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
1100 2526 2000 610 1000 750 800 308 1190
正常血浆pH值:7.35-7.45
常见药物PH值
药物 5%GS、10%GS、50%GS 0.9%NS 5%GNS 复方氯化钠
Na HCO3 20%甘露醇 低分子右旋糖苷 多巴胺 10%KCL
渗透压 PH=3.2-5.5 PH=4.5-7.5 PH=3.5-5.5 PH=4.5 PH=7.5-8.5 PH=4.5-6.5 PH=3.5-6.0 PH=2.5-4.5 PH=4.5-6.5
机械性
各种机械冲击原因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症反应。
细菌性 穿刺部位感染,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任何生埃、玻璃屑细菌入血,都 会使血管壁变硬发炎。或导管逆行感染。
血栓性
导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栓形成,或输液微粒形成栓子。
Part 02 静脉炎的原因
静脉炎的原因
原因:药物因素
PH
渗透压
输注速度
①正常血浆pH值:7.357.45
②输入药物会造成血浆pH 值改变
③过酸过碱均会造成血管 损伤 药液ph值7ー7.4时静脉炎 发生率显著下降
血液渗透压:
液流>血流会引起机械性静脉
280-310mOsm/L
炎,同时会导致渗出引起化
药液渗透压越高,静脉刺激 学性静脉炎。
越大
部分静脉流速
渗透压低于450mOsm/L,发 外周小静脉5ml/min
3级
静脉可触及一条质硬的条索,触痛明显,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皮肤温度高
。
4级
除了第3级出现的症状以外,静脉周围组织出现细菌性炎症,皮肤破溃,
并且出现化脓渗出。
静脉炎的分类
化学性 药物稀释不足、液体酸碱度过高,导致血管内膜受损,管壁通透性增 加,药物容易渗入皮下间隙引起静脉毛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 致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发生静脉炎。
若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冷敷再热敷症状可缓 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需拔除。
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
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处理原则
穿刺,化疗药物及高滲药物选择弹性好、回血畅的大中静脉
避免消毒液过度,选择隔水、透气性好的敷贴。
严禁在瘫痪、手术肢体进行输液避免在输液侧肢体测量血压
留置针封管的正确方法/封管液的配置 留置管道的材料:选择合适型号留置针
避免关节处
X
静脉炎的预防
感染因素预防
操作环境的浄化 玻璃安瓿的正确切割 正确抽吸药液 输液配制针头的选择 橡皮胶塞的使用 安装输液终端滤器 正规消毒 保证使用的物品均在有效期范围内,从液体的配制到输液 完成的整个护理工作中,护士都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规程 同时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流通,以减少细菌的产 生,避免交叉感染。
其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 疼痛、红肿或局部静脉呈条索状, 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 痛,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 是静脉输液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病理改变
静脉输注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药物或 因机械直接损伤静脉壁。
长期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流瘀滞等, 导致血管内膜损坏形成血栓,迅速导致 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
概念
何为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炎?
静脉炎是由静脉输液中输入浓度 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或静脉内长期放 置剌激性较大塑料导管引起局部静脉 化学性反应,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 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引起局部静脉的 损伤感染、药物因素、机械损伤、微 粒污染及物理因素等均可引起静脉炎。
定义 定义:是指静脉内膜的炎症,是一 种进行性的并发症。
②一定亮度光照下,肉眼能检 查出的微粒异物直径一般在50 ルm以上
③静脉输液规定10m以上的徽 粒必需≤20粒/ml,含25m以上 的不得超过2粒
④微粒超过7-12m,可引发热原 反应、菌血微栓塞、血栓肉芽 肿、血小板减少症及变态反应 等
静脉炎的原因
原因:机械刺激因素
留置针的使用
①穿刺部位固定不牢靠,针管滑动: ②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 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炎症反应; ③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与血管壁摩擦 引起静脉炎,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 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 ④导管持续性输液,导致静脉壁直接损 伤 ⑤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静脉 (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 ⑥导管针留置的时间太长 ⑦操作不当: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
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 液。
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压痛的条 索状,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静脉炎的分级 Part 01 与分类
静脉炎的分级
0级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标准 2006版:
0级为无任何症状。
1级
1级为局部静脉血管出现红肿,但没有疼痛感觉。
2级
2级为局部静脉出现疼痛和周围组织红肿/水肿的现象。
其他预防措施
酒精湿敷:将75%酒精浸湿的纱布敷于穿刺部位前 端,用于预防静滴甘露醇所致的静脉炎。 局部热敷:具多年的实践观察,热敷后减轻药液刺激 引起的疼痛,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合理膳食补充营养: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应加强营养,以高蛋自、高热量食物为主,必要时补 充血液或能量合剂,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 力和局部炎症的抵抗能力。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加强巡视
静脉炎的预防
机械刺激因素预防
穿刺:减少钢针穿刺率,加强基本功训练,静脉穿刺力争一次成
功,减少套管针来回转动以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损伤
固定: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以防针头摆动静脉损伤诱发静脉
炎部位
部位:选择粗直血管,避免关节处、下肢静脉。不要太靠近关节
处,对长期静注者应经常换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条血管上反复
静脉炎
目录
静脉炎的基本知识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
概念
静脉炎
静脉炎(全称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的急性无菌性炎症。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少数病 人可有发热、白细胞总数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引起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 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等,较常 见的是外科手术后引发本病。
生输液性静脉炎的低危险度 手背及前臂静脉<90ml/min
渗透压在450-600 mOsm/L 肘部及上肢静脉
之间,属于中危险度
100~300m/min锁骨下静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渗透压在600 mOsm/L以上, 1~1.5L/min
属于高危险度
上腔静脉2~2.5L/min
④pH值不同的两种药液混 合静脉给药容易发生静脉 炎。
静脉炎的预防
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
最好选用上肢静脉,因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产生 血栓和静脉炎 血管管径越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选择血 管时选择外横径较粗,弹性好,回流通畅,便于 穿刺和观察的部位,
避免多次穿刺,静脉血管内膜损伤后,易产生血 栓和静脉炎 一般情况下,严禁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 液
静脉炎的预防
不容忽视的血流速度变缓的 原因偏瘫侧静脉的发生辛高 达32%;下肢较上肢血流速 度慢,卧床或术后更慢;局 部包扎与制动。
血液渗透压:280-310mOsm/L,渗透压>600mOsm/L可 在24h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常见高渗药物
药物
渗透压
20%甘露醇 50%GS 右旋糖苷 长春新碱 人血白蛋白 卡文 复方氨基酸 生理盐水 5%碳酸氢钠
易引起静脉炎的药物
抗菌药:責霉素、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庆 大霉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环丙沙星 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更昔洛韦、阿糖腺苷 心血管药: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 抗肿瘤药:5-氟脲嘧啶、吡柔比星、表柔比星等 中药:双黄连、炎琥宁等
静脉炎的原因
原因:微粒因素
微粒因素
①微毛细血管直径6-8,最小34m
静脉炎的原因
原因:感染因素
感染
①穿刺点污染 ②导管接头污染 ③静脉滴注的药物被污染 ④没有严格使用无菌技术 ⑤免疫缺陷 ⑥操作技术不过关,工作责任感不强,无 菌操作不严
Part 03 静脉炎的预防
静脉炎的预防
药物因素预防
正确掌握给药方法:严格按药物的浓度、剂量、药物性质 调节输液速度,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浓度要适宜,且输注的 速度要均匀而缓慢,避免短时间内血管内药物浓度太高而 刺激血管壁;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先输,而刺激性小的药物, 平衡液应后输,则可避免刺激性药物滞留在血管内而致静 脉炎 选用血管: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尽量选用粗、弹 性好的血管。 充分稀释:输入化疗药物、高渗药物及氨基酸时,要充分 稀释后应用,并缓慢滴注,选择弹性好、回流畅的大中静 防止药液渗出血管外 加强输液过程中的监控
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 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需等到发炎血管症状完全复原,弹性恢复方可
使用
一般措施
冷热敷及红外线理疗照射。
患者发生静脉炎部位用湿毛中 热敷,以手腕内侧试温,不烫 手为宜,湿热敷5~10min,或 者用红外线理疗仪照射
西医治疗
直接用喜辽安乳膏均匀涂于患处皮肤表面 50%碗酸镁湿敷配合聚维酮碘凃抹 美得喜乳膏外敷,其主要成分为肝素钠,具有
抗凝血抗血栓、抗炎、抗病毒、抗过敏及止血 等多种生物功能
喜辽妥具有抗炎,促进水 肿和血肿的吸收,抑制血 栓的形成和生长,促进血 液循环,减轻水肿症状, 能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静脉炎预防(总结)
①严格无菌操作 ②减慢输液速度 ③合理选择穿刺血管,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加大溶液