向往故都之秋
秋晨院落
故 都 的 秋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二(3—12):
秋雨话凉 秋日胜景 从理喻的角度赞美故都的秋
三(13—14):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
课文题旨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 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 “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 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 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 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 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 郁、孤独的心境。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 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 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 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 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 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象, 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 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 强烈的主观抒 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 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社 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 势和 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 丽、酣畅的风格。
品味散文语言 体会思想感情
整体把握课文
①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 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并说明理由。 ②你认为本散文中起提纲挈领、统 摄全篇的作用的“文眼”是哪一句? 为什么? ③你觉得本文哪些句子或哪些语 段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思考: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一切景语皆 情语也 ——白居易 ——王国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琵琶行》
•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 语言和情感。 ②把握景物的形象特征,弄清景与 情的关系,领会意境。 ③联系背景,便于深入体会从作品 中折射出来的思想和感情。
秋槐 落蕊轻扫 落蕊秋意,槐下秋情 秋蝉 秋蝉残鸣 秋蝉啼唱,残声报秋 秋雨 闲话秋雨 秋风秋雨,闲人话秋 秋果 秋日胜景 胜日佳果,清秋奇景
秋 晨 院 落
秋 槐 落 蕊
秋 蝉 残 声
秋 雨 话 凉
秋 日 胜 果
这几幅秋景图是 如何突出故都之秋 (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
看得到……碧绿的天色, (境的清静) 听得到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日光
南国之秋 特异的地方
廿 四 桥 的 明 月
钱塘江的秋潮
普 陀 山 的 凉 雾
荔枝湾的残荷
朗读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两段,思考:这两段写 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两段主要写南国之秋的色 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
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文章前两段的总起部分和后面总括 部分在什么关系?
结构上,首尾呼应。意境上: 总括部分强化升华了作者所要抒 发的情感。
明确:①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②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 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 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 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 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 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 长,明了于胸。
课文学习重点
①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了解文章
“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以景 显情的写作特点。 ②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 的优美景致。 ③理清课文中的“形”,并领悟蕴含于形 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 的辩证关系。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 浙江富江人。一八九六年出生在一个 知识分子家庭。十五岁开始创作旧体 诗并向报刊投稿。一九一三年留学日 本 一九二一年,与郭沫若、成仿吾 张资平等人发起了创造社。七月,发表第一部小说 集《沉沦》,一九二三年七月,发表小说《春风沉 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 象的作品之一。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 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 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