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社会工作大学生实习的实效性调查分析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选题背景:笔者之所以选这个题目,归因于自己假期中的实习和就业过程中的经历,笔者发现在面试过程中,就业单位非常关注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在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实习是一个很好弥补我们工作经验缺失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机会,这有利于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有利于提升自己的能力的同时为实习基地创造价值,也为以后的就业创造机会。
结合一些所见所闻,笔者更加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实习的现状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所获得的实际效果。
另外,就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针对大学生实习的实效性研究并不多见,这也是本文之所以选择大学生实习的实效性来进行研究的原因所在。
选题意义:据了解,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60万人,较2010年增加了近30万,加上约150万的往届待就业毕业生, 2011年毕业生就业人数有望达到历史最高值。
迎难而上还是另寻出路是许多毕业生面对的难题。
而麦可思研究显示,各类院校有实习经历较无实习经历的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高4个百分点,工作能力满足度也高出2-3个百分点。
实习使大学生在工作经验与能力上有了一定优势,可以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自然容易被考虑优先录用。
学校与职场、学习与工作、学生与员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角色的转化过程中,人们的观点、行为方式、心理等方面都要做适当的调整。
实习正是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大家接触到真实的职场。
有了实习的经验,以后毕业工作时就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完成学生向职场人士的转换。
曾经有公司做过一项调查《雇主如何选择应届毕业生》,参与的公司包括外企、国企和民营企业,规模也有大有小。
有一个题目是让他们选择看重的方面,包括学校、专业、成绩、证书、实习经验、社会实践、户口等。
结果不同性质与规模的公司侧重点有较大的不同,唯有一个要素是所有公司都重视的,那就是和应聘职位相关的实习经验。
所以,如果在大学期间有相关的实习经验,在找工作时会有很大的优势。
正是实习经验对未来的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提高实习的实效性也显得相当关键。
提高实习的实效性,包括让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深化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从多方面提高实习的实效性。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研究目标:本次论文诣在通过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实地调查,及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大学生的实习现状,倾听大学生自己的心声,希望他们的专业知识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使他们在未来的就业中具有优势。
同时向招聘单位企业提供一些反馈信息,促进大学生与招聘单位企业的双赢。
再次,笔者希望本次调查能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实习的关注,为大学生的就业做准备,以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一、引言二、概念界定(一)实习(二)实效性三、调查的基本情况四、大学生的实习现状(结合问卷及访谈)(一)自我提升方面(二)实习基地服务方面(三)学校体制方面五、大学生实习的实效性调查分析的两点结论性发现(一)稳固的实习基地让实习更具实效性(二)对实习的认识偏差是影响实习实效性的关键六、解决大学生实习的实效性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大学生自身的重视与认识(二)实习基地的建设(三)学校方面的强化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1、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以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法和访问法为主,根据大学生实习的情况,制定调查问卷,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抽样调查,再采用“目的性抽样”的原则选取那些能够为本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大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获取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及访谈资料的分析,了解大学生实习的现状,发现影响大学生实习实效性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力求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2、技术路线与实验方案:第一阶段(2010年11月中旬-2011年1月上旬):准备、启动阶段课题相关资料、信息的搜集、学习,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外文翻译和文献综述,为论文的撰写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1)2010年11月中旬商定论文题目,构思论文提纲(2)2010年12月中旬完成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外文翻译和开题报告第二阶段(2010年12月下旬-2011年3月初):初步完成调查与访谈,上交论文初稿。
第三阶段(2011年3月初-2011年4月30日):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并最终定稿。
第四阶段(2011年5月8日-2011年5月下旬):论文评阅并接受答辩。
四、中外文参考文献[1] 申云同.浅议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03-0073- 02.[2] 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7,(4).[3] 李惠.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 .[4] 蔡景华.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运行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 (11).[5] 刘长海, 罗怡.论服务学习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5,(3).[6] 张群, 张建荣. 从社会实践看大学生能力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 (4) .[7] 潘砚青,王海.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德育研究,2007,(9):146.[8]周娜,杨韬.《高校学生实习工作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1)[9]3.钟秉林:《全社会都来关心大学生实习》,http:∥WWW.eo1.on/jiuye_zhn_4342/20060323/t20060323—81292.shtml。
[10]8.吴明革:《大学生选择毕业实习方式的动机分析》,《管理观察》2008年第8期.[11]1.周其凤:《亟待建立长效的大学生实习制度》,《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2期。
[12] 4.马金山:《当前大学生实习满意度较低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文献资料~2008年8月号下旬刊[13] 朱永永.大学生实习与就业能力调查分析[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8-10.[14]刘会军.《大学生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5] 刘美君,陈酷,李吴昱.《大学生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时代人物.2008(3)[16] Callanan,G.and Benzing,C.Assessing the roleof intern ships in the career——oriented employment ofgraduating college students U].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4,46(2):82-89 [17] A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vocational guidance programs within the Air Force that assist the retiree in obtaining a second career[microform] /Ernest Edward Bryant. [J]. Bryant Ernest Edward.., Ann Arbor, Mich. :UMI,1977[18] Brooks,L.Cornelius,A.,Greenfield,E.&Joseph,R .The relation of career—related work or internship ex—periences to the career developm ent of college seniorsⅡ].journal ofVocational Behavior,1995,46:332—49.Accounting Education, 2001, 0963-9284 五、研究的整体方案与工作进度安排(内容、步骤、时间)经过对论文的大致设想,预计完成步骤如下:第一阶段(2010年11月中旬-2011年1月上旬):准备、启动阶段课题相关资料、信息的搜集、学习,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外文翻译和文献综述,为论文的撰写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1)2010年11月中旬商定论文题目,构思论文提纲(2)2010年12月中旬完成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外文翻译和开题报告第二阶段(2010年12月下旬-2011年3月初):初步完成调查与访谈,上交论文初稿。
第三阶段(2011年3月初-2011年4月30日):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并最终定稿。
第四阶段(2011年5月8日-2011年5月下旬):论文评阅并接受答辩。
六、研究的预期目标及主要特点及创新点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211院校)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85.6%)高1个百分点,但仍比2007届(87.5%)低0.9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长,来源于读研而非就业。
而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则与本科差距缩小,全国示范性高职就业率甚至高于普通本科院校。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如果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大学生在实际就业中增强优势,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因此,本次论文的预期目标就是通过自己对大学生的实习基地的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实习实效性的一些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并能着手加以解决,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尽一点绵薄之力。
本次论文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将自己投入到实地发生的各种事情中去,认真倾听大学生自己的声音。
根据大学生实习的现状,将当前的社会背景与研究的问题结合起来。
研究的主题符合社会实际,能反应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能引起社会的警醒,这也是本次论文的主要特点和创新点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