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师: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们的无限情思。
秋天里,有人感伤,有人豪迈。
历代文人们关于秋天的诗句有许多,请同学们说出几句。
学生1: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学生2: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
学生3: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学生4: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教师补充: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可算是文人悲秋的最早的诗歌了。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也是情景交融的佳句了。
这些都是悲秋之作。
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写出了文人豪迈的情怀。
看来,文人们眼中的秋天各有特色。
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天会呈现什么样的色彩呢?(出示幻灯片:课文题目《故都的秋》)。
师播放录音朗读,要求同学们认真听,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听了朗读,我们发现,故都那么多的风景名胜,作者很少提及,如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更是只字不提。
那么,他关注的是什么样的秋景呢?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生: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师:出示幻灯片——清、静、悲凉。
师: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看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故都的秋景?
生浏览后齐答:3——11段。
师:指名一位同学朗读3——11段,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听,男同学勾画作者描写的景物,女同学勾画表示景物色彩的词语。
提问:这些景物可概括为几幅图景?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一学生朗读。
读完之后学生讨论。
师:请第一小组(男生组)代表发言。
生:可概括为六幅图,依次为:蓝天白鸽、槐树落叶、秋蝉残声、秋风、秋雨、秋天果树。
师:请第三小组代表发言。
生:我们小组认为可概括为五幅图景,分别为: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残鸣、秋风秋雨、秋天果树。
师:出示幻灯片五幅图景。
第一小组同学的秋风、秋雨可合并为一幅。
这五幅图景,都有表现悲、凉、清静的意境的。
如疏疏落落的长草、一点声音也没有的槐蕊、蝉的鸣叫、人的应答声等。
师:这些景物,作者给它们涂上了什么色彩?指名一女生回答。
生:有蓝、白、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等。
师补充:还有灰,“灰蒙蒙的天底下”。
(出示幻灯片色彩)
师:这些色彩偏重于冷色调。
正象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师:当代诗人梁小斌在《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这样抒情:
秋天象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河流两岸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
我们来看看,《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可是作者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生1:这和作者的经历有关。
他喜欢这样的景物。
这些景物和他的心情相合。
生2:是那个时代影响了他这样去写。
师:对。
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出示幻灯片作者简介)。
郁达夫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
7岁入私塾。
家中有藏书4万卷,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全都读过了,因此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
青年时代,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
作为一位多才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诗词都很有成就,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
在文学上,他提倡“静的文学”,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
”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
这篇散文,秋中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当然,这样说也就是和他的个性有关了。
郁达夫性情沉静,有些忧郁的气质。
另外,也与写作背景有关(出示幻灯片背景介绍)。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
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师:以上我们从色彩等方面鉴赏了郁达夫笔下的秋景。
郁达夫写景、状物、抒情选取的景物多带有凄凉、破败、萧瑟的特点,这种选景手法在别的作家作品中也有,你记得哪些?
生思考,有答闻一多的《死水》,有答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师:出示幻灯片《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的《秋思》似乎随意拈来几种景物入诗,便做成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
我们仿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曲牌,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写一首小诗,过一下当诗人的瘾。
学生做诗。
提问一学生,答:长草小院牵牛,槐蕊枣树驯鸽。
残蝉风雨人声,故都景物,胜过南国许多。
师:不错,有意境。
看你们这样有兴致,我也想当一回诗人了。
吟诵:小院破屋浓茶,青天碧草蓝花。
鸽飞蝉鸣雨下,天真凉啦,故都胜似老家。
(学生鼓掌。
满堂喝彩)。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和第12——14段,提问:
文中除了大量描写北方的秋景外,也写了江南的秋天,说说南国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生: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师:(出示幻灯片慢、润、淡)
师:为什么要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生:为了和北国的秋作对比。
师:(出示幻灯片答案)烘托对比北国的秋天。
师:以南国的慢、润、淡烘托故都秋色的味浓厚。
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
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篇散文,郁达夫以他鲜明的思想,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北国之
秋图。
为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宝库增添了色彩。
请同学们课外阅读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